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珂 《科技风》2012,(6):203
细胞自噬是一种自我消化的过程,它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维持内稳态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命科学近年来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发挥双重作用.本文将从细胞自噬的概况、细胞自噬与肿瘤的发生关系以及细胞自噬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细胞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自我降解过程,通过形成自噬体清除受损细胞质,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从而在维持细胞内物质的稳态和对各种刺激的适应性。自噬在肿瘤以及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总结介绍了自噬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并且对以自噬为靶点为肿瘤的治疗展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噬是将细胞质内成分用特殊的囊泡包裹并运输到溶酶体内降解的一种保守的分解过程。自噬是一个多重作用的过程,在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中都可以经常见到自噬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据报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癌症的治疗中,自体吞噬有促进细胞生存和死亡的两种相互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细胞自噬是一种复杂细胞生理活动,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自噬对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即双重作用,未来对细胞自噬的研究将会深入到基因水平,将会推进对细胞自噬机制的深入了解,并且会研究出一些调控细胞自噬的药物,该药物可以抑制细胞自噬对疾病的不利影响,促进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噬是一种高度的细胞保守的行为,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现在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都发现了自噬的现象,虽然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大量的实验证明beclin-1参与自噬体的形成,对自噬存在着调节作用。本文对自噬基因beclin-1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口腔癌发生的相关性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生物现象,能够清除缺陷蛋白和细胞器。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多具有特定的病理性蛋白沉积,如阿尔兹海默病及帕金森病。因此,自噬功能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密切联系。全面了解自噬在不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可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17)
自噬对于哺乳动物来说是保证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过程,其工作机理是通过溶酶体对老旧细胞以及多余蛋白质的降解从而使细胞能够正常代谢,从而使机体内部运转达到平衡。哺乳动物的自噬可以分为大自噬、小自噬、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三种,而且其发生过程的分子机制都较为复杂。本文通过相关资料对哺乳动物自噬的相关调控因素进行罗列综述,以便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噬是一个保守的代谢过程,广泛参与了细胞生长、生存、发展和死亡。一方面,自噬是营养匮乏等应急状态下维持细胞稳定和细胞存活的因素,另一方面,自噬在细胞死亡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自噬与细胞生长、细胞存活以及细胞死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疾病进展过程最重要的环节,能否有效延缓心室重构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评估指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噬在抑制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延缓心室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自噬在心力衰竭疾病过程中对心脏病理性重构的影响,以及中医药对自噬调节防治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自噬是指细胞消化自身蛋白质或细胞内结构(细胞器)的一种自食现象。自噬作为一种进化上非常古老和保守的代谢途径.参与降解、消除和消化受损、变性、衰老和失去功能的细胞器和变性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细胞的生存和修复提供必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发现具有高效抑止肿瘤生长的纳米颗粒纳米生物效应是一个新的学科交叉领域,高能物理所纳米生物效应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就把核分析技术和同步辐射技术与化学、纳米技术、医学以及生物技术相结合,针对健康与环境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在不到两年时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继发表在纳米、化学和毒理学领域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最近他们发现,经过适当化学修饰的一种纳米颗粒具有高效抑止肿瘤生长的效果,但却不直接杀死细胞,不仅能增强肿瘤小鼠的免疫能力,而且几乎无毒。这与传统抗肿瘤药物有很大不同,正是肿瘤治疗所追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肝病大国,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患者占有较大比例。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病理形态学概念,古代医学典籍中无"肝纤维化"一词,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痞块"、"积聚"范畴。随着近年对肝纤维化疾病的重视,不断有大量文献报道关于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临床方法、方药。由于缺乏高效、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西药,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就十分重要了。文章针对中药单药与细胞自噬关系综述了中药单药对肝纤维化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探究中药与细胞自噬关系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姚慧敏 《科技风》2022,(2):72-74
深渊环境曾被认为是"生物荒漠",但深渊这一低温、高压、寡营养环境下生存很多生物,深渊钩虾就是其中一种.钩虾是一种甲壳类生物,属于端足目钩虾科.深渊钩虾主要属于噬钩虾属的巨大噬钩虾种和杜比可噬钩虾种,主要食用海洋碎屑和腐肉.据推测,深渊钩虾的新陈代谢速率很低,其寿命大约为11.5年.有研究表明深渊钩虾的消化道内有塑料碎屑...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1,(6):78-81
近20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肿瘤与正常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肿瘤是一种细胞异常生长和分化的疾病,有人设想能否采用一种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三大法宝”(手术,放疗,化疗)不同的方法,来抑制肿瘤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治愈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生活》2010,(8):47-49
近20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肿瘤与正常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肿瘤是一种细胞异常生长和分化的疾病,有人设想能否采用一种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三大法宝"(手术、放疗和化疗)不同的方法,来抑制肿瘤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治愈肿瘤的目的。这犹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坏人经过改造可能变成好人,那么,肿瘤细胞是否也有可能"改邪归正"呢?  相似文献   

16.
<正>point本文在Web of Science检索2008~2015年以细胞死亡方式命名的5本期刊的影响因子、载文量和总被引频次,重点分析5种期刊的发表文献类型,比较其发表比例、零被引、高被引和篇均被引频次等,用以表征该方面对期刊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大力发展review栏目,开发有特色的文献类型,可能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有效措施。随着2016年Yoshinori Ohsumi因发现自噬(autophagy)的机制而荣获诺贝尔奖,自噬为更多人所知,  相似文献   

17.
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s)理论自其被提出以来,就一直是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内的大热门.研究人员认为,肿瘤干细胞一方面可以自我复制保持"干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分化成肿瘤细胞而促进肿瘤的生长.这一理论为人们重新认识肿瘤的起源和本质,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从2007年开始,苏州大学陈坚教授就通过小白鼠实验研究得出:有一群细胞对放化疗都耐受,是癌症复发转移的祸害,这群硬骨头可以看作肿瘤干细胞.每个肿瘤细胞都有自己的生存寿命,这些细胞都会面临凋亡,但癌症干细胞不会,如果我们能找出并杀死癌症干细胞,其他肿瘤细胞也会慢慢凋亡.  相似文献   

18.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5):F0002-F0002,I0001
引言:纳米技术介导的光热消融治疗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手段,即采用具有强近红外光热效应的纳米粒子累积到肿瘤部位,肿瘤局部近红外光照下导致过高热而杀死癌细胞。无论癌症组成以及DNA突变有多复杂,癌细胞均不能在过高的温度环境下幸存,因此可以实现理论上的对所有实体瘤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9.
随着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质子和重离子的深度剂量分布非常适合于治疗肿瘤,重离子束成为21世纪放疗领域中最为先进和有效的方法。重离子束治疗肿瘤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和相关领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自20世纪90年代起基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提供的中能重离子束,在国家“九五”攀登计划(B)项目“重离子治癌技术的研究”的支持下,进行了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学实验以及治疗肿瘤技术的基础研究,完成了从分子、细胞和动物整体层面对重离子束治疗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并证实了其机理。同时,通过动物辐照实验,获得了不同组织器官对重离子束辐照的耐受剂量和荷瘤动物肿瘤控制所需治疗剂量等数据,为重离子束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近代物理所利用同步加速器HIRFL-CSR的全身肿瘤治疗终端于2009年3月到2013年7月共进行了110例深层肿瘤患者的治疗,其中大部分为常规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复发和/或无效的病例,取得了明显效果;确定了一些新的重离子束治疗适应症,并确定了10~12次短疗程法;制定和优化了人体深部肿瘤治疗计划,建立了剂量分布精细测量系统。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第一链接     
探测行星新方法迄今为止发现的外太阳系行星大约有200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受其主恒星的引力影响而“颤动”时被探测到的。但是最近,经纬仪测量正在探测新行星上日益成功地发挥作用。经纬仪测量是一种基于亮度减弱的探测,而亮度减弱则由现出黑色影像的行星在地球和其主恒星之间反复经过引起。让噬菌细胞保持运动哺乳动物有两个对长尾“不规则外形”阻凝蛋白1e和阻凝蛋白1f编码的基因。现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基姆等人发现阻凝蛋白1f负面地调节了中性白细胞(一种噬菌细胞)的活动。阻凝蛋白1f并不直接影响噬菌细胞的行为,或者说是噬菌细胞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