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今天想讲一讲实践存在论美学,介绍一些中国美学当代的情况以及我现在初步的想法。90年代以后中国美学界有一个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这个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之所以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与这个争论密切相关。实践存在论美学与实践美学有关,也与存在论美学相联,但是从根本上说,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实践美学基础上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7.
这是个大题目,却大题小作。其一从当年的《美学向导》切入,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在当时对中国美学具有启蒙意义的小百科全书,它既反映出当年美学热的激情,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学视野的局限;其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学开始全球化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如何言说,从"形式美"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有引进、(中外文化间的)对话与创造话语一些方法;其三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的语境来看,"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内含着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一种对话关系,内含着中国美学对传统美学的一种转换性创造。全球化向美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中国美学的声音与智慧,这或许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的意义所在;其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从苏联模式走向了全球化,二是由古典走向了现代。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美学正处在重大的转型时期,中国美学应该为全球化的美学提供出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刘纲纪先生的美学体系坚持实践观点,打通中西马,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中独树一帜,承前启后,推进了中国当代美学的跨越式发展。石长平博士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是一部系统、深刻地研究刘纲纪美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对于刘纲纪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的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把其美学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方向和态势结合起来。这部书对刘纲纪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的研究成果,也是研究实践美学的创新成果。它给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西方美学的语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最初的接纳期,再到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融合期,始终是在西方语境下发展的,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学大讨论中其学科体系才真正确立.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应该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西方美学为参照而建构起来的美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既是西方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亲和力的美学形态.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指导,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实践美学流派.实践美学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我们,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根基和土壤,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美善相乐伦理型、直觉感悟整体性、天人合一和谐性的特色,吸取西方美学的美真统一科学型、理性分析逻辑性、天人相分二元性的优长,克服它们的不足和缺点,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新实践美学就是这种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索,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认知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激烈交锋,对当下中国美学的实践转向,科学化走向,创新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意见,还就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原创性理论建构、文化产业的美学分析、审美教育的实践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分析等一系列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林朝霞博士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一文中追溯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交锋和各自发展的历程,理出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及新实践美学在争鸣中发展的学理脉络.但是,作为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概观和综述,该文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从对立和斗争的角度谈论,忽略了后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各美学流派是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发展的事实.文章不乏对后实践美学的褒扬之辞,但没有正视后实践美学理论本身的缺陷.本文认为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论说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界定清楚概念和范畴,澄清论证交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美学这一概念已经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中国美学的内涵则需进一步考究。总之,在美学前面加上前缀"中国"属一个限制词,表明中国美学是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及其他领域的美学的。本课题笔者在分析中国美学方法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有关中国美学方法论中的悖论反思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中国美学方法论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金洁 《文教资料》2010,(1):102-104
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不仅对西方关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民族审美精神的理解。以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为指引重新解读中国传统关学、为传统美学“去蔽”,实现当代中国美学在回归中超越。将会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和一群年轻学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这一课题,开始于几年前。我们以研究生课堂、小型研讨会、QQ群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讨论该领域的问题。其收获之一,便是完成了一部百万言的《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一些反响。但是我认为,对于30年中国美学的整体梳理、回顾、总结与反思,不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而且在学界也才刚刚开始。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探讨,对中国美学学术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提议参加过《中国美学三十年》写作的原班人马,继续从不同方面对30年中国美学进行研究。或抒写研究心得,或概括某一具体领域的总貌,或描述某一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或就某些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一提议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组九篇笔谈文章。我从全局上概括了30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意义,刘兆彬讨论了30年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于永森着重强调了30年中国古代美学应有的价值取向,徐庆博、耿鹏、仲崇宾和翟乃海、阴妮娜、吴云松等分别讨论了30年间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心理、文艺美学、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较集中的热点问题,任瑞金则尝试探讨了30年台、港、澳地区美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各篇笔谈文章论题虽各自独立,但均以30年中国美学总体探讨为核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15.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参照系,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必然的结论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既不能象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以艺术生产论否定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又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色就在于,发扬中国“向内求善”审美观念的长处,充分发挥审美和艺术的以情动人,美善结合,整体中和的特点,避免片面性,全面推动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对当代中国美学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却也受到来自美学界内外的各种挑战.反思实践美学的过去,把握实践美学的现在,展望实践美学的未来对于中国美学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过去”的实践美学,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解决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积存下来的美学问题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现在”的实践美学是在“过去”实践美学基础上回应“后实践美学”的质疑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理论形态,它适应了历史变迁过程中美学转型的时代需要,实现了美学观念的自我超越,保持了自身的理论活力.“未来”的实践美学应从哲学基础的超越、美学观念的整化、理论话语的融合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四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够绽放出生机勃勃的理论生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过三大形态:认识论美学、价值美学和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封孝伦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以自己的三重生命学说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是对生命美学的扎实贡献。但是,其不足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关系,对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论价值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18.
在主客体二元对立转化为主体间对话的哲学文化背景中 ,当代美学研究面临着中西方通过对话走向整合的趋势。在美学对话的重建与可能性基础上 ,通过中西美学异质性与互补性的比较 ,有助于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前景并克服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独断与形而上学 ,从而在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9.
我和一群年轻学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这一课题,开始于几年前。我们以研究生课堂、小型研讨会、QQ群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讨论该领域的问题。其收获之一,便是完成了一部百万言的《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一些反响。但是我认为,对于30年中国美学的整体梳理、回顾、总结与反思,不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而且在学界也才刚刚开始。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探讨,对中国美学学术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提议参加过《中国美学三十年》写作的原班人马,继续从不同方面对30年中国美学进行研究。或抒写研究心得,或概括某一具体领域的总貌,或描述某一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或就某些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一提议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组九篇笔谈文章。我从全局上概括了30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意义,刘兆彬讨论了30年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于永森着重强调了30年中国古代美学应有的价值取向,徐庆博、耿鹏、仲崇宾和翟乃海、阴妮娜、吴云松等分别讨论了30年间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心理、文艺美学、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较集中的热点问题,任瑞金则尝试探讨了30年台、港、澳地区美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各篇笔谈文章论题虽各自独立,但均以30年中国美学总体探讨为核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莹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