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  相似文献   

2.
长城作为代表性的中国物象符号,曾经进入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作家的创作之中。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与博尔赫斯的《长城与书》均表达了作家对时空向度的思考。从形象学角度考察,两人借长城所描绘的静止中国与时间停滞的形象带有传统东方主义倾向。然而因其相异的立场与意图,两位作家对"长城"等中国意象的借用与阐释不尽相同。卡夫卡借此隐喻人性的异化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博尔赫斯则将长城这一意象纳入到对时间与永恒、自我与死亡的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3.
1919年鲁迅与卡夫卡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同年11月,远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卡夫卡写了那封著名的长信《致父亲》。如果将鲁迅与卡夫卡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便像是一场蕴含着中西文化不同特质的隔空对话。鲁迅的文章不啻是一篇批判封建伦常的檄文;卡夫卡所写的不过是一篇希望父子和解的家书。鲁迅更关注如何做父亲,卡夫卡则更关注怎样做儿子。鲁迅的文章立论明晰,尽管含义丰富、意蕴无穷;卡夫卡的家书表意含混,观点游移,作者的意图难以捕捉和把握。鲁迅与卡夫卡都是值得我们“久久凝视”的作家,是属于同一时代且“可做同解”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但两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不同的.前者是热烈拥抱社会,自觉扮演一个救世的战士;后者冷眼旁观,成为一个自救的隐士.社会角色的不同对两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卡夫卡是东西方一代文学宗师.他们有着诸多相似的经历,青少年时受族人或家庭侮辱和欺压,产生反抗的内驱力,当他们走向社会,便都把这种不满指向产生这种根源的社会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道德.他们一个学医,一个学法律,但而后殊途同归都拿起文学的武器,用笔成就了他们文学家、思想家的地位.但他们又有所不同,鲁迅是思想家,又是斗士;而卡夫卡只是思想巨人,行动的矮子.然而,他用文学对现存社会、法律和制度的反抗,以及对人在异化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的揭示,无不使我们感到惊惧、颤栗和不安.鲁迅与卡夫卡生存于不同国度,不同社会制度,但是作为同一时代的思想者都反抗自已现存的社会制度,难道这不引人深思吗?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卡夫卡的作品在反映社会,表现人的生存处境上所运用的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为他们都运用了怪诞与真实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不同之处具体则表现在怪诞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上:鲁迅表现为真实之中的怪诞,而卡夫卡则为怪诞之中的真实。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对认识这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人生困境的世界性、世界文化的异同性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如此广泛的读和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化,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化的影响,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既感到非常熟悉,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中国读终于从卡夫卡那里获得了他们早已忘却、但却非常渴望重新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涂抹卡夫卡     
卡夫卡,这个倾其一生之欢乐于不顾而献身于文学、生前却连一顶堂堂正正的“作家”桂冠都没有得到的“业余作家”,这个被誉为本世纪现代文学开拓者和奠基者的世界级大师,历经沧桑后,终于在世界文坛上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卡夫卡不再去寻找时代,而时代终于寻找到了他.  相似文献   

10.
赵志 《文教资料》2014,(25):1-2
鲁迅与卡夫卡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鲁迅很注意整理和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的集子大部分是自己编辑,少量是经别人编辑自己校阅的。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对于没有发表的大量作品,他曾在遗嘱中主张全部销毁。鲁迅的写作是功利性质的,致力于解放民族和启蒙大众,而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可以深入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大师,两人都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村上春树坦言受到卡夫卡的启发,在《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对卡夫卡本人、暴力和孤独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上春树与卡夫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4.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鲁迅与卡夫卡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民族的生动画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某些本质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者、被驱逐者、伪装者等三种人物形象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个人对鲁迅的崇敬和战时中国的需要,国统区作家对鲁迅展开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增强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信心,同时也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加深了国统区作家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并继承了鲁迅坚持真理、善恶分明、敢于抗争、与黑暗社会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人格、“立人”思想和国民性批判传统。在作品写作手法上,国统区作家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讽刺艺术手法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寇野蛮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倩 《文教资料》2012,(27):97-99
卡夫卡是残雪最早接触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之一,残雪早期的一系列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深深地打着卡夫卡影响的烙印。可以说,卡夫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残雪一开始的创作方向,造就了残雪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7.
歌德不仅影响了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而且这种影响业已形成一种焦虑,以至于卡夫卡得奋力摆脱这种焦虑,时刻提防着歌德过于强大的影响。歌德和卡夫卡看上去是那样不同的作家,但他们的内在联系却是如此紧密而不可分割。歌德对卡夫卡的影响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城堡》上,歌德笔下那个“茁壮成长”的威廉?麦斯特在卡夫卡那里变成了“被迫成长”的卡尔?罗斯曼,而无所不能的浮士德则变成了始终在城堡外面徘徊的K。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赞扬也影响到了卡夫卡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卡夫卡无论是人格还是文本,差异都是很大的:鲁迅是执著的、顽强的战士,卡夫卡是厌世的、懦弱的小职员;鲁迅的创作立足于现实,是对本民族生存现实、民族文化的揭露和批判,卡夫卡的作品则“表现孤独、恐惧和绝望等现代人的普遍生存状态”,以其荒诞不经对人类的困境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和追寻。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则是在文本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上,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对现代主义先驱的不同取向;对民族生存与个体存在的不同关注;对负罪感与原罪观的不同表现;对反抗与逃避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3):41-43,79
鲁迅和张爱玲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们都有一段不幸的童年经历。作品都蕴涵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但在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写作立场、创作渊源上又存在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他们所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作家个性心理的不同而致。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卡夫卡是具有相似精神特质的文化伟人,本文以鲁迅的散文诗《过客》和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为切入点,对鲁迅和卡夫卡这两位文化巨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强烈的批判精神、无路可走和无家可归的文化困境、以及强烈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