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这对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园欺凌不利。清晰厘定校园欺凌概念是有效防治该现象的必要前提。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治理该现象不利。校园欺凌概念应该从狭义上界定,它不应该包括校外入侵,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狭义校园欺凌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学生作为欺凌者的责任,教师作为欺凌者的责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不力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并对这些责任进行相关规定,才能够有效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校园欺凌与暴力问题逐渐引起我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概念认知正逐步深入和明晰,健全完善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多元社会化防控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检察机关在校园欺凌与暴力社会化防控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角色和使命。在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秉承双向保护理念,适度加大惩治力度,建立未成年人专门检察机构(组织)和办案模式;在非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促进反欺凌与暴力的法律法规完善,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做好反欺凌法治教育及技术防范,强化学校、教师及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加强普法宣传。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欺凌事件不断增加,让家长们触目惊心,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此类事件的频发会削弱学校的教育效果。因此,有效地处理和预防校园欺凌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从校园欺凌的现状、产生原因等入手,研究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5.
校园软暴力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种,是一种心理上的暴力,主要包括言语欺凌(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号、辱骂、威胁等)和关系欺凌(恶意造谣中伤、挑拨、排挤、孤立等)。相较于殴打、冲撞等肢体欺凌,校园软暴力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自编高中校园欺凌调查问卷,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校园软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6.
校园欺凌在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其治理对策也不尽相同。法国将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骚扰",此现象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法国基础教育学校之中,其长期性、隐蔽性、社会性也是法国校园欺凌治理所面临的主要挑战。2011年以来,法国政府充分利用线上及线下调查工具,将校园欺凌纳入全国校园暴力的调查内容。2013年以来,法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应对校园欺凌,其治理体现出循证决策、依法治理、齐抓共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在学校中经常出现学生之间比较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而这些校园的欺凌事件影响程度及发生次数都在不断的增加。并且,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农村校园里面更加严重,农村校园暴力有着快速蔓延的趋势。下面本文对于一些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因为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特别是包括那些自身感知、感觉和相关负面情绪的问题,因为受到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比较容易产生校园欺凌欺凌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希望对这些校园欺凌事件的研究能够帮助解决农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校园暴力是近年来中小学校园中常见的现象。本文对校园暴力的概念、成因,国内外校园暴力的现状及相关对策作了介绍,并提出以心理干预来预防校园暴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许微 《亚太教育》2020,(3):10-10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梳理国内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整理了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危害、归因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一要拓宽研究视野,二要深挖研究内容,三要完善研究方法,以期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冯志兰 《江苏教育》2023,(17):47-48
<正>校园欺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行为,常常发生在力量(身体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之间。就过往校园欺凌案例分析看,校园欺凌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暴力欺凌、言语欺凌和孤立欺凌。情景案例中的小婷遭遇的主要是言语欺凌和孤立欺凌,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需要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两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1.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校园欺凌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通过对校园欺凌进行概念界定、成因分析、现状研究发现,当前造成校园欺凌的因素复杂多样,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负相应责任,其中家庭养育方式、家庭教育功能和家庭教育内容对校园欺凌有重要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植入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频频发生,女生间 的欺凌现象出现了快速的上升,校园欺凌现象应该受到广泛的 关注和遏制。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特别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同时校园欺凌 也会对欺凌者造成潜在的危害,从而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不 利。本文探究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特点、原因及对策,以 期对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益泛滥的校园暴力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研究并形成有效的校园暴力治理模式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迫切需要。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外校园暴力研究中几个重点问题(校园暴力概念的界定、校园暴力的诱因、校园暴力的应对)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国内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微观互动理论将暴力视为情绪领域的产物,不同于现有的诸多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校园欺凌的新视角.依据微观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校园欺凌包含冲突情境与实际进攻两个必备要素,由"冲突情境形成—情感能量变化—情感能量不均衡—欺凌状态出现—欺凌结束"五个基本环节构成.基于此,为防治校园欺凌,教师至少可以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是转变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健全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防治机制,强化针对校园欺凌者的惩戒教育,增强师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长期以来, 校园欺凌现象一直存在于校园环境之中. 近年,随着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快捷,校园欺凌增加了新的形式——网络欺凌, 并更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2016年6月,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对2013-2015年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发现校园暴力犯罪主要为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致被害人重伤的案件中,93.75%的人被判处刑罚处罚.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 74.29%的人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1].可见,校园欺凌产生的后果,不仅危害到被欺凌人的人身安全,还给欺凌者造成了不良后果.2016年底,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北京中关村二小一位孩子的母亲在网上发文,称孩子在学校遭到同学的"霸凌",导致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心理障碍症状.其发文后,引发社会争议:有人称其"夸大事实,借题发挥";有人表示理解,希望事情能很好地解决 [2].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频发的态势促使我们对这类事件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的方案。经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幼儿园里的一些孩子身上也存在着原始的早期的"欺凌"行为的现象。因此,要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发生,应该从幼儿园的全面教育开始抓起,做到早发现、早纠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校园欺凌概念、成因、影响的分析,从校园欺凌角度入手揭示现代德育问题,探索防治校园欺凌的现代德育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的中坚力量,帮助教师建构适当角色是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政策与干预项目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本文提出教师在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应承担关怀者、学习者、参与管理者、预防干预者、互动者等角色。同时,分析了我国在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影响教师角色建构的障碍性因素,包括政策期待与现实期望冲突、“校园欺凌”概念存在混淆与泛化、治理目标与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等社会因素,以及教师认知不足、动机不强等个体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和教师个体两个层面提出了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教师角色建构的针对性策略,包括厘清校园欺凌的概念,构建有效治理机制,细化各参与主体职责,帮助教师形成正确认知、提升动力、提高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