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外国人的报刊尤其是来华传教士的教会报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传播活动发展为传播事业后,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对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华传播的教会报刊作为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传播教义和西学的同时,也要受到来自晚清社会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控制或影响。《万国公报》较好地应对了各种社会控制因素,在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西方文化传播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具体阐述了近代来华传教士采取"科学辅教"这一方式的多层次原因,简要介绍了传教士传播西学所采用四大传播途径,即创办报刊、教会学堂、医疗慈善和译介西学,并结合国门洞开这一社会现实,分析了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学经历的三个时间阶段,从而在文章的最后,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在其27年从事与报业有关的活动中,经历了维新运动时期、新民运动和立宪运动时期、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主持了17个不同的报刊,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对报刊功能的认识;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对舆论监督的看法;对报刊业务的突破。虽然粱启超的新闻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免有些局限,但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发展,造就和奠定了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爱国者、报业界巨子、杰出政治改革家与启蒙宣传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的西学传播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西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时期的"中西会通"说,二、流亡日本时期的"中西结婚"说,三、欧游后的"中西化合"说,内容虽有所变化,但体现了他一贯的文化主张和文化追求,即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会通、融合,从而创造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天津《国闻报》以领先的思想水平和独特的办报理念崛起为晚清北方舆论中心,与上海《时务报》南北呼应,鼓动维新思潮,推进戊戌变法,其不仅以"社论"形式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大力传播西学,而且以"新闻"形式及时全面地反映变法进展。《国闻汇编》首次连载严复所译《天演论》,标志着此书的传播模式突破此前仅在小范围内以抄本传阅的限制而发展到向大众传播,这是进化论风靡全国的真正开端,也标志着近代西学传播进入引发国人世界观、历史观深刻变革的重要阶段。同时,《国闻报》以求"通"为宗旨,翻译了大量西方报纸,并随着时势变化和办报经验的增加灵活变通办报方针,将新闻重心逐渐转移到国内。因其占据紧邻政治中心北京的地缘优势,又具备颇成规模的采访队伍,且主办者具有较高的中西学养、社会声望、政治地位和广泛交游,故而所报道的信息丰富而及时,所发评论见解独到而深刻,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华北社会史上的光荣一页。  相似文献   

6.
随着鸦片战后"中体西用"论的流行,李鸿章虽是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名重臣,但他却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接受西学、学习西学和利用西学等。在这一时期"中体西用"思想比较流行,但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却是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他们本想借西学来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戊戌时期,维新派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热潮。维新派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借助报刊媒介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报》,围绕废缠足、兴女学这两大主题,刊载系列文章进行舆论引导,并在实践中支持湖南不缠足会和女子学堂的创办。《湘报》凭借其较大的发行量,扩大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范围,在当时湖南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植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与历史背景,《湘报》关于妇女解放话语的构建亦具有政治化和男性化两个鲜明的特色。这两大特色的形成,对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时务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报刊编辑家、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他主编了《时务报》,为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如下贡献:(一)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二)提出“耳目喉舌”论,揭示报刊的多方面功能;(三)创造“时务文体”,开启一代文风;(四)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全面系统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改革主张,为中国思想宝库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1895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以甲午战争为界,中国人前后的日本观变化很大,之前对日本充满轻视,之后则是主张学习日本,这一思想的变迁轨迹也反映在近代报刊中,《申报》作为当时影响力巨大的近代报刊,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社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毕生的办报活动,一直与其反对封建专制及列强入侵,倡行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斗争相始终。其办报生涯之长,主办报刊之多,报业思想之新与丰,及报刊宣传的社会影响之大,在清末民初都是首屈一指的,实堪称为是近代中国报界之第一人。他的办报实践与理论及宣传活动,在沟通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促进中国知识界思想大解放和近代中国报业自身发展,推动当时的社会改革进步与迈向近代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这些,造就和奠定了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之伟大爱国者、报业界开山祖、杰出政治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及传播西方文化使者中之主角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西学接触程度的不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西方文化由仰慕到怀疑并进而到基本否定,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到批判并进而讴歌。他的文化活动的重点也因文化观的变化而由倡导输入西方文化转变为倡导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晚年大力引入西学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遵宪晚年被罢官家居,然而,他仍然积极地传播西学:一方面注视着梁启超办报,极力纠正其办报宗旨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在家乡大力普及新式小学教育,力所能及地进行"开民智"实践。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5.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看到了中日两国之差距,随即找寻强国之路,著文办报,尤其分析“大和魂”的功效,进而探寻“中国魂”,呼吁国人重视历史教育,力倡尚武雄风。此等努力,理当肯定。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文化民族主义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他不仅对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对西方先进文化也有极大的包容性,并致力于乡村教育以改造国民性。在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的体认中,梁漱溟衍生出对民族国家和文化前途的强烈的忧世情怀。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民族主义成为解构梁漱溟思想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一生既不断地以中学比附西学,又对此作法多次提出批评,这既可视为近代学人在中西文化发展,融会中的一种宣传策略,又证明了人类文化的精神相通性,但是,它往往不能传达西学的精神实质,模糊了中西学在诸多方面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型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启蒙学者,梁启超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民权思想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核心,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是把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民权思想包含着对君权的尊重,其认为在中国欲行民权必先兴绅权,因此在梁启超思想体系中,民权思想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胡适和梁漱溟的中西文化现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缺陷困而必须进行革新,对传统文化都有肯定有否定。同时,他们在如何评估西方文化、如何革新中国文化的问题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他们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的探索既有种种缺憾,也不乏真知灼见。研究、比较胡适、梁漱溟的中西文化现之长短得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