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一则新闻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主题是否正确深刻.主题是"统帅",一篇新闻材料如何取舍,结构怎样安排等等,主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酌定."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话适用于各种体裁的写作,拿不住事物的"领"就不能顺文章的"毛".一堆材料,没有主题,就像是没统帅的乌合之众.  相似文献   

2.
"用故事讲述新闻",就是指运用故事化的新闻语言进行新闻报道的方法。对于石油企业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来讲,不断提高新闻故事采编水平,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近年来,吐哈石油报社在新闻采编中,深入落实和实践"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成熟的编辑,首先要具备准确判断一篇稿件新闻价值的"眼力",还要具备对新闻稿件进行"包装"的"手力"。经过编辑不是事实"注水"也非硬性"拔高"的精心"包装",一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会迅速提升和放大,凸显"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编》2009,(2):41-41
当前,新闻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新闻传播目的论。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说话"。另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报告事实"。他们都是单一新闻传播目的论者。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是"报告事实",即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传播新闻的过程也就是对新闻的"贩卖"过程。抓住了人们的消费需要,就抓住了商品的新"卖点",一篇新闻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欣赏欲,也就是使新闻有了好的"卖点"。那么,新闻的"卖点"从何而来?说白了,新闻的"卖点"来自于媒体及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的"经营"。一、从提高效率入手,培育新闻"快"的卖点新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的时效性,一篇新闻作品有没有生命力,或者说有没有"卖点",其决定性因  相似文献   

6.
中美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中国新闻教育十件大事评析报告》中的两大事件颇具讽刺意义,一是"我国新闻类专业达到661个",二是"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①虽然有关这两大事件的争论早已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业务中,消息、通讯、评论是三大常规武器.在传统的新闻业务中,这三项武器是相互分离的,分工非常明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项武器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有人把这种体裁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闻题材称为"新闻述评",也有人称之为"新闻评论",不管以何种名字冠之,这种新闻体裁融合的趋势正在成为一种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8.
新闻单位也是生产部门,只不过它们生产的是"精神产品",是新闻。"新闻安全生产观"的提出也是因为它是精神生产领域的"高危行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新闻的特性和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众不同。新闻讲究及时、真实,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东西告诉人们,在引导社会舆论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进步、和谐的社会舆论,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要承担起这一责任首先就必须保证新闻"安全生产",不出现错新闻、假新闻,不误导舆论。  相似文献   

9.
正在各地市的党报报道中,工作报道是无法回避的内容。但是,由于工作报道的材料基础来源多半是各单位的通讯员,这些人多半又是写公文出身的,原始材料写得非常生硬,缺乏新闻写法的"软",因而缺乏对读者的亲和力。因此,如何把公文材料通过改造变"软",增加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考验着记者的新闻功力。本文从一些具体的新闻事例出发,探讨工作报道软化的三种方法,从而探求一种可复制的操作路径。嵌入"外挂",换个有趣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一些常规性报道,事实表述也能做到清楚准确;但遇到突发性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容易失衡,当前某些记者采写新闻失实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真正做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呢?一、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都始终牢记五个字:"实、新、要、快、短",同时把"真实"不折不扣地放在首位。其实这里说的"真实",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如果不能保证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采写出来的新闻就  相似文献   

11.
王舜 《今传媒》2011,(8):109-110
高校校报要想在质量上实现"三级跳",有赖于操作层面的一系列调整,须回归新闻本位,改变新闻旨趣,同时,甄别新闻线索,强调新闻策划,丰富版面语言。之后,方能化"鸡肋"为"鱼翅",化"旧闻"为"新闻"甚至"欣闻",实现"悦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2,(5):66-67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三化观"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实质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符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报纸广播中,不是新闻的新闻占据了大量的版面和节目,许多作为新闻发布的消息,实际上却是旧闻,新闻不"新",新闻不多成为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新"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新闻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代,采写硬件日益先进,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对提高采写新闻者的素质,很有益处。新闻采写基本功之一是敏锐的观察力。要把自己的一双眼睛炼成"慧眼"。采写者的眼睛要如同"广角镜",善于观六路、听八方,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要如同"过滤镜",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辨别事物的真伪,发现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如同"显微镜",能够探幽索微、知微见著,观一  相似文献   

16.
"一线""基层""民声""民情",成了最近两个多月来媒体上出现最多的高频词。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始后,全国新闻单位闻风而动,编辑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一则新闻在前一秒会令公众驻足围观,后一秒就可能因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而令人唏嘘不已。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的出现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之所以被人称之为"新闻反转剧"并不是因为它报道了新闻真相,而是随之而来的让人们无法预料的一出多幕的新闻发展趋势会变得扭曲,甚至颠覆着伊始的报道,吸引着舆论的一次又一次的沸腾。本文以15年发生的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为例,来详细剖析新闻反转剧的成因,并据此寻求方法来捍卫新闻真实,杜绝"新闻反转剧"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展现"死亡",是一个高关注度与高争议度并存的新闻报道领域。本文从这一报道领域的悖论性入手,分析"死亡"新闻从新闻选择、新闻表现到传播动机与效果上的诸多矛盾,并探讨了"死亡"新闻与时代、文化、技术及深层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尽管展现"死亡"的新闻常常会产生争议,但这类新闻与生俱来的悖论性使得社会对新闻媒体的道德指责很难奏效,而增强对这一特性的理解,也许并不能消除争议,却可能有助于新闻界以更加自觉和自省的意识去展现"死亡",并获得社会的尊敬。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对新闻传播的"集大成",和对新闻素材的"再创作"。新闻编辑不仅要成为信息的"把关人",还要成为信息的"整合者",使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报纸的质量及销量,这就对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计科宪 《今传媒》2012,(12):153-154
新闻评论作为"报刊的‘眼睛’"和"报刊自己的‘喉舌’",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新闻评论者"思想的力量",具体包括思维力、选择力和判断力。新闻评论者通过自己的选择、阐释、判断,增加了新闻事实的认知价值,提供了一种有附加值的新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