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从最近发生的重庆“史上最牛的钉子户”案出发,对其涉及的房屋拆迁中存在的三个焦点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从应然层面、实然层面及《物权法》的角度对私有财产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起源和特征探讨“公共利益”的本质,进而判断本案性质;最后,提出完善“公共利益”界定的建议,并对是否为了公共利益需要而进行房屋拆迁提出了完善《物权法》第42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私产入宪”,并规定国家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依法对土地及公民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但这一规定并未在社会实践中起到其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为“公益”变“私益”埋下了隐患。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公共利益的标准对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并作出相应的实体设计与程序安排。  相似文献   

3.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别于旧拆迁条例中公共利益的缺失,2011年1月份出台实施的新拆迁条例首次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征收的前提,并以列举的形式规定了六条具体的公共利益,但是条例并没有进一步划清公共利益的边界,其中涉及危旧房改造、机关用房等条款仍然值得商榷。解读《征收与补偿条例》中的公共利益,通过设立兜底性、排除性条款等方法寻求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以保证土地征收的科学合法。  相似文献   

5.
对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是保障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协调公益和私益关系的有效途径.文章从阐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入手,分析了政府部门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衡量失衡的原因,并寻求两者平衡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学"联合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卉 《高教探索》2006,(2):36-39
美国大学治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董事会领导、教师和行政人员联合治理的制度。联合治理制度充分体现了学术自由和公共利益、效率和有效性、民主参与和精英统治三对相互竞争的价值。相比较而言,中国大学治理出现了价值失落,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7.
许多国家都通过各种形式对公共利益作出了程度不同的界定,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的公共利益立法界定和理论探讨提供了法治基础;理论界积累的大量理论成果,成为完善我国公共利益立法的理论基础。语言的有限性和模糊性、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公共利益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利益概念具有有限性。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决定了相应规范的层次性,公共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了相应规范的专门性。在公共利益的实体立法过程中,其难点在于公共利益的主体要素、界定原则、界定标准、判定方法、内容范围和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8.
薛峰 《华章》2007,(8):53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各国民法大都明文规定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否则无效.  相似文献   

9.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公共利益是制约公权、维护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理论前提。我国理论界着重从公共利益界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公共利益价值以及公共利益实践路径等方面对公共利益展开了研究,但研究仍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未来要从以下方面增强公共利益问题研究的质效:国家和社会要更加重视公共利益问题的研究,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研究公共利益问题,增强政治哲学视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在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良性互动中生成的,对于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唯物辩证法视角考察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内在联系,分析公民意识对促进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良性互动的重要价值,通过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等方式推进公民意识培育,实现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导致大量农地被征收。为保证征收行为的合法化,各个国家对征收的公共利益作出了界定,由于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文章主要针对公共利益和征地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目的进行论述,以正确引导我国行政机关在征地过程中准确定位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公益诉讼是现在法学界研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而行政公益诉讼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无原告,无诉讼,则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就成为重中之重。我国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对其主体范围也不明确,因此研究主体范围问题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物权法未对物权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作出界定,而此界定事关征收各方的利益。界定公共利益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由立法机关对公共利益作出界定,行政机关则依法遵循相应的程序对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决定.最后由司法机关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对行政机关的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终局裁决。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时期,青海省的多元化利益群体日趋形成,青海省社会团体作为利益表达的主体,越来越独立于政府与市场,其作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分析青海省社会团体在利益诉求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构建利益诉求的模型,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健全和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形成社会成员维权活动的长效机制,增强社会聚合功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一些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例的出现以及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带有行政公益性质的案件日益备受社会关注的事件入手,提出法院以“该案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或该案的原告不是本案的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处理的事实,因而原告资格问题成为阻碍行政公益诉讼的首要问题,为此剖析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成为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维护公益,实现民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行的检察体制下,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并非一种理想的选择。它不仅与现行行政诉讼制度的宗旨相悖,导致检察机关自身角色的困顿,而且将导致检察权的进一步扩张,破坏既有的国家权力配置格局。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济法的本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协调说”和“干预说”两在派系。近期,有学提出“增量利益说”,认为传统私法和公法调整的是存(减)量利益关系,而经济法调整的是增量利益关系。该学说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是独到的:一是在调整对象问题上彻底摆脱了与传统私法与公法纠葛不清的局面;二晨角认剩余权为经济法的权利范畴,澄清了传统法权理论在企业法中的误解;三是从社会化生产入手研究经济法,从而避免了误入经济行政法和民法特别法的雷区。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价值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划分部门法价值的标准,批判了各种经济法价值观点,论证了经济法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促进社会公共经济利益,而且社会公共经济利益主要由经济法来保护和促进,因此,经济法的目的价值是社会公共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9.
利益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面对我国的社会现状,促进利益和谐是政府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政府的自利性也是影响利益和谐的因素之一。要实现利益和谐,地方政府在下一步的行政改革中必须注意克服政府在制度变迁、协调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中的过度自利倾向。  相似文献   

20.
Private individuals opening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have current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educational circles and have aroused the public's interest. What is the public's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schools, and what is their financial ability in regard to such schools? Clarification of this issue is of maj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educational workers in accurately resolv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schools, and to government agencies in forming relevant policies and doing ideological work among the public. We conducted a survey of some parents of school students in three types of regions in Tianjin: the city area, the nearby suburbs, and outlying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uncover their views on this ques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