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情感自主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降低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内部资源,自我管理、自我决定,并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情感负责的心理过程。青少年情感自主性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脱离家庭成长为独立的个体非常重要。青少年情感自主性的发展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了良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得来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问题也日渐突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良好教学秩序的建构带来一定阻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家庭的主要支柱,家庭在一个人的教育和成长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家庭教育对人的品质的养成、行为的规范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会积淀人一生的底色。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家庭结构残缺、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等,造成广大青少年诸多不良嗜好和行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产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重视与关注。在理念导向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具体操作层面,利用多方社会资源,呵护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在制度架构层面,立足家庭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儿童的情感忽视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但因其难以判定,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部分儿童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及时的回应而形成了心理创伤,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往往面临更严重的情感忽视问题。情感忽视会使留守儿童出现情绪问题,缺乏安全感,引发不当行为,影响身心健康等。影响因素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例如长期与父母分离、祖辈难以顾及他们的情感需求以及学校师资匮乏等。据此,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区多方面提出干预建议,以期改善留守儿童的情感忽视情况。  相似文献   

5.
一般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知识增长,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内心感受。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误,并会给儿童的成长造成隐患。从儿童发展规律来说,情绪情感是产生较早且对人格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那些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责、自我接受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调节着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方向。因此父母应十分警觉地预防儿童产生消极的自我感觉,重视培养婴幼儿明朗的、积极的自我情感和自我形象。下面是几种比较重要的自我情感。 (一 )自主感、独立感 自主感是儿童感到自己有影响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这个阶段性问题不仅对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伤害性影响,而且这也将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脆弱环节。儿童对整个家庭来说是触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留守"以后所产生的后遗症也是未能全面预见和解决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家庭之所以成为家庭的必备因素。因此,父母监护的缺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相似文献   

7.
未来取向的发展是青少年时期个体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对于青少年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角色、对将来自身的教育和职业规划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受发展情境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理论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其未来取向所产生的影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家庭作为成长背景的要素之一,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未来取向的重要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和亲子沟通关系与青少年未来取向三个方面回顾了家庭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开发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特别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很多,一般地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绝大部分家庭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却忽视子女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家庭教育内容的偏颇,影响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化,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影响与作用更为重视和关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家庭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常艳春 《家教指南》2006,(10):12-15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家庭不仅是亲情的港湾,而且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塑造孩子良好性格和高尚人格的重要阵地。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早就有人把家庭誉为“人生第一所学校”。在家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数与家庭环境不良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家庭矛盾及父母离异,容易使男孩产生焦虑或抑郁;更容易导致女孩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与其成年后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等密切相关。与之相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注重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提升家庭文化品味,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友爱、亲情浓厚、富有情趣、充满生机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呢?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李桂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80后"父母育儿观念受到书籍、网络较大影响,他们在育儿的金钱方面花费较为理性,能胜任父母角色但需要专业指导,与祖辈教育冲突存在但大多能接受理解。部分父母陷入信息过多的焦虑或过分关注和干预儿童成长等问题。"80后"父母应建立科学的育儿观,系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对儿童的情感投入和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资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的作用不可估量,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影响深刻。对初一到高三年级学生的2479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青少年整体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高,不同年级青少年得分在心理资本的不同维度上有差异。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有积极影响,其中,母亲文化程度影响较大。是否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也存在一定影响。在社会调研、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良父母榜样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家庭物质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等策略,助力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情感发展是他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联系和协调的基本方面。中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会对他们认知发展,社会适应,道德形成,潜能开发,个性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调节、催化、保证的作用。反之,会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可能会产生难以逆转的不利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知识、既定规范的灌输与强化,严重忽视学生情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改变英国青少年中广泛存在的叛逆现象,英国政府寄希望于广大父母,计划开展教育改革,斥巨资帮助父母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但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更易受流行文化、同龄朋友等来自家庭生活以外因素的影响。这无疑给英国教育改革项目泼了一瓢冷水。  相似文献   

14.
陆妍蓉 《考试周刊》2014,(68):172-174
通过对沉迷于网络的初一学生的问卷和访谈,本研究了解其使用网络的情况,对其网络成瘾进行相关评估。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体现在青少年成长的多个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被关注和重视;父母是否参与赌博、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家庭交流是否及时、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等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班级氛围、同伴关系、老师关注等是重要影响因素。建议政府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长久之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老师们要做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特殊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学生有大量时间在家中度过,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绝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人类情感的一个共同源泉是父母和家庭。每个儿童都需要情感教育,父母需要不断建立与强化情感教育意识,提升家庭情感教育智慧。基于家庭忽视情感教育的基本问题,明确家庭情感教育的四大行动:家庭情感教育意识与情感关系建立行动;家庭情感教育环境营造行动;情感品格涵养的仪式传承与创新行动;父母情感教育素养提升行动。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情感教育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必须紧密配合儿童的成长阶段。根据Salovey 与Mayer的观点,情绪智力包含的能力始于家庭中的父母与儿童的良好的交互作用。在儿童早期,父母帮助儿童识别情绪并给情绪贴上标签,教导儿童学会尊重自身情感,并且帮助孩子将情绪与社会情景联系起来,对每一个家庭来讲,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重要他人"。父母在养育儿童问题上心浮气躁、极度焦虑,家庭养育内容窄化,家庭养育环境硬化,家庭养育方式简单粗暴、不科学、不积极等,都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潘占明 《甘肃教育》2014,(12):22-22
正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整合了教育资源,规范了办学程序,提升了教育水平,有效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发展、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低龄儿童入学寄宿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寄宿生情感关怀缺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寄宿生情感关怀缺失的成因1.远离父母。在现行中国家庭结构中,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对孩子的抚养中普遍存在溺爱现象,很多孩子对父母与家庭有很大的生活与情感依赖。生活上的依赖必然产生情感上的依恋,突然之  相似文献   

20.
桂玉婷  万鹏 《云南教育》2003,(31):12-13
目前中小学生对父母、对教师的依赖现象普遍存在。依赖心理,轻则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重则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小学生依赖父母、依赖老师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之一,这种心理的产生与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儿童三岁左右开始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什么事都想自己做。然而,中国现代家庭中,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有多少父母让三岁儿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又有多少父母鼓励三岁儿童去做力所能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