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4):I0002-I0002
一、生平介绍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江苏泰州海陵郡如皋县人。原籍陕西安定堡,门人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他在如皋和湖州的藏书讲学处称为安定书院。胡瑷一生著述很多,现存的经学著作有门人编目的《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论语说》和《春秋说》各数条。有他同阮逸合著的《皇佑新乐图记》,还有丁宝书辑的《安定言行录》。有关教育的两本专著《学政条约》1卷、《武学规矩》1卷,已失传。  相似文献   

2.
胡瑗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家,其《春秋》学思想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影响巨大.孙觉为其门人,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春秋》学者.探讨二者之间的学术继承,有助于把握宋代《春秋》学的师承关系和整体脉络.  相似文献   

3.
在距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的幽谷处,长眠着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学"创始人胡瑗先生。由于世居陕西的安定堡,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与晋州孙复,兖州介石交称"宋初三先生"。  相似文献   

4.
胡瑗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春秋》学思想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影响巨大。孙觉作为其门人,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春秋》学学者。孙觉主要从尊王和伦理道德两个大的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胡瑗的《春秋》学。探讨二者之间的学术继承,有助于把握宋代《春秋》学的师承关系和整体脉络。  相似文献   

5.
说到学者往往令人有些肃然起敬的意思,事实上学者不仅是学习的人了,而是通过学习已经成为有学问的人了。所以学者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了,《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如《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说,躬自执卷受业焉。"  相似文献   

6.
《洪范口义》是宋初思想家胡瑗的代表作。在《洪范口义》的流传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洪范解》(一卷本)、《洪范口义》(一卷本)、《永乐大典》本和四库本《洪范口义》(两卷本)。《洪范口义》成书时只有一卷,或名为《洪范解》。至明代《洪范口义》被收入《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编者将胡瑗注释与《洪范》经文对应。清代四库馆臣将《洪范口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两卷,收录于《四库全书》,这就是流传至今日的《洪范口义》(两卷本)。  相似文献   

7.
历代诗人大都写过咏史诗,但在晚唐,出现了一些以咏史名家的诗人如汪遵、胡曾、周昙、孙元晏等,为晚唐诗坛增添了古朴的一笔。胡曾就是其中较杰出的一位。 一、胡曾生平考证 胡曾,生于唐末,身世沦微,生平资料甚少。《新唐书·艺文志四》载:“胡曾《安定集》十卷”;《全唐诗》卷六四七附传称他有《安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  相似文献   

8.
《广州日报》7月21日报道:一群中国女孩坐在名牌折扣店前啃面包,老师却在店里疯狂购物;北京某校到美国交流演出,行程上竟然有"拉斯维加斯"。游学古代就已盛行,是一种将书本知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教学方式。宋代这种风气最盛。王安石骑驴游山,提经负凳游学;而著名的"鹅湖之会"更是学者们交流的平台。大教育家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  相似文献   

9.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一说泰州如皋人)。因祖籍陕西安定,人称安定先生,是北宋著名经师和教育家。胡瑗早年读书山东泰山,十分专心。每次家书寄到,只要看到“平安”二字,便丢弃不顾,现在泰山还留有遗迹,名“投书涧”。胡瑗博学多才,除熟谙经书史籍外,又精通音律,擅长军事。仁宗景祐初,由范仲淹推荐,出任校书郎。后来,又受聘为苏州郡学、湖  相似文献   

10.
正王问(1497-1576),字子裕,号仲山,江苏无锡人。他善诗文、书画,所绘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书法以行草见长,著有《仲山诗选》八卷及《初筑集》。《明史》记载:"其(邵宝)门人,同邑王问,字子裕,以学行称。明嘉靖十七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减羡耗十二三。  相似文献   

11.
宋健 《教师》2022,(9):111-113
在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安定书院"创办的江苏省泰州中学,自1902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胡瑗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发掘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与"分斋教学"的时代价值,探索与实践"新分斋教学",提出了"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下高中"新分斋教学"的内涵与五个特征:强调"学以成...  相似文献   

12.
胡瑗著述有名春秋论者,向未见近世论者称说。杜谔《春秋会义》所引胡氏曰二十二条、胡氏论曰四条,皆系胡瑗《春秋论》佚说。此外,《黄氏日抄》、《春秋阙疑》、《春秋胡传附录纂疏》等书中亦存不少胡瑗佚说,综辑凡得八十二条。胡瑗佚说中有一些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不仅旨意相同、而且连文辞都相近甚至完全相同,如出一人之手,这与胡、孙二人早期同学十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胡、孙二人都受到啖赵学派舍传求经新学风的深刻影响。在具体经说上,胡、孙二人也存在广泛的一致性。不过,在褒贬问题上胡瑗远较孙复平允实在,没有孙复那样强烈的有贬无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新旧《唐书》中有同人而异名的现象,如对于武则天时期的同一位宰相,《旧唐书》记作"杜景俭",《新唐书》则记作"杜景"。在《资治通鉴》卷204天授元年《考异》中,北宋司马光认为应作"杜景俭",并分析出是由于草书而致误。此后千余年间,学者们都认同这一说法。清人岑建功《旧唐书校勘记》卷39"杜景俭"条说:"《通典》二十五、  相似文献   

14.
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生于江苏泰州海陵,原籍陕西安定,故人称“安定先生”.胡瑗是宋朝的著名教育家,治学刻苦严谨,学识沉潜.1034年至1052年他先后在苏州、湖州(现在浙江吴兴县)两地执教,先任苏州郡学,后兼湖州州学.1052年进国子监任直讲,数年后进天章阁任侍讲兼学正.告老还乡时被为太常博士.他终生从事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以及由他缔造的“苏湖教法”,在当时颇享盛名,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胡瑗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胡瑗曾在苏州、湖州和中央太学任教二十多年,特别是主持湖州州学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其教育思想实践于湖州,成熟于湖州,湖州在他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胡瑗与湖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湖州的山水眷恋不已,最后他选择了湖州作为安息之地。  相似文献   

16.
魏禧读《水浒传》,师承李贽的"忠义"说,采用的是策士的视角。其《答门人林方之》一信引王阳明《拔本塞源论》中的安分乐业之说作为理论依据,用朱富办厨为例,说明小人物的经世致用之道。其《读水浒三首》以《拔本塞源论》所阐发的万物一体观念为核心理念,指斥社会的贫富对立和贵贱相仇,批判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的彼此隔膜,流露出鄙薄上层精英而偏爱下层豪杰的思想倾向。《答门人林方之》、《读水浒三首》为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和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所失载。  相似文献   

17.
程颐尝言:“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朱子门人问:“门庭岂容各立耶?”朱子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工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朱子门人又有问:“如何是门庭?”朱子曰:“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伊川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读业之门庭”。(以上所引,均见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谨案:“伊川教人看《易》”之语,见程子《与金堂谢湜书》中。王辅嗣名弼,山阳高平人,魏尚书郎,年二十四卒。著《周易上下经  相似文献   

18.
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只有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化作自己的智慧。朱熹主张读书要"切己体察",他说:"学者读书,须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这里的"体之于身"就是强调体验和感悟。所以我认为读书万卷,贵在感悟,在用心感悟中思考、体验和创造。在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多元阅读的引领应  相似文献   

19.
一元结(719~772),字次山。他是唐代稍年轻于杜甫的著名的进步诗人和散文家。他一生撰写过不少诗文,《新唐书·艺文三》说他有《元子》十卷、《浪说》七篇、《漫说》七篇、《猗》一卷,《艺文四》别集类中还载有《元结文编》十卷等。可惜这些著作今皆不存,后...  相似文献   

20.
大多海陵、如皋、海安等老泰州的教育文化工作者都知道,胡瑗在被聘为苏州府学之前在本地讲过学,但海陵、如皋、海安等地却找不到有关胡瑗在古泰州讲学的方志记载,而黄宗羲所述的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的"吴中"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泰州人自己也产生了"胡瑗是否在泰州讲过学"的疑惑。事实上,黄宗羲所述的"吴中"指的就是泰州地区,明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在泰州安定书院内所立的《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亦可为证。此外,泰州的一些地方志中也有不少士子师从胡瑗学习经术,以及范仲淹与胡瑗等人唱和泰州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