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见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教参译为“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此解乍一看易为人们所接受,但通读《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由该文一、三段摘编而成)后,笔者认为此译文对“僧”的理解欠妥,因而对全句的解释也不准。首先,“僧”的所指范围与作者本意相谬。彭氏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借蜀鄙二僧  相似文献   

2.
学习《为学》,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蜀之鄙二僧欲去南海的故事。结果怎样呢?贫僧至而富僧未至,这样的结果很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贫僧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取决于他的自信心和主观努力;富僧之所以多年欲至南海而未成,因为他一味等待物质条件的完备。  相似文献   

3.
①立论要分辨相近概念的差异。"志向"和"目标",虽然相近,但有区别;构思前不想清楚,作文中心就不会清晰。②运用材料要有鲜明的指向。"蜀之鄙有二僧"的材料,不是不能用来论述"为生活设定目标",而是不能照搬材料中的原话"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正确的做法是将"吾欲之南海"中的"南海"作为"目标"进行强化。升格后的作文很好地做到了前述两项要求。  相似文献   

4.
学习《为学》,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蜀之鄙二僧欲去南海的故事,结果怎样呢?贫僧至而富僧未能至,这样的结果很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贫僧之所以能至南海,取决于他的自信心和主观努力;富僧之所以多年欲至南海而未至,因为他一味等待物质条件的足够。这两者蕴含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这说明主观因素是事物成功的关键,客观因素只能算事物成功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5.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相似文献   

6.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对于这一褒贬奖抑的深长慨叹,历来论者众口一词:由难化易的根本原因是“立志”。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新探》云:作者用反诘句……得出了明确的结论,那就是由难化易的根本原因就是“立志”。而这一结论又是从蜀僧朝南海的故事得出的,但仔细揣摩这一论据,却只能证明难易转化的根本原因是“为”,而不是“立志”。“为”是难易转化的决定因素,且“为”与“为学”相合,又与论点人之为学“学之,  相似文献   

7.
〔精讲要点〕1、懂得“难”“易”是可以转化的道理;2、了解本文中一些单音词同现代汉语双音词的对应关系。〔预习指导〕1、查工具书,给生字、多音字注音,释义;2、读课本注释,将“蜀之鄙有二僧”至“富者有惭色”译成现代文。3、找出作者的主要论点,(在本课原话下面画杠),并说说作者  相似文献   

8.
【决胜真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的确,世界真奇妙,世上的事情千万般,再难的事情总有人跃跃欲试,而果然就能做出许多来;再容易的事情,也有人把它视为畏途,真就裹足不前。这正如前人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请以“难与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石钟山记》有句:“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这个“寺僧”,大致指清代重建的报慈禅林的僧人;与彭端淑《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的“僧”,词义相同。一般都作“和尚”解释,这与佛家规矩不合。据说,“方丈”才可称“和尚”;“知  相似文献   

10.
“课文评点”是《教师教学用书》(下称《用书》)的核。部分,当应好好挖掘才对。可有人认为:既已“评点”,何需“挖掘”?其实,“课文评点”只“立足于点拨”(用书扉页“说明”语),它不打算、也不可能把课文的每一处都说透。自然,就要留下一片片的空白。在它的深处,或许就埋藏着许多宝贵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这里,我仅举三例说明。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情而往?”曰:吾一瓶一体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这是《为学》…  相似文献   

11.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12.
“不如”解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人们立志(求学成才),(难道)反而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关于《为学》一文最后一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山西师院出版的教学参考资料,是象上边的句意那样翻译的.教材中没有注解“不如”二字。这就给一些师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如”即“及”义.“不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四册《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有一句话:“人们,你们究竟各各站在哪一边呢?”《初中节节练》(武汉出版社)把它归人反问修辞格,对吗?反问辞格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其二,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意思。请看例句:①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上面两例都用了反问辞格,具有上述两个特性。例①是肯定反问表否定之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不相干。例②是否定反问表肯定之意:人之立志,应胜于蜀鄙之僧啊。而“人们,你们究竟各各  相似文献   

14.
正自己捐了10年的压岁钱和零花钱总计16 000多元,又发倡议书筹钱。"公城小学图书室"开始装修,价值7万多元的优秀图书让乡村校园书香四溢。湖南民院附小11岁男孩曹正阳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给山区孩子建个小小图书室,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有好书读。(摘自2013年11月27日《长沙晚报》)想起蜀之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的故事:富僧不能至南海而贫者至,且只靠一瓶一钵,体现的是任何困难也无法阻挡前行的意志。小男孩曹正阳建设山区图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全国10多套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到的常见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出自中学语文课本。现依据试题,结合中学课文逐题加以例析,希望广大同学能够明白高考试题的材料尽管取自课外,但知识点多在课内,高考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迁移能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湖北卷)A李超,字魁吾,v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字故,易·制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答案:A。此处的“鄙”应解释为“偏僻、边远的地方”,《为学》中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  相似文献   

16.
一、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迄乎成语于富者可汗辣峙家圃传金拆 2.填空: ①,风正一帆悬。 ②争渡,争渡, ③,清风半夜鸣蝉。 ④东市买,西市买,南市买_,北市买 3.①《木兰诗》中最能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句子是“ ②《观沧海》的作者是,诗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厂 ③《望岳》中的“岳”是指,诗中饱含哲理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 (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广东等五省(区)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中,对《为学》最后一句“人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作:“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文》2003,(12):25-25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有删节。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从原题看,本文是写给他的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激励他们立志求学。作者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人熏有《白鹤堂集》。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难与易可以转化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第2~6段),以四川贫富二僧志朝南海的情形作例证,证明只要立志去做,天下就无难事的道理。第三部分(第7段),分析事例,得出人必须立志的结论。这是一篇说理的小品文熏论述的是做学问要靠主观努力的道理。首先扼要地从理论上阐发观点:“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相似文献   

19.
在文人的心灵上,有什么比遭到戏谑和厌鄙更痛心的呢?元代的文人墨客就无奈地承受着极端的戏谑和厌鄙。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记载,当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尽管作者认为这是出于“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词,但不管怎么说也能看出当时社会对“儒”鄙夷的意味。更何况郑所南《心史》尚言此为元朝之制呢(郑作“七猎八民”)!考诸史籍,元代文人等知识分子处于“儒人颠倒不如人”的社会地位确是一种事实。他们不仅要交纳历朝政府作为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重点本文以做学问、求学为话题 ,劝勉后进求学者树立远大的志向 ,克服畏难情绪 ,敢做敢为。二、课文解读本文由“天下事”“为”与“不为” ,做学问“学”与“不学”推导出中心论点 :“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接着用道理和事实围绕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耐人寻味处在于贫富二僧“欲之南海” ,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自南海还” ,而富者有“买舟而下”的财力都不敢“为” ,最终落得“有惭色”的窘境。这就告诉我们 ,主观因素、进取心态对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1 学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