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中外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工作进行比较,寻求差异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理性审视我国档案鉴定工作,以期对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正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研究性很强的业务工作,直接影响到后期馆藏档案的优化、存储和销毁等等。但档案鉴定又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因此,通过中外档案鉴定工作的比较,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中外档案鉴定体制差异档案鉴定属于档案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内容,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档案管理体制相比,我国档案鉴定体制呈现出:处置权不够集中:我国的档案鉴定实行的条块结合双重管理模式,即包括档案鉴定在内的档案管理受档案行政主管  相似文献   

3.
丁梅  刘杨 《兰台世界》2011,(3):17-18
本文就中外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工作进行比较,寻求差异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理性审视我国档案鉴定工作,以期对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广角     
中外档案鉴定的比较冯桂珍在《中国档案》2003年第9期撰写此文。作者在本文中从中外档案鉴定理论比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获得了一些启示。1、档案鉴定工作的体制。档案鉴定工作体制服从于档案工作的体制,而档案工作的体制决定于国家体制。这就决定了我国档案鉴定工作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本质上的不同。我国档案管理实行条块结合,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受所在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应的档案专业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这为档案鉴定标准的制定和鉴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而在国外,条块结合、多头管理的方式并不多见。2、档案鉴定工作的地位。我国档案鉴定中…  相似文献   

5.
宋健 《兰台世界》2017,(3):46-49
档案的鉴定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关键所在,相较其他的档案工作,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造成了档案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由此从档案的鉴定的原则和标准着手,就档案鉴定的程序与方法、档案鉴定工作组织机构与人员等方面进行中外比较,总结出中外档案鉴定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差异及其原因,进而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使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机制得到优化和完善,推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同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等都是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中外许多档案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在长期实践中,他们不断总结和探索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这些理论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来源原则在档案价值鉴定中的地位问题、档案价值鉴定的基本标准问题、鉴定阶段的划分问题和鉴定均组织领导问题4个方面对中外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强调来源原则是档案价值鉴定永恒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对于应对信息时代文件的急剧增长和电子文件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德国、波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档案价值鉴定标准的比较,提出档案价值鉴定应坚持3条基本原则和9条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8.
档案价值鉴定论作为档案鉴定理论是诞生以来认可最普遍的档案学思想,从档案的保存价值、价值判别主体、判别标准、价值内容等多个方面,逐步揭示了档案鉴定的一般规律,在中外档案鉴定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工作中得到普遍遵循。但是,价值鉴定论把档案的“保存价值”建立在档案“未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超出了档案工作者的能力极限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而且使档案鉴定陷入“主观臆测”的悖论。对此,档案鉴定应立足于鉴定环节的基本职能,从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本质出发,以档案的社会记忆作用为鉴定依据和标准,判别文件的“保存价值”,从主客体和主客观方面建构档案记忆鉴定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中外对比看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中外保管期限表的实践历程的对比分析中找到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系建构的有效方法,完善档案鉴定标准,从而实现档案鉴定的制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德国柏林机密档案馆馆长迈斯奈尔于1901年第一个提出档案鉴定体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百多年来,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文件与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都可以在档案鉴定理论中得到反映。档案鉴定理论与全宗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模式和  相似文献   

11.
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鉴定理论是指导人们全面观察档案现实价值与历史价值,确保档案质量,决定档案存毁的重要理论,是每个档案工作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理论。一、鉴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产生于我们古代人的实践之中。当时把档案鉴定工作称为“拣除”或“捡简”。唐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热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鉴定理论是指导档案工作者全面观察、正确分析档案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并科学决定档案存毁的重要理论。因此,重视和开展档案鉴定理论的研究,对档案鉴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档案价值鉴定需要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的指导,档案价值理论及其鉴定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必须扎根于档案价值鉴定实践的沃土。没有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指导的档案价值鉴定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是来自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不可能得到理性认定。因此,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与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不完善,特别是档案价值鉴定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理论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地指导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践,这是档案工作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把档案价值及其鉴定理论的…  相似文献   

14.
档案鉴定学是研究档案价值及其鉴别方法的一门科学,是档案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由于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实践的匮乏和理论研究的不足,档案鉴定学仍处在起步阶段,尚不具备形成一门成熟学科的条件。因此,档案鉴定学期待着档案鉴定工作实践的全面开展和鉴定理论研究的深入、系统化,期待着对外国先进的档案鉴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借鉴,更期待着档案界同仁的充分关注和着力建设。一、建立档案鉴定学的紧迫性唐宋时期,我国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已经创造出粗旷而朴素的档案鉴定理论。到了近代,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双双落后,极不如人意,其表现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热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珠 《档案》2008,(4):61-64
近年来,我国关于档案鉴定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欧美档案鉴定理论及演变规律研究、我国档案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与方法研究、关于档案价值规律的研究以及民国档案鉴定研究等五个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就此作一评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档案鉴定标准与档案法规及档案标准化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档案进馆工作的发展,推动了档案鉴定工作.探析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鉴定离不开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指导.档案鉴定标准在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的运用,以及档案法规对档案工作及档案鉴定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从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档案鉴定实践出发,通过依次论述各国宏观鉴定理论下档案鉴定工作环节具体划分、不同鉴定主体的职能范畴,进而分析各国宏观鉴定理论下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实践特点.希望能给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对档案来说,档案鉴定属于其重要内容之一。国外不少国家的档案专家把一些档案鉴定理论提了出来,指导档案鉴定实践工作的开展。中国档案鉴定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且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也很大。不仅如此,我国还对各国的档案鉴定理论作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在充分吸收与扬弃的基础上,尤其是对档案鉴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对档案鉴定经验与教训总结的前提下,对外国的先进理论作了借鉴。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展电子档案鉴定就需要对发达国家信息网络先进  相似文献   

19.
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法国档案工作改革揭开了正规档案鉴定的序幕。进入20世纪,各国面对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现实,开始从理论上积极探求档案鉴定的原则与标准。首开先河的是德国提出的“年龄鉴定论”,核心思想就是尊重高龄案卷。这一思想成为外国档案鉴定理论萌发的标志。从此之后,外国档案鉴定理论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理论观点不断涌现、推陈出新。各国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对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和把握不尽一致,从而使各国提出的鉴定原则与标准表现出鲜明的本国特色。然而,档案鉴定理论是对档案价值规律和档案鉴定原则、标准的理论总结和科…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来,档案价值鉴定在我国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价值鉴定研究主要关注档案价值鉴定必要性、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档案价值鉴定困境与对策、档案保管期限表、电子文件价值鉴定、专门档案价值鉴定六个方面。当前,我国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研究视角、方法单一,亟待档案界继续探索,推动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