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的故事缘于一次家庭大战. 爸爸喜欢吃知了猴,更喜欢捉知了猴.为了捉知了猴,他可以跑几百里路回老家去.在我看来,那纯粹就是为了寻找他童年的感觉.现在倒好,在北京他也能找到可以捉知了猴的地方.每天晚上碗筷一放,他就会拿起小手电,骑上自行车,奔向他理想的“圣地”. 妈妈不喜欢吃知了猴.她说知了猴也是动物,还专门有人呼吁要保护它们.爸爸却说不要拿无知来骗小孩子,知了从生到死,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害虫,并提出让我们跟着去捉知了猴“开开眼”. 我是中立方,也不吃知了猴,不表态.但是经不住爸爸几次力邀,也禁不住心中的几分好奇,不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就跟着爸爸去走一趟、看一看.  相似文献   

2.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语言隽永、热情洋溢的抒情散文。课文以“爱”为线索,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赞美家乡、热爱家乡之情跃然纸上。文章首句点题,挈领全文,自成一段。杨梅,世界多处有产,“我”独爱故乡江南的杨梅,足见爱在故乡,寓情于物,自是明显的了。接着写杨梅树。先写树(整体),再分写树枝、树叶(局部),再以“这就是我故乡的杨梅”归总,层次井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  相似文献   

3.
<正>请以"____,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妈妈、家里的猫咪、故乡的小河、蜘蛛侠……(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3)字数不少于600字。【思路小指点】这个题目,要补的部分显然是"我"爱的对象,这样我们就确定了要补对象的特点,是"妈妈、家里的猫咪、故乡的小河、蜘蛛侠……"等等其他"我"爱的事物,要补出自己最能写出新意的事物,如喜欢拍照,可以写"佳能相机,我的最爱";特别爱唱歌,可以写"音乐,我的最爱";等等。在写作时要注意写出爱的原因、爱的表现,要注意突出"最"字,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彩。  相似文献   

4.
捉知了     
●活动室把粗铁丝弯成一个圈,将塑料袋套在圈上,再把铁丝圈绑在一根长竹竿上,做成捕知了的工具,然后到茂密的树林里捉知了。●取经台在鸣虫的细语中,在知了的欢叫中,夏天来到了。夏天有浓浓的树荫、香甜的瓜果,璀璨的星空,亦有水中畅游的欢乐,沙滩追逐的欢愉,竹林小憩的情趣……投入夏的怀抱,领略夏的风采,你可以做许许多多有趣的事,让我们采撷一朵生活的小浪花,去写一写自己是怎样捉知了的吧。这是一篇写事的习作。一般可按捕捉前、捕捉时、捕捉后的顺序来安排材料,重点是写捕捉时的情景。习作的开头可选用以下几种:①描写景色。如:“夏天,…  相似文献   

5.
【课例简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文情并茂,描绘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杨梅树和果的特点来描写的。教学时可采用“以读导写”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种自己家乡的特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6.
掏知了猴     
下午从游泳馆出来,玩心正浓的我们还不想回家。史老师出了一个好主意:"我们去凤凰公园掏知了猴好不好?"什么?知了猴也能掏?太好了!我们乐颠颠地跟着史老师赶往凤凰公园。踏上林荫小道,史老师边走边向我们介绍:"知了要在地底下生活好长时间,大树底下经常可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夏天的农村,知了猴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孩子们对它的外部特征已经很熟悉。傍晚,正是知了猴出洞的时刻,这时带孩子们去抠,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件美差。设计本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去观察知了猴的特征,旨在通过抠知了猴让孩子们体验亲手抓获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欲望。活动目标1.学会抠知了猴,了解知了猴的生活环境。2.激发探索兴趣,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象。3.能共同分享抠到知了猴后的喜悦。活动准备提前联系好果园。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发抠知了猴的兴趣小朋友都知道知了是知了猴变的,可是,知…  相似文献   

8.
<正>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做完作业,照例和同湾的小朋友们在大树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天,天气格外晴朗,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就连树上的知了也坐不住了,不停地叫喊着:"知了,知了……"我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活像"泪人"似的,十分投入。正当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西南方向突然升起了一片乌云。很快,乌云盖住了我们的头顶。这时,正在地里干  相似文献   

9.
一、乡情史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热爱故乡是热爱祖国的前提和基石."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乡情历史教学必须从此点出发,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参观家乡历史遗迹,讲述身边历史故事等方法,树立起"我是故乡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
人人都有故乡,人人都会思念故乡。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情结。对故乡的思念,各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然而,在爱家乡这一点上,大家的出发点都是殊途同归的。赵娟同学对故乡的深情,表现在她对故乡的一山一水的深深的眷恋之中。作者首先引用台湾乡愁诗人席慕蓉的一首乡愁诗,道出自己离别家乡后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后引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回忆。作者写山,把家乡平淡无奇的山与名山相比,意在写出它的平凡但正因为平凡,在她心中却显示出不平凡的地位。作者写山,写山的品格,写山的美丽,写山的丰饶,大山孕育出孩子的聪颖;作者写水,写水的秀美,写水的…  相似文献   

1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伴随着歌声,我们走进了一个炎热的季节——夏天。我和妈妈早早地吃过晚饭,便兴冲冲地来到校园里。已经有不少人在寻"猴"了。我急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分头找吧,可要加快速度哦!"我一路小跑,来到校园里的草坪上,这里有许多大树,"猴"肯定很多。我  相似文献   

12.
种子的力     
前几天,妈妈拿回来三颗"神奇豆",这三颗"神奇豆"都是粉红色的。再仔细瞧瞧,上面还写着字,第一颗上面写着"天长地久",第二颗上面写着"爱永恒",第三颗上面写着"老鼠爱大米",下面还画着一只可爱的老鼠和一颗爱心。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挨打     
我第一次挨妈妈的打是因为一条绿虫子。那时我刚上小学,大约有六七岁的样子。放暑假了,门前门后的几个小朋友便整天地疯玩。最好玩的是捉知了和斗蟋蟀。捉知了要先找到牛、马,在牛或马的尾巴上偷偷拔下长长的丝毛来,挽个活套儿,拴在细竹竿的顶部。夏日里,听到哪棵树上有知了在叫,就跑过去,用这活套去套那知了的尾部。知了有了感觉,就将屁股高高地翘起来,正好能让套子进去。这时,我便一拨竹竿,那虫儿“知知了了”就下来了。斗蟋蟀就是在砖堆墙孔里捉来公蟋蟀,放在瓶子里养着,然后跟小朋友们玩蟋蟀斗架。我捉的蟋蟀曾经“斗遍天下无敌手”呢!…  相似文献   

14.
《招生考试通讯》2009,(4):I0003-I0004
命题 NO.07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古今中外的诗词歌曲中。歌颂家乡的占相当大一部分,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什么“青春作伴好还乡”,无不表达着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是的,家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美好的。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绪。请以“思乡”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教海掬英     
胡蓉胡老师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山的秀美,水的灵动给予了她多情善感的性格,也激发了她文学的热爱之情。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山清水秀的故乡湖北省恩施市二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从教7年来,她始终把"教书"看作一份"爱"的事业:爱教育,爱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美食,我的家乡广东信宜也是如此。每当回到家乡信宜,来到美食街,抬头看去,最吸引人的当然是挂在店铺外面的一个个醒目的招牌。只见绚丽多姿的招牌上大多都写着"肠粉"二字,可想而知信宜人对肠粉是多么地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往往存在着内容空洞,无话可说的弊病。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一、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编入教材里的范文,可供学习的地方很多。为了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我们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范文在描写景物和叙事写人方面,是如何写具体的。譬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一开始写了家乡春天杨梅树的美丽,教者  相似文献   

18.
故乡的路     
我的家乡——巫山,是一个风景秀美、得天独厚的地方。我爱故乡雄伟高大充满神奇色彩的巫山十二峰,也爱那清澈见底汩汩滔滔的三峡水,可在我心里,最挥之不去的还是故乡的那一条条的路啊。  相似文献   

19.
我的故乡仙桃,是驰名中外的"水蜜桃之乡".(开笔点明故乡所在地和它的特产,紧扣题目) 三月份,牛毛一样的细雨,叫醒了沉睡的桃树.("叫"字用得生动形象.想一想,细雨是如何"叫"醒桃树的?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写这种情景?)桃树绿了,桃花开了.树上那一朵朵美丽的桃花涨红了脸,一阵微风吹来,香气扑鼻,令人陶醉.(写桃花盛开时的景象."我爱故乡的水蜜桃",当然不仅仅是指桃子,还有这美丽的桃花.这里可以详写,可以把故乡人们的活动写进来.学一学周作人先生在<故乡的野菜>里写到人们挖野菜,这里也可以写人们赏桃花)  相似文献   

20.
赤日炎炎,知了在声声地叫着:“知了!”“知了!”我知道高考快要来临了。虽然前面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对我来说算得了什么,那是我所期盼的。知了令人烦躁地叫着:“知了!”“知了!”我知道家乡贫穷落后。乡亲们吃的是杂粮,吃的是稀饭,吃的是没有油盐的菜。这些东西仅仅能填饱肚子,哪里谈得上什么营养!啊,乡亲,你们个个面黄肌瘦。乡亲们穿的土布棉衣,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棉衣。家乡有这么一句俗语:“一件衣服穿三代,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