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康德伦理学中,德性在本质上是内在意志的德性,在价值上是至上无条件的善,德性的本质与价值是人自由自主的确证与标志。完满德性在实践上如何可能?康德认为这首先靠道德的自律,也需要社会文化的教化,同时还需要悬设灵魂不朽,并依赖于伦理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教育视域,德性养成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德性的文化构成要素是真、善、美,德性养成的文化遵循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耦合贯通,其实践路径是启迪"问学"、唤醒"德性"、引导"德行"。  相似文献   

3.
人是自然的,人是社会的.政治自由取代了以个人生存为主的自然自由,个人成为国家公民,人类走向了社会.政治自由建立在正义(国家道德体中的善)为价值标准的社会契约之上.它同平等、博爱等德性一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精髓,凝聚成人之气质,构成人文世界的生动与意义.社会自由需要教育的启蒙,教育要有人文情愫,当下中国的教育应当关注社会公民自由气质的培养,从而造就世界人和走向人类历史的人①.  相似文献   

4.
刘芳  赵继伦 《成人教育》2013,(6):115-118
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德性不仅是人的精神需要,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德性养成应该是在科学发展理念中实现终极目标与时代性目标的统一。在当代社会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致使社会道德约束在人们心中日趋淡化,这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德性养成需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提高主体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在多元文化中学会选择,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境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世界的先进文化,重构德性培养的教育模式,加强民主政治的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族法文化的秩序意义在于从自然、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三个方面规范人类的具体行为,并将这种行为同信仰勾逢,形成以信仰为基础的规范体系。回族法文化从秩序方面反映了人的灵性与德性向度,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有重要的类型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但其自身也需要一定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大学德性作为大学文化的价值内核,合理地安排着文化秩序,引导着文化的价值追求,规范着文化的生成方向。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很难独善其身,其德性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冲突激化而缺失。要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重构大学的德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化属性,标明其根本旨归在于通过文化的价值功能启发人、发展人和成长人。"人的文化性存在"不但是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构成了它的逻辑终点。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得作为社会主导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自然成为社会实现文化控制与规训的途径与工具,表现为:一是参与再制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价值取向,延续了社会对个体德性问题进行控制的传统;二是从规训机制分析,现代社会控制或权力规训机制具有"全景敞视"特征;三是参与了影响现代人道德发展的"生存心态"的文化再制。在合理承认高校德育社会控制功能的基本前提下,还应唤醒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觉意识,积极探寻高校德育跳脱文化再制的可能路径:警惕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袭;促成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重视积极道德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负文化世界是德性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只有在文化世界中,德性才为人之德性。德性的生成和发展受制于文化历史环境的制约和熏陶。文化是德性的家园,离开了文化,德性就失去了支点和意义。德性的生成和发展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属性,承载着深刻的文化信息,彰显着文化世界的意义存在。德性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文化的生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从根本上是内在统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其统一的本质体现在价值层面上则表现为价值追求的深刻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