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梅益同志在2003年9月13日永远告别人世,倏忽过去一年了。从1946年6月开始,我就在他的领导下工作,风雨沧桑半个多世纪,往事桩桩、件件,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在危险的环境中并肩战斗的情景,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年来,他那鲜活的形象,经常映现在我的眼前,我总是默默地祝祷:“梅益同志,你走好啊。”  相似文献   

2.
我于1966年大学毕业,正值“文革”动乱,下放到山村劳动,间或教书,苦度12个寒暑。1979年初,有幸进入人大档案系任教,由中国当代档案文献编纂学奠基人赵践老师指导我,他针对有人急功近利、不认真研究档案原件情况,告诫我要“集腋成裘”,老老实实地看档案原件。他亲自带领我在故宫明清档案部编纂《清代漕赋》,整整三年,天天进宫,从未间断。为了多掌握档案状况,他还让我坚持每年带学生实习两个月,达十年之久。表面看,带学生实习,操心受累、背井离乡、没有外快、反而倒贴;实际上,却可以极难得地终日沉浸在故纸堆中,没有俗事缠身,尽情享受治档与研…  相似文献   

3.
王正明 《新闻前哨》2003,(12):24-25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一个细节,至今在我脑中萦绕:焦裕禄顶着风雪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向一双膝下没有儿女的老人问寒问饥,老人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 “我是人民的儿子”这也是本文作者穆青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是我党新闻战线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新闻界,无论是年岁大些的,还是青年,对穆青同志都是非常崇敬和爱戴的。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由于我长期在新华分社工作,过去主要是“远处看”的感觉;1992年调到总社新闻研究所以后,开始进入“近处看”的境地,且因从新闻研究的角度多了,自然增添了几分思索。特别是担负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筹备工作之后,我联系穆青同志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重温他的一系列新闻作品和新闻学论述,一个认识油然而生:穆青同志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5.
《新闻世界》2008,(3):9-9
周恩来的签名很多,因为他曾担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半个多世纪。革命成功后,周恩来担任了新中国的开国总理,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和后来的签名有很大的不同。据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介绍:新中国刚诞生时,周恩来日理万机,由他签发的文件、签批的材料太多,他就按行书的写法,把“周”字写成个三角形.以节约时间。可时隔不长,他收到一位老常员的来信.信中批评他说:  相似文献   

6.
初次和他相识,是我出差归队后的第一天,一见面他就很坦诚地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我叫季文豪,从某团宣传股刚调来,以后和你在一块儿工作,还请多关照!”季文豪,一个自命不凡的名字,听起来好熟悉!当我问及他是否与我常在报刊上见到的季文豪是同一个人时,他憨憨一笑说:“那不值得一提,习惯了,手中的笔闲不住”。好一个“习惯了,闲不住”!当翻开他的剪报本时,首先映眼的是扉页上的三句话:“两眼多看,脑袋多想,腿脚多跑。”从这三句话及那厚厚的剪报本中,我领悟到了他“闲不住”的执著追求。1983年,他来到胶东半岛服役。半…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3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其实那位档案朋友才40来岁,然我却还比他大几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8.
裴桐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与领导人,是档案界的“三老”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档案业务管理理论,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而他在档案工作和研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工作方法还有个人作风,对当今的档案工作者也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与省图“结缘”,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57年。 1957年,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的命运发生了巨变:从一个国家器重的留苏预备生,“沦落”为一个“人人喊打”的“右派”。究其“根源”,祸起“留苏”:1955年我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本应1956年出国,但因苏联政府压缩中国留学生数字,故缓期一年——到1957年出国。但到了1957年出国前夕,国务院又突然作出决定:今后停派留苏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宋存 《中国编辑》2006,(2):55-59,63
宋原放同志(1923—2005)是上海出版界的老领导、老前辈。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党的出版工作,在漫长的征途中,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知名出版家。同时,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为办好出版社、多出好书、多出人才而殚精竭虑,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生的心血都花在出版上,晚年仍致力于出版学、出版史的研究.直至生命的终结。他是一个地地道道、完完整整的“出版人”。如他自己所说:“真可以说是为了书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熟悉他的同志,都叫他方群。其实他真正的名字叫束方群。因为叫“老束”与“老叔”同音,听起来别扭。因此,干脆去姓留名,方群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1987年2月,束方群从部队转业来到盐阜大众报社工作。报社领导满足他“多跑农村”的愿望,分配他到记者部当记者。他喜出望外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解放军大学哺育了我,我要老老实实学习,当好一名脚印留在农村、笔头对准大众的普通记者。报到的第二天,他就身背挎包,怀揣本市地图,一猛子扎了下去。  相似文献   

12.
语今同志离开我们了。他留给人们无限的思念和悲痛。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以自己的工作和品德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第一次见到语今同志,是1950年元月。我从武汉团市委调到团中南工委,他正在那里当宣传部长。团中南工委人员不多,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年。语今同志当时也只有30岁多一点。但在我眼里,他已是另一辈人,难免存在一点“代沟”式的距离。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这种状况。那是在1950年的夏天,机关开大会,语今同志给我们讲话。他没有发指示,发号召,没有讲“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历史,而是讲他“爱清闲、怕麻烦,不能主动和  相似文献   

13.
网络这东西     
我是个实在人,挺怕什幺“时空隧道”和“虚拟人生”,觉得那是大话.最起码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一张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你套来,你也就老老实实被人网络住了,怕也是他,不怕也是他,你是无法离开“时空隧道”与“虚拟社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现在好多号称“新新人类”的人,竟然天天活在“隧道”或“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据说还有滋有味,面对这些人和由这些人想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陈琳 《黑龙江档案》2012,(5):128-128
我所认识的康艳新个性温婉,脸上常挂着和煦的笑,最近常说的话是:“走,小丫头,我带你学习去!”我28岁,工作5年了,可在她眼里仍旧是个孩子,同她离家在外的儿子一样——远家的我便常因这样亲昵的称呼暖了心。  相似文献   

15.
平时我住在中华书局的办公室里。每天清晨起床后,几乎都能看到一位老年人,他的个子不高,身体却很灵便;右手拎着黑皮包,左手还用力摆动着,迈着细碎的步子,沿着墙边走过来。“啊,是周先生来上班了。”我迎着周振甫先生走去,总是惭愧地自责:“我起得太晚了。”周先生总是慈祥地笑笑,然后匆匆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我看看表,距离上班时间常常还有半个多小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近年来,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请他每周只来一次。于是,每逢星期二清晨七点多钟,老人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楼道上。  相似文献   

16.
巴金的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一生的文学成就极高,人们在研究中将大部分视线集中在巴金的文学作品上,却忽略了他在编辑出版方面的重要贡献。正如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所说:“巴金以文名太高,掩盖了他在出版方面的贡献,其实后者对新文学的贡献远比前者重大。”巴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始终与编辑工作紧紧相连,为我国出版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出版史上一面辉煌耀眼的旗帜。  相似文献   

17.
应天常 《现代传播》2001,(2):130-132
巴金先生在他的《真话集》里说到一件令他心酸的事情:他的小孙女打碎了一件物品,大人要她认错,孩子流着泪说:“我……通过这件事……深刻地认识到……”巴金先生说,听一个小学生也这么样说话感到“很难过、很悲凉”。 他也许想到,打上阶级斗争印记的陈词滥调竟可以传宗接代。 在中国,语言一直被看作是整合全民思想和行动的手段──赋予特定内涵的语汇概念成为亿万人的“思维工具”,这就比较容易将不同的思维纳入同一条思想轨道,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高明的。但是这也是利弊互见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文件语言、…  相似文献   

18.
白首犹恋旧征衣———忆朱语今●阙道隆朱语今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做过多种工作,他的业绩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不过,我最熟悉、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语今同志在编辑工作方面的思想和业绩。他在编辑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时间最长,付出的精力也最多。1939年,他调...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位亲戚。位居某名牌大学校长,但他的朋友有很多是平民百姓。对工作。他是一位好领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空闲的时候,他更愿和朋友在一起,谈谈诗画,聊天打牌,打牌输了,一样钻桌子,一样贴纸条。他常说的口头禅:“人生本来就短暂,没有必要成天把自己包装起来。”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20.
夏鹏飞 《新闻天地》2011,(11):76-76
四川人喜欢打麻将,我认为,只要拿出打麻将的精神,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就会无缝对接。 打麻将的人从来不迟到,说好晚上8点,可是还没到点,三个人就先到了。剩下那个人在路上,这三个人电话一顿催:“快点来,三缺一。”那个人马上打个车跑来了,一看表才7点半。他第一句话。肯定是:“不好意思,迟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