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发行研究》2003,(6):32-32
国内出版业首部蓝皮书——《2002—2003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近日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新闻出版业至今无权威性年度分析报告的空白。 蓝皮书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组成。总报告主要包括4个部分,即2002年出版业状况分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中国出版蓝皮书《2002-2003中国出版状况及预测》,经反复加工修改,日前已正式发布,得到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的肯定。 目前,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但至今尚无权威性的年度分析报告。为了填补这种空白,为了全方位总结过去的一年出版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近日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反映了2007-2008年出版业的年度动态和发展趋势,从宏观视野、专题论述、个案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出版业的年度状况及行业走向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判断。蓝皮书分为主报告—2007-2008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近期发布了2003年国际出版蓝皮书。2003年国际出版业蓝皮书着重分析研究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及韩国等出版业发达国家2002年出版业的状况,包括国外图书、期刊、电子、网络出版状况及市场状况;国外新闻出版业管理体系及发展状况;国际出版集团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2—2003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权威研究机构编撰并发布年度分析报告,已成为国内外不少产业门类的一种不成文的制度,但我国新闻出版业至今在这方面仍属空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更为了全方位审视、总结过去一年出版业发展的状况,总结分析取得的成绩及经验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下一年的发展趋势,为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及编印发生产部门提供一个可靠的年度发展分析报告,为国内外相关行业、部门及有关人士了解我国出版业状况及发展趋势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材料,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了有关科研人员,总结分析了新闻出版业2002年度发展状况,并预测了2003年出版业发展趋势,现将报告全文刊发,以飨读者。嗣后,还要补充相关科研课题成果报告,编撰成册,以蓝皮书形式向社会发布,请业内同仁注意。同时,进行这种分析和预测,对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来讲,尚属初次,因而报告本身在分析的深入性、准确性以及有关数据方面,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和缺项,也请给予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撰的《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近日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延续性的科研项目,这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第六本有关我国出版业的年度报告。蓝皮书对图书、期刊、报纸、音像、数字出版、发行、印刷等七大产业进行了全面回顾及预测分析,对新闻出版体制改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近日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反映了2007~2008年出版业的年度动态和发展趋势,从宏观视野、专题论述、个案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出版业的年度状况及行业走向  相似文献   

8.
国内出版业首部蓝皮书——《2002-2003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近日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新闻出版业至今无权威性年度分析报告的空白。 蓝皮书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组成。总报告主要包括4个部分,即2002年出版业状况分析、出版业管理状况分析、出  相似文献   

9.
剑锋 《传媒》2011,(7):75
本刊讯(记者卢剑锋)6月17日,《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出版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举行,该书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编撰,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这既是延续性的第七本出版业年度发展报告,也是2010年9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后推出的第一本出版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主持,副院长魏玉山发布了《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的研究成果。该年度报告大体延续以往的风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编撰的《2011—2012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近日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这是研究院每年固定的科研课题,也是延续性的第8本出版业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2011年是中国出版业转型走向深化的关键年。因此,作为全书核心部分的主报告将基调定为"中国出版业转型走向深化",预测了出版内容生产将被提到首要位置、主题出版物内涵将进一步丰富,打造大型出版航母和出版业上市重组将掀起高潮,数字出版中人工智能及4G技术将引人关注,扶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8月24日上午,《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0版)》("国际出版蓝皮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副院长范军及课题组成员出席了会议。据悉,《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0版)》是"国际出版蓝皮书"系列的第六部。"国际出版蓝皮书"系列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品牌科研成果之一,从2002年开始启动,至今已历时十年,填补了我国在国际出版研究方面的空白。相较前几部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该报告除继续发表课题组对于美、英、法、德、俄、日、韩等七国出版业发展状况的系统梳  相似文献   

12.
杨嘉 《出版参考》2010,(14):20-20
本刊讯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撰的《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近日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延续性的科研项目,这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第六本有关我国出版业的年度报告。蓝皮书对图书、期刊、报纸、音像、数字出版、发行、印刷等七大产业进行了全面回顾及预测分析,对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金融危机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编撰的《2004~2005国际出版业状况及预测:国际出版蓝皮书》即将于2005年年底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2003年该所推出我国首部国际出版业蓝皮书后的第三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先生担任本书主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业的管理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让中国的出版业界了解世界、走出国门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2003年以来,每年都要对国外出版业的年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同时预测下一年度国外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在形成研究报告、编撰成册之后,作为一项固…  相似文献   

14.
杨嘉 《出版参考》2007,(8X):18-18
8月9日上午,《2006~2007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这也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第四本出版业年度报告。本年度蓝皮书对2006~2007年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特征和业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中国出版业正面临战略性转型的的判断。报告指出,2006年的出版业发展呈现八大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 杨嘉)8月9日上午,《2006-2007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这也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第四本出版业年度报告.本年度蓝皮书对2006-2007年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特征和业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中国出版业正面临战略性转型的的判断.报告指出,2006年的出版业发展呈现八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第十届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中国书籍出版社将隆重推出2003北京国外出版业年度分析报告。据悉,中国出版科研所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出版业发展情况,为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从2002年开始,研究所组织有关科研人员,总结分析国外新闻出版业本年度发展状况及预测下一年国外出版业发展趋势,并编撰成册,每年向社会发布1次。 主编余敏介绍说,这部书着重分析研究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及韩国等国家2002年出版业的状况,预测了这些国家2003年的发展趋势。从报告上看,上述国家2002年出版业有以下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国内出版业首部蓝皮书——《2002——2003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近日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新闻出版业至今无权威性年度分析报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编撰的《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近期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这既是延续性的第七本出版业年度发展报告,也是2010年9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11月20日召开发布会。这是研究所编撰的第五本中国出版业年度报告。该报告集中反映了2007~2008年出版业的年度动态和发展趋势,从宏观视野、专题论述、个案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出版业的年度状况及行业走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记者杨嘉)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11月20日召开发布会。这是研究所编撰的第五本中国出版业年度报告。该报告集中反映了2007~2008年出版业的年度动态和发展趋势,从宏观视野、专题论述、个案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出版业的年度状况及行业走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