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吴铁城同志《文言词活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用动式》一文,读后似觉其中有不妥之处,特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吴铁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读者。一、吴文是把所谓“用动式”当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与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同等看待了.吴文所谓“用动式”并未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我们知道,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关系,而表示(主语)使(以、为)宾语怎么样。而吴文所谓“用动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却是支配关系,并且,不表示(主语)用宾语怎么样。试比较: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3.
凡句,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使动句;使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使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使动词。凡句,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或主语把宾语看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意动句;意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意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意动词。 仅从理论上如此谈“使动”和“意动”,似乎并不困难。问题是怎样依据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具体的句子,谬误和分歧往往就在这里产生。学者们在注释或引例时,各持己见,然皆不申述理由,以致读者是非莫辨,无所适从。本文拟把教学中碰见的  相似文献   

4.
使动、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使动用法指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之”谓“使之活”;“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语法功能,一般作句子的谓语,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跟现代汉语一般的动宾关系基本相同。但是,在古汉语中,述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命和意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实词不同用法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仅经常出现,而且也是教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7.
引言“把”字句的转换有它特定的规律。某些句子,可用动宾谓语句表达:“主──动──宾”,也可用“把”字句表达,将名词性宾语移前:“主──把+名词──动”。动宾谓语句转换成“把”字句,也有一定的规律,这跟动词有很大的关系,也踉宾语和“把”字后名词有关系。本文着重谈谈“把”字句转换为动宾谓语句的情况。一、谓语动词后边的补语成分“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带的补语,种类很多,按补语的不同性质,分为以下几种:1、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这里主要指“上”“下”“清”“紧”“回”“去”等动词或形容词与谓语动词构成的动…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9.
有的动宾结构中,动词的动作并不直接作用于它的宾语,宾语也不能成为动词支配的对象,而只对动词有一些附加或补充的意义,从而成为实质上的动补关系,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对具有这种性质的动宾结构(为跟表动宾关系的同形结构相区别,下文称表动补关系的动宾形式为“这种动宾结构”或简称“这种结构”),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卓有成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11.
“with+宾语+非谓语动词”构成with的复合结构。该结构在句中常作状语,表示方式、原因、伴随状况等。在此结构中,非谓语动词的使用是难点,也是高考的考查内容。要想正确无误地使用这一结构,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的含义和用法有充分的了解。1.with+宾语+带to的不定式在此结构中,当非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尚未发生时,就使用带to的不定式。及物动词的不定式所表示的动作与with后的宾语有逻辑上的动宾关系;不及物动词的不定式所表示的动作与with后的宾语没有逻辑上的动宾关系。例如:(1)Withsomanyvisitorstomeet,hellbeverybusy.…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里,动词作谓语时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做“使动用法”。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意思是“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却”本来不是及物动词,而在这个句子中却带上了宾语“匈奴”,具有了使令意义,这种表达使令内容的特殊的动宾句式就是“使动用法”的基本形式。古汉语里的使动用法大致有三类,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它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和现代汉语没什么两样。但古代汉语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有这种关系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令、意谓、目的、对象等多种多样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主要是由实词的不同用法形成的。这些用法通常分为三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前二种在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中均可见到,只有为动用法很少论及。但为动用法在中学语文课本和常见的文言文中时有出现,一些人在阅读和翻译中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感  相似文献   

14.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句式,也叫判断句,是由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的宾语组成的动宾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在“是”字句里,动词“是”和宾语没有直接的语义搭配关系,“是”的作用是表示判断的性质,联结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具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例如:(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2)自学是我们当今造就人才的一条重要途  相似文献   

15.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16.
一、在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说来,跟现代汉语同样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使动”和“意动”。后来,又有人提出了“为动”。这三种特殊动宾关系,一般语法论著中多有分析,无须赘述.除此之外,古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特殊动宾关系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很  相似文献   

17.
动词和宾语从意义上看有各种关系,就主要方面说,宾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结果或处所,动词跟宾语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一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有些动词用法特殊,它后边跟着的代词或名词虽然作为宾语出现,但是动词和宾语并不发生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动宾关系为特殊的动宾关系。对于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只能从动词的特殊用法上加以分析,而不能用省略的观点去理解。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可归纳为四种:(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相似文献   

18.
谈谈使动句     
使动句就是主语支配和影响宾语,使宾语发出了某种动作或产生了某种情况和变化。使动句有两种句型:一种是活用其他词类为使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后带宾语,构成“主||谓+宾”的格式;另一种是用使动词作第一个谓语,带兼语,后边是第二个谓语,构成“主||谓_(1)+兼+谓_(2)”的兼语式。这两种句式古今汉语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的使动句以前一种句式为主,现代汉语的使动句以后一种兼语式为主。现将两种句式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9.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里,宾语一般由谓语动词来支配,其他非谓语动词则不能支配,但在古代汉语里,除了动词能支配宾语外,一些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都可临时改变词性充当谓语动词来支配宾语,我们称之为“词性活用”。在众多的词性活用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最为常见,因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大师生无不高度重视。遗憾的是,另外几种特殊的、古文阅读经常使用的动宾关系一直未能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给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和课外阅读带来了相当程度的理解障碍,它们就是:为动用法、对动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