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红散文与《商市街》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园地里,肖红是位辛勤的耕耘者。她早年在哈尔滨开始文学创作生活,散文的写作比小说还多。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她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商市街》与《桥》(《桥》中也有短篇小说,正象她的小说集《牛车上》收有散文一样,说明肖红对于小说与散文的分界不甚在意)。  相似文献   

2.
肖红论     
肖红(1911——1942)是三十年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冷漠、趋时的官僚。父亲和继母对待赤贫的本家是冷酷无情的,纵使是亲戚,剥削起来也是从不含糊的。童年的肖红常常对佃户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她在自己的家里感觉很寂寞。在她孤苦的童年,只有老祖父带给她一点温暖、一点安慰。她是一个敏感而解事颇  相似文献   

3.
肖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一闪即逝的星。她以三十一岁的青春生命,以不足十年的文学生涯昭示了一个天才女作家不可磨灭的功绩。不过,肖红是以小说和散文成名的,她的诗则鲜为人知。《肖红自集诗稿》由许广平先生生前交存北京鲁迅博物馆。这本诗稿由作者本人亲自集录。没有前言,没有后语,没有集录的时间,每首诗下面也没有注明刨作日期。经  相似文献   

4.
肖红是一个女人,她有着极不幸的家庭与婚姻的悲惨遭遇;肖红又是一位女作家,她有着极短促的文学生涯。本文从肖红所经历的生存不幸中,寻找构成肖红女性意识的精神支点;从肖红作品的艺术魅力中,阐释肖红女性意识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肖红以小说蜚声于中国文坛,但肖红的创作的开始,却始于她的新诗,即创作于一九三二年七月的短诗《春曲》,发表于同年《商报》副刊《原野》新诗上。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之前,肖红曾将她三二年到三七年写的诗歌,编了《肖红自集诗稿》的手稿本,在她离开上海去武汉前,曾将手稿本由肖军亲自交给许广平同  相似文献   

6.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北上打工。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父亲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  相似文献   

7.
每当仰望飘扬的五星红旗,贺捷生将军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她的父亲贺龙元帅认定了中国共产党,认定了这面红旗,她的乡亲、她的家族,在她父亲的带领下,为了这面红旗,浴血奋斗!为了这面红旗,贺龙元帅一家满门忠烈,壮烈牺牲了许多亲人。贺龙的父亲在为贺龙运枪途中被敌人刀劈而死。贺龙的弟弟贺文棠在和父亲一道帮  相似文献   

8.
肖红的生命和创作生涯都是短暂的。她逝世时才三十一岁,创作生活还不到十年。而当她执笔创作时,不过是个仅读完初中的青年。比起“五四”以来的许多新文学家,肖红真称得上“白手起家”了。她成了三十年代文坛的一颗新星,在自己身后留下了至今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学遗产。如果讲天才,肖红算是一个文学上的天才吧!可是,文学上可造就之才常有,成为优秀作家却难得;用天才,也未必能解释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让我们从肖红生活的时代,从她一生的际遇以及在创作上进行的不懈  相似文献   

9.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 那边向我来交账!”这最后一句 证明基督教徒应该是守财奴的 宗教。 “哦!不——父亲!”欧也 妮由于受惊过度,最后晕了过 去。在病床上,她目光呆滞,似 乎死神已向她招手。也许对于 她来说,应该是高兴的。因为父 亲是个守财奴,从小到大都不 曾关心过自己,都是母亲把自 己拉扯大的,而父亲却活活气 死了母亲。父亲死后,自己可以 拥有那么多遗产,并且可以如 愿和自己所爱的人查理在一 起。可为什么她却感到孤独,周 围的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是空 的,她在坠落……  相似文献   

10.
肖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短命而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她于20世纪30年代初登上文坛,深受鲁迅等左联作家及其倡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这使她的创作既有对现实主义的自觉靠拢和遵从,也有个人主观性的“疏放和越轨”。本文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的参照框架,探讨肖红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这是发生在一个叫艾迪的“白人女儿“和她的“黑人妈妈“保姆之间的故事.   艾迪的父亲曾经是位哲学新锐,名噪一时,只是后来风头渐衰;母亲是当时一个很有钱的艺术家的女儿,有财有貌,自己又是演员,在众多的青年才俊中,独独爱上了艾迪的父亲,很快双双堕人爱河,婚后就生了艾迪一个女儿.然而这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却缺乏彼此间真正的爱.父亲对母亲热衷于演戏不以为然,甚至在高堂客满之际对母亲的演艺天分表示怀疑.敏感的小艾迪总是觉得父母各忙各的,从不重视她的存在,她感到非常孤独,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反叛甚至自虐心理,经常让脾气暴躁的父亲气急败坏而又无可奈何;母亲拍戏回来,想对女儿示爱温存,却每每遭拒.而且为了达到让妈妈伤心气恼的目的,她竟然不肯梳头;在学校和社区,因为桀骜不驯的个性和蓬乱不洁的外表,她被别的小朋友称为“鼠丫头“.……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雷峰塔》与《易经》破例大量散布家族官衔,借此论述清朝遗民的行事准则。本文追究她这项思考的真正原因,发现她需要处理一个关于她父亲的家庭秘密。这两部小说帮她取得父女之间的理解和妥协。那是这两部小说非常亲切温暖的讯息。  相似文献   

13.
她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脸上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相似文献   

14.
鹿冷氏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她的婚姻是父亲平衡白家和鹿家的砝码,她在婚礼后就一直独守空房,但她自觉恪守妇道,后来由于公公酒后的爱抚打破她表面宁静的生活,她得了淫疯病,父亲开药方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她的疯癫是理与欲的冲突,通过她的悲剧人生的叙写,传达出作者对封建礼法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华章》2011,13(1):58-58
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芭蕾舞少女,在逆境下成长的感人故事。宫本昴非常热爱芭蕾舞,但她的父亲却希望她能脚踏实地地完成学业而禁止她学舞……退休的芭蕾舞老师五十铃在无意间发现了昴的舞蹈天分,决定帮助她。舞蹈员Liz Park第一次见到昴时便知道自己遇上了劲敌,她主动结识昴并说服她一同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际舞蹈大赛。  相似文献   

16.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也不像是作者的自传。正如茅盾先生在为《呼兰河传》所写的序言中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一幅中国东北的小县城的20世纪20年代的风土画,只是今天看来,这幅画过于沉重。坦它所展示的民俗意蕴却闪现着永久的文化魅力。 肖红,这位在苦难的东北大地跋涉出来的杰出女作家在她短暂的三十年的人生岁月里,在她能自  相似文献   

17.
父母离婚后,父亲又结婚了,只是新妻子不在西安,他仍然一个人住,很孤独、很落魄的样子。他常来看我和弟弟,那时我上小学,我们见母亲不理父亲,便也有意疏远他,偶尔喊一声“爸”,也会东张西望,极小声,生怕母亲听见。其实,母亲在我面前很少提父亲,但我看出她恨父亲。  相似文献   

18.
小小说《父爱不矮小》从父亲的外形特点入笔,视角独特,慢慢地展开一幅父爱的画卷.小说行文朴实,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父爱的光辉透过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温婉细致、含蓄深沉的父爱,感动了"她",也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1.明晰的线索情节. 小说以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现了"她"对父亲由"怨"到"爱"的情感变化.小说开篇围绕一个"怨"字来展开情节.小学时,"她"因为参加学校的一台联欢会落选,明白了自己的个子矮小与父亲有关,"从那天起,她在心里怨上了父亲";上中学时,父亲是她所在学校的语文老师,她和父亲经常被别人一同提起,她感到委屈"为什么我要像父亲",后来她"知道遗传的作用,对父亲的怨还结在心里":上大学了,父亲来给她送饼干,并叮嘱她每天坚持吃,"她望着父亲矮小的背影怨着".全文以时间为经,以父爱为纬,连起了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平中见奇.这一连串的怨愤,皆缘于父亲的矮小,这怨情没有因为她的年龄的增长而消退,它像个结,结在了她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9.
《红领巾》2014,(1):58-58
凯瑟琳是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不幸失去母亲的她来到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大森林,她想去那里寻找自己的父亲博玛教授——一位研究森林里奇怪微小生物的专家。  相似文献   

20.
第十一集她父亲原是回疆有名的大学士,饱览群书,她身为大学士独生之女,出身书香世家,加以其父并不因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是以从小便饱读诗文,养成诗人的灵性。在别家千金闺秀忙习针刺秀时,她却在灯下苦读诗书,夜半独上层楼,或者临风吹叹,或者对月长吁,总有人窃窃私议,闲言闲语,为此,常惹奶娘说教。她偏偏依然如故。她父亲欧阳老爷因为性格恬淡,对仕途并不怎么热衷、在宫中没待多久,便辞官回到回疆,香妃在乡里之间长大,也不太会恋慕尘世的浮华,倒是看着双亲的恩爱幸福叫她无比感动,但求真情真性,感情执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