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应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女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发展优势体育项目,培养女生终身健康和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现代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验研究 ,形成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模式。使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了有机联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新的体育内容与方法充实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尤其是女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掌握实用的体育方法,提高参与体育的热情,发展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将瑜伽功法列入三年级女生体育选项教学内容,经过一学期教学实践,对安排的可行性、学生适应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应用规律并予以交流推广。  相似文献   

4.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的过程。高校体育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延续,在终身体育的长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高校体育主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善度余暇的健康生活方式的任务。而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可见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效果是制约大学生终身体育健身的重要环节。而健美操这一项目,是在音乐伴奏下,采用体操、舞蹈的基本动作,根据练习的身体特点,按照全面发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组编成操的一种锻炼形式,近几年在高校发展很快,己成为普通高校女生必不可少的锻炼形式,深受广大女生的喜爱。所以,利用键美操培养高校女生终身体育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和课程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质量评价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基于此,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对现代化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中发现,为了进一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及时调整体育项目丰富选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可接受性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体现体育教学的现代化,积极有效地推进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王明辉 《体育师友》2011,34(2):64-66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年“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终身体育内容,提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终身体育的想法,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育正在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转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从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开发课外体育,促进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俊 《体育师友》2006,(4):43-44
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入的新阶段,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观念、教法手段、学生心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最终目的是注重学生个性与心理发展,提高社会适应力;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创造力;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构建、内容衔接、实施方法、评价方式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探析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面临体育课程目标与课程建设衔接不畅、体育课程内容层次不连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学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机制亟待更新等困境。提出如下路径:以培养体育素养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搭建衔接小、初、高阶梯式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与整合教学实施手段,因材施教;重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从而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通过对现行的体育课程中教学、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发掘体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意识和习惯,逐步积累终身体育资本,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对中学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改革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体育教学重要环节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在体育考核的改革和实践中,探索一个客观、公正、有效的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模式,将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存在的弊端,提出终身体育理念。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应以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重点,着重考核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和具有一二项健身项目能力与特长的评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上海在落实国家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定,体现上海特色,发展学校体育运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体育管理、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学校体育的规范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单一,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度不够或者开放的成本偏高,非体育教师缺乏运动的兴趣与基本技能,家长对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状况不关心,轻视体力劳动、体育锻炼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该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体育教师培养与育教师发展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理性的思考和具有鲜明"我"的探求。该书在对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发展;体育健康课程价值、目标、功能、设计、实施;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评价;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现状及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运动技术、技能教学并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业余训练各个教学阶段相衔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终身体育为方向,身心协调发展,为竞技体育发现和输送人才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曹艳 《四川体育科学》2007,(3):150-151,157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高校体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文章针对高校体育专科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大学体育教学观念,从高校体育专科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体育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包括普及学校体育,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德、智、体、群各育并进,而不可偏废,体育促进了人的完全发展;学校体育与青春期卫生教育相结合。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张伯苓学校体育的精髓,对今天学校体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面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学校教育应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正确对待青春期,破除封建思想,在体育课教学中灌输科学的生理卫生知识。  相似文献   

18.
体育是青少年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和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体育课程的教学依据、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一体化育人的思路和策略,以期通过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育体、育心”一体化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9.
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之原则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文献资料、归类比较、逻辑分析法,阐述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学校体育之关系,分析影响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如体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繁杂而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等,提出发展学校体育的原则:终身体育;持续性、系统性;技术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先进性、时代性以及社会性、协调性等。  相似文献   

20.
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探讨体育教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本就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探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