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青年周恩来之理想(一)青年周恩来树立理想历程周恩来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家道中落,生活艰辛使周恩来很小就品尝到世态的炎凉,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封建制度深刻憎恶的种子。他不满陈旧的封建思想,喜欢接触新知识,早期在表舅龚荫荪家私塾里读书时就接触了新思想。1910年春天,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东北,开辟了人生新篇章,东北曾是帝国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周恩来到铁岭生活的社会背景的描述,阐述了铁岭地周恩来的各方面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在铁岭的生活,使周恩来完成了他人生由家庭走入社会,由“封建教育到受西方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吴明香 《考试周刊》2011,(56):35-36
巴金小说《家》中觉新之死的原因是他被封建家庭所束缚,以及深受封建家庭长子身份的毒害。为了维护和发展封建家庭的秩序,求得大家庭的和解,他不反抗,采取"作揖主义"和"不反抗主义"的态度来面对,最后只有牺牲自己来保全封建家庭。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终身不懈地进行抗清斗争的杰出的爱国志士,同时又是一位开清朝一代学风、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时是在嗣祖绍芾和嗣母王氏的悉心教导下成人的。王氏是一位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的妇女,时常讲一些文天祥、于谦等中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爱国事迹给炎武听,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忠君爱国  相似文献   

5.
揭露和批判封建家庭的罪恶是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总主题。然而早年的家庭生活经历和后来的人生经验使巴金对“家”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在巴金的创作中,使他的小说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和深刻的矛盾:即对于传统宗法制度显在的批判和潜在的眷念,从中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自我两重性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与他的老师●曹应旺一早年周恩来去东北之前,曾遇到两位使他终生不能忘怀的启蒙老师。1952年秋,周恩来在上海会见童年时代同窗学习的龚志如表姐,回忆起童年的往事。他说:“老实说,那时候我最讨厌我们周家。在万家我也拘束得很。只有在你们龚家,我才感到自...  相似文献   

7.
曹禺的作品充满内涵地表现了封建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家”作为最为本质的背景要素,来描绘他对社会、对人生中悲剧的认识。不论是外表光鲜的周公馆,还是腐朽不堪的曾家大院,亦或是茫茫原野上的封建家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演绎着“家庭”内部的矛盾悲剧。并且以“家”为依托,突出了人物在如此家庭背景下所生成的性格悲剧和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8.
巴金笔下的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长房长孙”,这种特殊的地位便决定了他的命运及他特殊的性格,因而在分析高觉新的悲剧性格时笔者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他的性格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怯弱,但他也有反抗的一面,即在妥协中有反抗.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旧家庭和旧礼教是夺去他生命和幸福的罪魁祸首,但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及他自身对“家”的依恋,使得他在封建专制面前妥协了,成为一个“多余人”.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自从那次修身课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像风帆一…  相似文献   

10.
曹禺是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 ,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 ,做出过卓越贡献。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1 0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耳闻目睹了旧家庭的种种罪恶 ,使他从小就对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厌恶和反感。他自幼就喜爱文学、戏剧。后来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读书时 ,他系统地研读了中外戏剧大师的作品 ,同时也养成了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人物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1 933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写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从此便正式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 ,写下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优秀剧作。《雷雨》是曹禺构思 5年之久的精心之作最初…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在同是四川作家的郭沫若、沙汀、李人等作家中 ,出身于封建大家庭而又成为“文坛巨子”的巴金 ,可说是最关注和表现家族式家庭亲情的一位作家了。巴金曾经说到 ,他对于自己的作品 ,最喜欢的是《家》、《春》、《秋》 ,还有《憩园》和《寒祖》。这些以家族和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写作的时间下限于 194 6年 ,可见巴金这位世纪老人至少有半个世纪沉浸在家庭亲情的题材中。而对于他的生活 ,这种亲情更是贯穿在始终的。在处理这些题材对待这种生活时 ,他时时充满着矛盾 ,经受着“挖心”的痛苦。如爱与恨的矛盾 ,对家庭罪恶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封建旧家庭孤独痛苦的生活经历影响和对封建家族制度下人性扭曲的深刻洞察以及冷酷决绝的笔锋,形成了具有苍凉意味的张氏家庭小说。张爱玲通过对父权的沉沦,亲情的迷失,子辈的备受摧残等的审视,消解了传统观念中的"家",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家》中觉新的形象进行分析,指出"长子"的悲剧。一方面,在家庭中,他必须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用他的"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方法向封建势力妥协,牺牲自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他是受新思潮影响的青年,他信服新理论,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有所认识,在矛盾的心理历程中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4.
伯父的宽松教育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钱钟书出生的时候,他的伯父钱基成还没有孩子,面临无后的危险。祖父便按照封建家族的传统,做主将钱钟书“出嗣”给了长房,由大伯父抱养。  相似文献   

15.
新文学小说是以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狂人日记》为开端的。由于许多投身于新文学运动的作家,带着一种刚刚摆脱旧家庭樊笼束缚的轻松感急切地扑向社会,视野的豁然开阔带来的新鲜感受,使他们没有回过头来用笔对他们最为熟悉的封建家庭作出全面解剖,所以,长时间内,封建家庭在新文学中最鲜明的影象,仍是鲁迅揭开新文学运动序幕时,同时揭开的迫害了“狂人”的封建家族的那一隅。直到1931年,文坛上才出现了新文学中第二部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力作——巴金的《家》。《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家》则集中暴露了封建道学特别是封建孝道的残酷性、虚伪性和反动性,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这是1917年时的周恩来。最近,我看了一本《伟人之初:周恩来》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生活学习的那段经历193年,周恩来参加了南开学校的人学考试,被录取后,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的学习生活,他暗暗下定决心~定要做到五个“不虚度”,即:读书不虚度,学习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带着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开始了在南开中学为期四年的中学生活。在学习上,由于他刻苦勤奋,成绩十分优秀。在1915年至1917年期间,他不仅获得了国文传观、化…  相似文献   

17.
十一、倡导新剧周恩来同志爱好文艺,重视宣传,他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南开学校的新剧运动。新剧,即早期的话剧。它是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中,向西方学习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戏剧。在周恩来同志入学以前,南开学校虽也编演过几出新剧,但没有剧团组织,演出不经常。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周恩来同志上二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中国以封建父权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下,"家"是中国女性赖以生存的全部空间。她们被封建伦理和传统生活模式束缚其中,失去了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工作等种种权利。多数人一生过着依附他人的生活,仅限于"侍奉翁姑"、"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家庭职能。旧道德伦理体系还严格规定了两性在家庭中地位——"夫御妇,妇事夫",无条件顺从男性被视作天经地义的秩序,也是妇女最高的道德准则。于是在传统中国,标志着亲情的"家",却也是束缚女性自由发展的根本桎梏。  相似文献   

19.
周朴园是曹禺著名话剧《雷雨》的主人公,是支撑剧中周公馆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地主兼资本家性质大家庭的顶梁柱。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而又到德国留过学,是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产,具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两面性。可以说,资本家的本性使周朴园得以满足物质上的欲求,而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一家之长,为了维护其尊严,为了维持家庭的秩序,周朴园又不得不用一帧照片、一张支票、一副药方来粉饰、支撑和弥补他虚弱的内心。■一帧照片粉饰三十年前的罪恶从三十年后侍萍斥责周朴园时,只是说“你们家”“你们家里”可以…  相似文献   

20.
韩愈服用硫磺受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启发,但他的动机不是追求房帷之乐,而是疗病强身以求延嗣。结合当时医学书籍的相关记载和韩愈诗文中所透露的信息,就可看出这一点。这个动机主要源于他的家庭生活经历和几位好友的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