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余岢 《上海集邮》2009,(6):32-33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方寸《丽江古城》(2002—9),它既是画,风景画、风情画,观赏之间,又可作为诗,可击节咏叹、低声吟唱:小桥—月牙—人家!  相似文献   

2.
王志远 《武当》2013,(10):19-21
(接上期)搂:《说文解字》日:曳,聚也。从手,娄声。《广韵》日:“搂,探取。”l、牵引,拉拢。《孟子·告子下》云:“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朱熹注日:“搂,牵也。”2、抱持。《红楼梦》第三回日:“(黛玉)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人怀中。”3、聚集。如:搂柴火。引申为搜括。如:搂钱。4、撩起。如:搂起衣服。在太极拳中,以握持或曳抱敌人之手腕臂膀,足踝膝脚,使不得脱日“搂”。搂有正搂反搂之分。  相似文献   

3.
陈根远 《收藏》2014,(11):107-110
清代考据学家丁溶有言:"字皆石经之字,句皆石经之句,读经而不读石经,饮水而忘其源。"(丁溶:《唐石经校文序》)这其中的“石经”指的是唐石经,即《开成石经》。《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4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无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  相似文献   

4.
胡鸿章 《武当》2004,(12):42-45
欲得金丹,须先明人身中的玄关一窍。而这个窍古来从不轻易传人,甚至不许坐私传之。是以在一些丹经中多以隐语、暗喻、巧比、行话等等方法来表述。大都以还丹为界,前后各有一个名称。在还丹前《道德经》名之日“玄牝之门,《参同契》日‘规中”’,《金丹四百字》日:玄窍。还丹后《道德经》日:“玄牝”,《参同契》日:“真人”,《金丹四百字》日“玄珠”。还丹前后这两者通称日“玄关”。  相似文献   

5.
李劼 《围棋天地》2013,(11):98-100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棋经十三篇》曰:“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围棋本与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两邮经典的著作都提到了“奇正”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7.
王孝明 《精武》2007,(1):29-29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一书成于先秦,书中有一段庄子向赵国国君论剑的话,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是说击剑之术的虚实、开合、后发、先至等见解。《吴越春秋》一书成于东汉,书中有一段话.说击剑家越女生于“深林  相似文献   

8.
三才环     
《收藏》2018,(6):106-106
《周易·系辞传》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本书,内容广阔,无所不包,其中有天的道理,有人的道理,有地的道理。把这三才以阴阳一分,两个三,就变成了六。所以,《易经》中的六爻,本质上就是三才之道。  相似文献   

9.
阿句 《精武》2009,(4):56-57
《圣经》上说:“亲近邻舍之妻的,不免受罚”;《拳经》上说:“打骂武林同道的,一定成名”。  相似文献   

10.
张凡 《乒乓世界》2007,(2):0012-I0012
沧州,被誉为“武术之乡”,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泱泱乎表海之雄风”。至今习武者众。沧州杂技也很有名,其中又以吴桥为最。《吴桥县志》上说,每蓬佳节,便“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暄阗,官不禁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刘勇先 《收藏界》2014,(5):114-115
古往今来,戒指一直是男女定情的信物。戒指也叫约指、指环。明代都昂《三馀赘笔》:“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  相似文献   

12.
梁永涛 《收藏》2012,(8):73-73
“男钱”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钱币的称谓,为何称“男钱”?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此提法最早源于唐朝杜佑《通典》:“布泉,世谓之男钱,妇人佩之,生男也。”晚唐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之六云:“诈嫌嚼贝磨衣钝,私带男钱压鬓低。”宋代洪遵《泉志》有言:“旧谱日径寸,重四铢,悬针书,文日‘布泉’。  相似文献   

13.
《围棋天地》2010,(15):20-20
六百余年前,元人严德甫、晏天章汇历代文人棋家智慧精华成《玄玄棋经》,以《道德经》“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名之。  相似文献   

14.
《鹦鹉媒》《庄目》“下编传奇四”著录有钱维乔所作此剧 ,称 ,“乾隆刊本” ,“凡二卷四十一齿句。”末叙其本事。按 ,钱氏《鹦鹉媒自序》称 :“鹦鹉媒者 ,其事本般阳生《聊斋志异》 ,而益以渲染成之。”其兄维城《鹦鹉媒传奇题词》谓 :“精诚只愿感苍穹 ,几上淋漓血指红。”事见《聊斋志异·阿宝》 ,谓粤西孙子楚 ,生有枝指 ,性迂讷 ,人以“孙痴”呼之。富室女阿宝 ,有绝色 ,日择良匹 ,终不当意。子楚从人戏言 ,央媒议亲。宝戏曰 :“渠去其枝指 ,余当归之。”生果以斧自断枝指 ,血流如注。清明出游 ,得见宝 ,魂随之而去。坐卧依之 ,甚相得…  相似文献   

15.
哲龙 《武当》2006,(8):49-49
前贤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方便道,亦称世间修。在众多“归元”的门径中,“性理养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孟子说:“食色性也。”《素女经》说:“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密闭,以守天真也。现代性学先驱霭理士说:“性是任何事物也无法熄灭的长明之火。”  相似文献   

16.
郭德才 《武当》2013,(3):47-49
辟谷,在我国古代别称很多,诸如绝谷、绝粒、却谷、却粮、休粮、断谷等等。辟谷原为道家修炼养生之术,后来佛、儒、医诸家都修此道。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献即有“却谷食气”之论述,这是我国发现有关辟谷最早的记录。辟谷,意即不食五谷和其他食物,通过服气、导引等修炼手段,使人体与外界沟通来达到“缺食夺气”的状态。《洞元经》日:“修养之道,先除嗜欲,内合五神,次当绝粒,心不动摇,六腑如烛,常修此道,形神自足。”《神仙食气金柜妙录》辟谷篇章云:“先谷口引之,纳气咽之,满三百六十已,不得减,此咽之欲,多多益善。”《庄子·逍遥游》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云笈七签》卷六十载《中山玉柜服内元气诀法》中说:“夫求仙道,绝粒为宗。绝粒之门,服气为本。”以上这些经典论述,指的都是食气辟谷。辟谷不但可养生,而且还能使人健康长寿。因人体摄人过量的食物后会大大增加消化、转化等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肺、肝胆都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影响了健康和寿命。另外在肠胃中存有大量的渣滓、病菌,如这些有害的东西得不到清除,人体就易生病。清除,在《易经》中叫损。《易·损卦·象》日:“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易·杂卦》也说:“损益,盛衰之始也。”晋代丹功养生家葛洪曾讲:“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太平经》云:“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抱朴子·论仙》中日:“仙法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可见排渣意义为之重要。  相似文献   

17.
叶寅生 《收藏》2009,(12):84-86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左传》中说,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殓。仲梁怀弗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璠”字下云:“玙璠,鲁之宝玉,从玉,番声。孔子曰:美哉玙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一则孚胜。”  相似文献   

18.
经络敲拍健身是由自古流传的“拍击功”、“摇身掌”及“按摩法”演化而来的,即以手指、掌、拳敲拍经络穴位或患处,轻为揉拍,重为敲打。《黄帝内经》明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医宗金鉴》指出:“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拍打之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  相似文献   

19.
曹英峰 《精武》2006,(2):5-5
中华武功,博大精深。传承至今,更见繁复。时有故弄玄虚者渲染夸张,渐失武术本来面目,其中尤以《易筋经》等武学巨著易流于玄虚之弊。本期《精武》以“易筋经”为专题,意在还其真相。今有辽宁曹公历十数载,搜罗《易筋经》坊间版本十余种,择其一二精品献于观者,并洋洋万余言,坦诚己见之心,披肝沥胆之意,惟愿国人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20.
《武当》2005,(12):I0001-I0001
资源养生学者徐金龙(哲龙)医师,二十年来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上下求索,不断超越,桃李成溪,硕果累累,已完成了二百万字著述:《本能排石法》、《本能劲力功》、《归藏养生法》、《生命乘》、《身心乘》、《修真之钥》、《象诊技法》、《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