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蕴悦 《兰台世界》2023,(S1):208-210
<正>在苏州园林档案馆馆藏的外文园林出版物史料中,有一本不起眼的影集,名为《In the Chinese garden》。与纤薄的尺寸相反,它有着巨大的信息含量,是一本独特而又珍贵的园林史料。它创作于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1926年,摄影技术与设备已经开始普及,大批传教士以各种契机把它带入中国;苏州的私家园林正陆续转为政府所有,战争尚未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一切都刚刚好。作者独占这一切天时地利与人和,以当时最为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留下了留园、狮子林两座苏州古典园林罕见的早期照片资料,我们可以借由书中的照片,回望百年前的园林倩影。  相似文献   

2.
刘源 《新闻窗》2005,(5):66-66
过期的新闻资料就成了“隔夜剩饭”、“别人嚼过的馍”了吗?就没有“营养价值”了吗?不然。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受越高,它的信息流通量就越大。在欧美和很多发达国家,新闻资料业早已是信息服务业中的一支尖兵。据报道,邻国的日本每年从近千种的科技文献、政府报告和报刊上,获得美国有价值的论文约7万篇,内容几乎涉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在西欧、美国,无论政府和地方每年均有固定的人员和大量固定的资金投入到“过期”新闻资料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3.
清代苏州的潘氏家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诗书传家,在科举仕途上取得巨大成功,以致高官显宦世代不绝,俗称贵潘;另一支则致力于经商,积聚了巨额财富,赢得富潘之名。二者都是苏州著名的世家  相似文献   

4.
陆文夫《美食家》品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文夫先生(1928-2005年,江苏泰兴人),不是苏州人,却被美称为“陆苏州”。他自少年时到苏州求学,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整整60年,从水道到小巷,从评弹到吴语,从饮食到民风……他凭着一颗对苏州的赤子之心,一支不知停歇的笔,写录了苏州的点点滴滴。小说《美食家》是他的巅峰之作,自1983年获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以来,被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如此妙文,长久以来却未寻得单行本,直到2005年,方见有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全力打造的插图本《美食家》。  相似文献   

5.
我挨你说     
《大观周刊》2006,(39):58-58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本期栏目,就将带你走进苏州。地道的苏州人说话是软软地,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同时,苏州还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可,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清明过后,素有“人间天堂”和“东方威尼斯”美誉的苏州已是一片大地回春、繁花似锦的景象。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我们走进了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对苏州广电总台台长瞿长林进行专访。瞿长林执掌苏州广电总台帅印已有十载。在这十年间,苏州总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翟艳芳 《图书馆学刊》2014,(11):104-107
明朝遗民文人顾苓在明亡后隐居苏州塔影园,其著述所存不多,且多以稿本、抄本形式流传。大连图书馆藏《塔影园集》抄本二种:一为陈乾题跋本,一为章钰题跋本,这两种版本的《塔影园集》均不见于各家书目著录。  相似文献   

8.
谈论美食的风气忽然大盛,看著名美食家写的文集在这几年算是潮流,但是有位资深美女美食主播在一次采访中则提出了高人一筹的观点:“你最喜欢的美食家是谁?”“袁枚,因为我最喜欢他的《随园食单》。”一时间,这个答案让大家都觉得遥不可及,《随园食单》也要被奉为经典。  相似文献   

9.
2007年5月28日,笔者应邀到苏州出席“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到了苏州,来接站的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一见面就对我说:“你是金建陵吧?你写的汪家兄弟的文章在苏州反响很大。”他提到的拙文便是《档案与建设》2006年12期刊载的《汪氏两兄弟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10.
当今谁做“藏书家”?──摘自《中华读书报》1994年12月7日作者:秋禾前不久,在昔日素有“藏书之乡”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刚刚结束了本世纪以来该市首次举办的“,94姑苏十佳藏书家庭”评选活动。据说有49个藏书量在2000册以上的苏州“藏书之家”参...  相似文献   

1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闻名遐迩,吸引着成千上万慕名前来参观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王锡祺《南游日记》:“早起偕谷叔、蒸弟、钧甫等游留园,人各纳青蚨,方得人。”“园丁云每日游人以千计也”。可知当时游园就收取门票,且人数颇多。作为人园凭证的园林门票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的广播影视工作有如下特点,即:大事多,任务重,要求高,斗志旺,成绩好。在去年的工作中,广播影视系统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了去年初提出的“开好局、起好步”的工作目标,宣传有了新高潮,繁荣有了新气象,改革有了新突破,发展有了新业绩,队伍有了新面貌。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关心的结果,是社会各方面积极支…  相似文献   

13.
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以探花及第,有才名,其佳作在《江左十五于诗一,宋牧仲抚吴时所刻也。年羹尧抄没时,发见名世赠年羹尧诗,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议将军”之句,雍正阅之,大为震怒,革名世职,驱逐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又命廷臣各赋诗痛骂之,亲走甲乙,以赠其行。鹤亭官京师时,曾见一殿本,雕写极工,宣纸印题回《御制钱名世》。其第一名诗有云:“名世党同名世罪,亮工不减亮工好。”所谓“党同名世罪”者,谓戴南山(名名世)以滇南文字狱被诛;所谓“不减亮工好”者,亮工为周栋园名(标园列入《贰臣传》中…  相似文献   

14.
袁枚于乾隆十三年(1748)秋以三百两银子购得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随园诗话》卷五)。关于随园的旧主,袁枚于《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记云: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又,《随园记》亦记云: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缭垣牖,构堂皇,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由上引可见随园旧主为隋公。所谓隋公名隋赫德,他于康熙年间接任曹为江宁织造,在小仓山之北构建了因其姓氏而名为隋…  相似文献   

15.
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曾于1906年在台湾的台南与蔡国琳、赵云石等一起创办了一个“南社”,它与台中的栎社、台北的瀛社一起被誉为近代“台湾三大诗社”。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望“南”生义,认为台湾“南社”是柳亚子等1909年于苏州虎丘成立的“南社”在台湾的地方性支社。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卢文芸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曾多次来信与我就台湾“南社”与大陆“南社”的关系问题进行切磋。我还以《台湾南社不是“南社”的支社》为题撰写了专文。  相似文献   

16.
赵弢 《新闻爱好者》2006,(2S):39-40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7.
离我与高戬采写《今晨“苏州龙”遨游太空》这篇稿件的那个难忘日夜,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今天来回眸采写的过程,所有的一切似乎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06,(34):13-13
在清代著名诗人吴梅村那首闻名古今的《圆圆曲》中曾经有这么一句: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诗句中的“红颜”指的就是明末江南一代佳丽才女姑苏陈圆圆,据说陈氏是当年"秦淮八艳"中最为绝色的,也是苏州玉峰昆腔班的顶台柱,有"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的美誉。吴三桂曾与她有一面之缘,彼此企慕,后来,吴三桂劫娶了她。 那么,如此一位乱世佳人,在吴三桂兵败云南进而病死后又流落何方了呢?长期以来,关于陈圆圆之死,尚有“云南说”、“苏州说”、“上海说”等说法。文史工作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后,提出了陈圆圆葬于古思州治地(今为黔东南州所辖)岑巩县水尾镇的马家幕的狮形山山麓的“岑巩说”,又称“思州说”。这样一来,使得陈氏的晚年及魂归何处更加显得扑朔迷离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张群 《档案与建设》2006,(4):36-37,40
在江苏南京有一支“仝”姓,是回族人。大家知道“仝”姓发源于河南,现在河南郏县还有许多人姓“仝”,其民族属汉族。那么,南京这一支回族“仝”姓是从哪里来的呢?  相似文献   

20.
苏州与温州之争,并不是两千年前吴越之战的延续,但其对中国的影响,却未可小视。 苏州输出官员和模式,此地出产的省长们将苏州经验带到中国各地;而温州更多地输出商人和资本,正在中国及全球不停步地征伐。 谁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财富?谁为中国提供更好的选择? 议论声中,“贫困”的苏州在外界质疑下转型,而“落伍”的温州正在政府强力下转身。它们又将走向何处?[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