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数码印刷发展概况与趋势 Strategies on Demand(按需印刷战略)公司通过对2005年第三季度的初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去年(2005年)的数码印刷产量增长了16%.比2004年预计的增长量要低.但相对于整个印刷行业2%~3%的增长率来说,它的发展已经很令人欣慰了。预计2006年.有540亿页文件将以数码印刷的方式印刷;2007年;将达到750亿页。数码印刷的市场将不再是一种”小而专”的市场了。据2005年9月《数码印刷》杂志调查.中国数码印刷装机量按倍数增长;达到765台(不含富士施乐)。据行业专家预计;数码印刷的收入占中国印刷业份额约在1%~2%左右。这两项数据均显示中国的数码印刷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很多可能;也隐藏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2.
与名声在外的传统印刷业相比,国内印刷重镇深圳在数码印刷领域的上镜率明显要低得多.但这并不能埋没他们锐意前行,引领国内数码印刷业发展的雄心壮志。深圳数码印刷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前后渐成潮流.涌现出了一批颇具规模和技术实力的数码印刷企业。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数码印刷这一新兴行业应运而生,不经意间.数码印刷一词已经存在10多年了,数码印刷行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浙江是中小印刷企业的聚集之地,各个小型传统印刷企业因设备简单、场地不受限制.在全省发展迅速,包括在省会杭州,但大型印刷企业数量很少。而相比之下.杭州的数码印刷业在全国同行业中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市场上喷墨印刷设备多为低档喷墨印刷系统的情况.柯达万印公司(原赛天使数码印刷公司)最新推出5110型喷墨印刷系统。柯达万印公司是2004年1月柯达公司收购赛天使数码印刷公司后改名组成的全资子公司。赛天使数码印刷公司一直致力于高速工业喷墨印刷系统的开发和生产.推出的一系列喷墨印刷系统在全球的条码印刷,彩票印刷,数据打印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其高速度,高品质的打印效果得到了世界印刷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5.
《电子出版》2005,(9):15-16
随着科学的进步,计算机数字化程度逐步的提高。数码印刷作为四大印刷方式之外的一种与数字化相结合的印刷形式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是对传统印刷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中国,从十几年前的第一台数码印刷机落户到现在本土化数码快印连锁店的建立,以及世界级的数码印刷设备制造厂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都显现出了中国数码印刷业正在蓬勃的向前发展。而佳能作为中国数码印刷市场的外资企业之一,也有力的推动着中国数码印刷业的发展。2005年9月1日,笔者专门走访了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22日,200多年秘藏深阁、国家级重点文物、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文津阁本《四库全书》部分原书“走出深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对外展示。与其一同展示的是由商务印书馆历时4年影印出版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这不仅对于中国出版界.文化界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对于数码印刷业人士来说,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在影印版《四库全书》的出版过程中,包括数码照相、数码印刷在内的数字化技术立下赫赫战功。而在2005年8月,首届“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上,  相似文献   

7.
2003年.美国RIT(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ttp://www rit.edu/)的名教授Frank Romano对美国印刷行业做了详细调查,调查报告中预测了数码印刷市场的兴起.2002年传统印刷占印刷业总产值的94%.到2010年将下降至62%,38%将被各种形式的数码印刷所占领。中国内地的市场发展虽然和美国不同.但从历史经验看.也不过只是“进度”的差异而已.重点是我们能否在美国市场今天的现象中.窥见我们数码印刷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印刷业的飞速发展,以“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为特点的新型印刷方式——数码印刷日趋活跃.市场迅速扩大。数码印刷正在影响着行业的方方面面,并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数码印刷》杂志作为行业良好的交流平台,也在不遗佘力的为推动印刷行业的数字化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08年,  相似文献   

9.
数码印刷已是当今印刷业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印刷商与设备制造商都将眼光投入到这个领域。随着数码印刷的迅猛发展,其印后加工技术及设备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与传统印刷生产方式一样,数码印刷同样需要较为复杂的印后加工.封缄、打孔、覆膜、折页、配页、订书、模切、压痕、胶订等都不能少。但作为近年突起的新生事物的数码印刷,其印后加工的需求与传统的印刷方式有显著区别.这就使得数码印刷印后加工成为印刷中一个新的领域,处于其朝阳期的“春天”。  相似文献   

10.
个人秀     
1.您在印刷业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入行时间?现在您从事的工作和岗位是什么?我在印刷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私营印刷企业做电脑制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印刷排版及简单文件制作.入行时间是2000年.现在为天津市好彩数码印刷有限公司小白楼店店长。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码印刷技术得到了国际上印刷业界的普遍关注.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来看.数码印刷在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方面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但真正能够体现数码印刷与小胶印等传统印刷的区别及其优越性的应用相对还较少.而这些优越性恰恰可以通过可变数据印刷和个性化印刷等应用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6年drupa展出数码印刷机后,这10年来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从印前数字化工作流程(图文的编辑、排版与拼大版、远程校稿与管理、数码打样、文件的传输与管理)、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数码印刷机.一直到印刷数码服务(网络营销、POD、VDP、文件安全防伪等)及数码出版服务(数码编辑、DRM、DAM,出版发行系统等)等等。这些技术应用于印刷业,不仅让印刷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而且更加强化了印刷业者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换句话说.这10年来印刷技术做了相当多的创新与改变.而这些数码的技术发展及数字化环境的改变.也间接为印刷业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模式与商业机会。  相似文献   

13.
刚刚闭幕的drupa 2004是一次印刷业的盛会,展会上有多个热点.其中数码印刷是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数码印刷热潮席卷全球印刷业的今天,对于数码印刷,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打消“等到有了市场再去做”的念头。否则,就如同今天的传统印刷已陷于无休止的价格战.单价一次次突破印刷企业似能承受的底线.很多企业都不甘心失败.但改变不了停滞不前且淘汰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可变数据直邮是如何促使数码印刷业务得以迅速增长的。对此,业界的议论颇多,如有责怪数码印刷企业一直在对错误的对象进行营销工作;也有认为可变数据直邮的数据开发对精通数字技术的人来说过于复杂,更何况对于数码印刷公司;更有认为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数码印刷企业必须从事数据开发工作。实际上,数码印刷业界内已形成“数码印刷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创造新的市场吸引力“的共识,并且认为当今的时机非常重要.数码印刷已处于一个要么成功、要么毁灭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码印刷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进入2007年后,国内数码印刷业发展非常迅猛。新上的设备基本都是当今数码印刷行业最先进的机型。但是.在纸张耗材等配套供应方面却是参差不齐,市场上纸张供应鱼龙混杂.目前国内只有金东纸业.芬欧汇川等少数几家企业提供专业数码纸。  相似文献   

17.
评委感言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理事长沈海祥 此次大奖赛中很多作品创新的形式很好,有很多新的技术的应用,但是通过作品也反映出了现在数码印刷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的数码印刷还在发展中,但是速度还是不够快,企业还在苦于追求盈利的方式,虽然整体印刷技术很好.但是大规模的数码印刷发展的还是有些慢.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大奖赛鼓励大家创造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11日,惠普公司宣布全面收购赛天使万印(Scirex Vision)所有业务。对数码印刷行业巨头惠普与超宽幅数码打印领域的市场领先者赛天使公司而言.这次的整合都是一次崭新的拓展与开发的机会。2006年7月19日.在上海国际广告技术设备展览会上.双剑合璧的HP Scitex宝剑首次出鞘.以全新的TJ8500这一全球首发的重量级产品隆重登场。  相似文献   

19.
卢燕 《电子出版》2005,(9):53-55
今天的中国,数码印刷已真正登堂入室,开启了多元化的市场应用阶段。有资料显示,数码印刷在中国的年增长率将近100%,其发展速度是欧美国家的5倍之上。数码印刷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十年?从业者又是怎样前仆后继、执着追求走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寻迹数码印刷在中国发展和演变的历程。2005年,数码印刷的“身影”格外活跃,大事连连不断:3月:“2005中国印刷业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赢在数字时代——差异化竞争”为主题的2007“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演讲高潮迭起。数码印刷设备供应厂商和数码印刷成功企业悉数登台,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向参会者分析了中国数码印刷业的现状.以及作为数码印刷领域的一员如何做才能为中国数码印刷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