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是位于杭州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不少家长看中其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模式,鞭笞、吃黄连等体罚方式,把自己难管的孩子送进西点调教。如何看待西点这种教育方式?在山东济宁一中,高三同学谈了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古贝 《家长》2006,(10)
《钱江晚报》最近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在杭州,一家招收6岁至11岁男孩的“西点男孩培训中心”非常火。今年暑期招收学员的消息刚传出,就吸引了200多位家长前去报名。在培训中心,顽童们最怕的还是老师手中那根特制的鞭子,拔草慢了、写作业拖拉都可能要挨鞭子。据了解,很多家长正是冲着“打”,花大钱将孩子送入“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这则新闻给人们两个信息:商家的精明和家长的糊涂。商家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们是打着“西点”的名义招生。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就像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无法正视自身缺点,无法面对困难和挑战。“西点男孩培训中心”做…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06,(10):13-14
公然使用体罚手段来训练孩子,这是“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大胆创新,但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和激烈的批评,被称为“西点现象”。如果抛开体罚是否涉嫌违反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律问题不谈,这场争论的确包含着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参考》2008,(10):25-25
据《工人日报》6月26日报道,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因暑期班报名爆满不得不决定移师长兴,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阳光.更具男子气”而纷纷把孩子送进这个非正规教育机构接受训练。“西点”的暴热折射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缺陷:忽视男孩现象。  相似文献   

5.
杭州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办学情况见诸媒体后,议论不少,见仁见智。就杭州“西点”现象的出现,从如何正确认识“鞭打法”、“没有时间没有经验管教孩子”的隐患何在、“打”言在先何以受到家长青睐、杭州西点自身如何面对种种议论等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据《工人日报》报道,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因暑期班报名爆满不得不决定移师长兴,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阳光,更具男子气”而纷纷把孩子送进这个非正规教育机构接受训练。“西点”的爆热折射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缺陷:忽视男孩现象。“西点”中心主任万国英出示的一份上海市罗山小学钱忠达老师的调查显示,上海某小学各年级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的男女比例。  相似文献   

7.
尚巾 《家教指南》2005,(11):38-39
人民网报道,颇具神秘色彩的“杭州西点孩子训练中心”,有一套独特的鞭打教育方式,这里的25个男孩,几乎都挨过鞭子,训练中心的创办者,主任万国英说,我们就是用“打”这一极端方式,让孩子牢牢记住,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做的。我们在招生时就“打”言在先,而不少家长正是冲着“打”花大钱将孩子送入“西点”。  相似文献   

8.
叶辉 《教育》2006,(9):48-50
暑期前,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暑期班招生告示公布才几天,300个名额便爆满了。许多家长源源不断前来求情,但被“西点”婉拒了。报名的还有来自英国、加拿大、匈牙利等国的华裔子女。  相似文献   

9.
西点男孩学校因“皮鞭管教”闻名。说是个学校,实际上它更像个暑期夏令营,那些家长管教不了的男孩,在暑假的两个月里被送到位于杭州的这所学校接受调教。这个曾在去年招来骂声一片的特殊学校,在今年的暑假招生中,竟还有300多个孩子因名额爆满而无法进入。  相似文献   

10.
叶辉 《教育》2006,(17)
暑期前,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暑期班招生告示公布才几天,300个名额便爆满了。许多家长源源不断前来求情,但被“西点”婉拒了。报名的还有来自英国、加拿大、匈牙利等国的华裔子女。一边是招生爆满,一边是争议声不断。西点从2003年9月成立至今,争议一直没停止过。  相似文献   

11.
钱桂林 《教育》2013,(24):9
前不久,有媒体曝光一名14岁男孩在夏令营中被老师扇了一巴掌并踹了一脚,还被要求在孔子画像前下跪思过,举办该夏令营的"普明私塾"教育机构负责人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并无不妥。如今的夏令营可谓鱼目混珠,众多夏令营往往打着鲜亮的招牌引诱孩子及家长上钩,而从教育效果来看,不少夏令营成了孩子的"集中营",不时招致体罚或变相体罚,让孩子身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离和科学教育思想的普及,家长对犯错误的孩子大打出手或是用罚站、罚跪的形式进行体罚的越来越少了。因此。体罚正在逐步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但是,对孩子的另一种惩罚却被许多家长忽视,并有意无意地施于孩子,而且与体罚相比,其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心罚“。  相似文献   

13.
暑假期间,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报名火爆,仅杭州一个点招生就超过1000人。后来,该培训中心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增加培训点。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5日至6日的中国教育报连载了对“西点男孩”惩罚教育的大讨论,各大报纸的观点如出一辙,一致口径对其口诛笔伐,让我很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感觉。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此却要理直气壮地为“西点男孩”叫声好!  相似文献   

15.
《青海教育》2023,(3):24-25
<正>尊敬的家长朋友们: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双减”工作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省域内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压减,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逐步规范。为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切实有效维护您和孩子的合法权益,防止校外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退费难”“非法机构开展培训”等事件发生,做到校外培训监管工作全范围覆盖、全流程监管,教育部建立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是“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一款配套软件,该APP属于公益性、全免费的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16.
2006年8月5日至6日的中国教育报连载了对“西点男孩”惩罚教育的大讨论,各大报纸的观点如出一辙,一致口径对其口诛笔伐,让我很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感觉。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此却要理直气壮地为“西点男孩”叫声好!  相似文献   

17.
张晓震 《教育》2008,(12):35-36
今年暑假期间,位于杭州的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下简称“西点”)因招生火爆再次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18.
<正>“双减”政策落地,重拳出击规范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目前,“双减”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仍需再接再厉。笔者认为,当前亟待达成以下三点共识并做好相关工作。一、规范清理校外培训机构不仅仅是为了省钱省时间,主要是为了保护孩子“学力”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为了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减轻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为孩子省时间、减轻学习负担。但是,为什么却有家长并不“领情”呢?其实,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宁夏南部山区,广大农村孩子的教育虽然得到空前重视,但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根深蒂固,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时至今日,许多家长仍然信守着“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总以为体罚能使孩子长记性、多懂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