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这是党中央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方向、原则、标准和价值取向.因此,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5年 2月 9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是指导各级党委 (党组 )及组织 (人事 )部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其中第三章规定了民主推荐程序 ,要求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 ,应当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是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环节和必备程序 ,是坚持群众公认原则的重要体现。它对于干部选拔中发扬民主 ,依靠并相信群众 ,接受群众监督 ,确保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选拔任用 ,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3.
信息公开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不对称、保守工作秘密要求等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要纠正一些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深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的认识,按照"适时、适度、准确、规范"的原则,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积极探索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指明了发展方向,是新时期进行政治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坚持党管干部,群众公认,注重实际,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民主集中制,依法办事等原则,同时党政领导干部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只要存在信息交流和传递,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干部选拔任用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了解和信任程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公开制度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公开、公正、公平、公认来增强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信服、信任和信心。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  相似文献   

7.
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权力划分需要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要强化党委、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进一步规范"一把手"的权力。要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本着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的选任制和委任制,并把这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和唯GDP取人的现象。要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正确处理干部交流与本部门干部的选拔任用的关系,适度控制"空降"干部的规模,妥善处理"空降"的方式方法,以及干部的"空降"与正常选举的关系,防止干部交流和"空降"中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8.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权力划分需要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要强化党委、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进一步规范"一把手"的权力。要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本着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的选任制和委任制,并把这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和唯GDP取人的现象。要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正确处理干部交流与本部门干部的选拔任用的关系,适度控制"空降"干部的规模,妥善处理"空降"的方式方法,以及干部的"空降"与正常选举的关系,防止干部交流和"空降"中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9.
任人唯贤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知人善任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工作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作者结合自己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认识和体会,就如何认识和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应负的责任,有助于防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用人失察失误现象的发生。对于促进和保证《条例》的顺利实施,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基本精神是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完善的选拔任用程序、坚持选拔任用的制度创新、坚持民主集中制等,结合高校管理工作需要特殊的知识背景、管理干部有着不同的成长过程和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强等基本特点,提出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发展与创新的思路是竞争上岗,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性;加强考核,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有效性;扩大交流,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在干部选拔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对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建立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是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步骤,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克服选人用人方面的弊端,有利于发现人才,选好用好干部.竞争上岗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在这次县乡机构改革中,已经初步取得了社会公认的积极成效.作者认为在县乡干部中顺利实施竞争上岗,需要讲究方法,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干部选拔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对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建立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是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步骤,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克服选人用人方面的弊端,有利于发现人才,选好用好干部。竞争上岗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在这次县乡机构改革中,已经初步取得了社会公认的积极成效。作者认为在县乡干部中顺利实施竞争上岗,需要讲究方法,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构建干部选拔任用的网络化监督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是促进执政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要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提高干部选拔任用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拓展监督的视野和路径,形成信息化网络监督系统;整合各部门监督、上下级监督和党内外监督,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从而构建多渠道、多向度、全方位的开放式社会监督体系: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票决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形势下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在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实施"票决制",是新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和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在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实行"票决制"的意义、基本原则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宋男 《成才之路》2014,(13):92-92
选拔好的班干部,对班主任来说就是选到了好的助手,对班级工作的开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重视班级干部的职位设置、选拔原则、形式及培养任用,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7.
在干部选拔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对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建立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是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步骤,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克服选人用人方面的弊端,有利于发现人才,选好用好干部。竞争上岗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在这次县乡机构改革中,已经初步取得了社会公认的积极成效。作者认为在县乡干部中顺利实施竞争上岗,需要讲究方法,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8.
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群众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群众监督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与高校应有的民主开放氛围格格不入,与从源头上有效遏止高校有所上升的腐败势头的任务不相适应。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一是高校领导班子要增强接受监督的字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落实有利于群众开展监督的知情、参与和选择权;三是积极探索、创新有利于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式是围绕着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所做的改革和探索.这些方式的运用使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由以往的机关本位向社会和公众本位的方向转变,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无疑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所做的这种改革,有利于加强我国的政权建设,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改善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政治生态向良性互动方向转化,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如何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加以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涛 《文教资料》2013,(20):101-102
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举,也是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高校要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就必须选好干部、管好干部、用好干部。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就高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原则、改革的重点、改革的具体实践层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