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计篇》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起着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关键作用,它关注的是怎样筹划战争,即战争开始前的“算”,和怎样指导战争,即战争进行过程中的“骗”。孙子主张依据“五事七计”来算计,依据“诡道十二法”来骗诈。通过大量的军事实例证明只有作到算得高明、骗得巧妙,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滨州学院学报》2018,(5):10-14
同是作为被收入《武经七书》的武学经典,《三略》与《孙子兵法》在兵学思想方面多有相通之处,如都强调用兵要知彼知己、因敌制胜、速战速决,都重视将帅的作用,强调君主要给予将帅独立指挥、临机决断之权等等。但是,两部著作也存在不少相异之处,《三略》结合时代特点从战争观、将帅思想等方面对《孙子兵法》的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如《三略》倡导"义战",而《孙子兵法》则没有区分战争性质;《三略》较之《孙子兵法》更加重视民众在治国、战争中的重要性;《三略》提出了"夺其威废其权"等处理君将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孙子兵法》的形象教科书,二者本来就有缘结关系。从五事“道”首、庙算运筹、上兵伐谋、知彼知己、因变制胜五个方面,结合战例,对《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的形象诠释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从《孙子兵法.计篇》中一句有争议的话入手,通过互文、比较、例证等各种手法来探讨其真实意义。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孙子兵法》的文本意义,领会和运用其中的军事思想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二是认为《孙子兵法》是充斥仁爱精神的"民本论"。从历史的实践、从《孙子兵法》文本本身、从先秦战争和兵学的演进过程三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必然是冷静的战争论而非"不战论"。与儒家典籍《左传》、《论语》、《孟子》及《司马法》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可知《孙子兵法》是君主(国家)本位而非人民本位,也未显示出深刻的仁爱思想。正因为孙子秉持"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构建出辉映千古难以逾越的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杜佑作为唐代一名杰出的兵学家,其所著《通典·兵典》对孙子研究及孙子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体内容包括:倡导"德主兵辅""仁为兵本",完善了《孙子兵法》战争观理论;融合"天、地、人"之道,总揽《孙子兵法》思想内容体系;贯通古今,史例佐证,丰富了《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体系;注重实用,大胆质疑,创新发展了《孙子兵法》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8.
电视连续剧《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播出以后,许多人都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孙子兵法》为孙膑所著,而“三十六计”则是孙膑总结出的三十六条计策。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先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的孙武所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和《孙武兵法》,共八十三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它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法,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有英、日、俄、法、捷等文译本。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作为学员的必修课程。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士兵人手一本《孙子兵法》,一位美国士兵忘了带,便赶紧打电话让家人寄来,可见《孙子兵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对《孙子兵法.计篇》中"计"、"索"等字的传统注解和"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一句的断句提出质疑,并给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对《孙子兵法》有独具特色的书写方式。《水浒传》既以诗词的形式,也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烘托《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杰出才干。它还以宋江、吴用谈论《孙吴兵法》,来突出《孙吴兵法》这一版本在《孙子兵法》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水浒传》以重要人物角色应用《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来证明《孙子兵法》特有的兵学魅力。《水浒传》演绎了两种不同人物类型对《孙子兵法》的应用:一类是正面人物形象宋江的应用;另一类是反面人物形象高俅的应用。《水浒传》以隐喻的方式阐释了《孙子兵法》应用的双极效应:既为仁人君子提供了智慧的源泉,也为奸佞小人提供了害人的伎俩。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为追求"安国全军"的至善境界,提炼出"五事""七计"的成事要素与内在逻辑,构建起疑天而取人、审时而度势、因敌而尚变、重德而保民、不战而全胜的思想体系。这一缜密的成事逻辑与严整的思想体系启示我们,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综合实力为基础,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条件,以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为指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21,(1):15-20
近代系统科学的兴起,对研究战争复杂问题提供了思想、工具和手段,钱学森认为"系统就是整体",在我国古代的思辨哲学中就有系统思维的朴素认识。孙武利用朴素的系统思想,在世界军事学领域最早提出了"五事七计"的战争预测理论、"因敌制胜"的作战指导原则、"一人耳目"的联合指挥方法、譬如"率然"的作战协同效果等系统科学思想。研究《孙子兵法》中的系统科学思想,对打赢未来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记》并未明言《孙子兵法》,而只有《孙吴兵法》之称;而《孙吴兵法》应当是《孙子》、《吴起兵法》的合本。《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司马迁对《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因现实的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孙子创作《孙子兵法》时正值春秋后期,可借鉴的文献很少。孙子受当时贵族学《诗》、用《诗》的社会风气及浓厚的《诗》学家庭氛围的熏陶,研习《诗三百》,为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而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诗三百》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形成,其战争诗含有孙子"为将"五事"中的"道"将"法"的萌芽,而突出军事威慑力量的描写则启迪了孙子全胜攻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势篇》"以卒待之"中的"卒",既不是历来所训释的"兵卒",也不是俞樾、郭在贻、许威汉等前贤时修所认为的"诈"的误用,而是表示突然、猝然。"卒"与"诈"都有突然、猝然之义,"卒"是通语,"诈"是齐语。古书中用"卒"表示突然的例子很多。"以卒待之"强调袭击敌人的突然性,是《孙子兵法》出奇、速胜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在《孙子兵法》的成书问题上,根据司马迁《史记》及后世史籍记载,辅之以银雀山汉墓竹简材料,运用语言学方法,对"《孙子兵法》是齐国人田开彊所著,并由他带到吴国"与"《孙子兵法》立言于齐,根植于齐"等观点做了批驳。通过对孙子其人的生平事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孕育《孙子兵法》的基因是齐文化,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孙子兵法》是对前人军事遗产的成功继承和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孙子兵法》是轴心时代的巨著之一。  相似文献   

17.
袁宏道以不恃情量来解《庄子》的"逍遥",以"无常"和"物本自齐"来阐释庄子的《齐物论》,以生之如戏、形去神在与即生无生来论述他的生命观,以无我除执论述《人间世》,以"觉明真常"释《庄子·德充符》中的"德",最后论述了"天道自然"的治世论。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写作角度对以《计篇》为代表的《孙子兵法》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孙子兵法》写作目的的社会效益性、思想观点的创新指导性、文章结构思路的逻辑性、语言的朴实精练性与形象性等写作特点,分析了其借鉴意义,为学习《孙子兵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竹简孙子》和《魏武注孙子》一系的现行本《孙子兵法》加以比较,特别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认为实现不战屈敌、保全本国为目的的国家战略,是符合孙武本意的。因此《孙子兵法》原本不存在"善攻者"三字,并非脱字、误字,这样文脉贯通,是《孙子兵法》本质意义上的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