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杨德茂先生出生于1910年,居住京城。一生中对大成拳(意拳学)情有独钟,非常酷爱拳艺,在王芗斋老前辈精心调教下,对拳学要义能心领神会,拳技功夫在原有基础上很快又上一层。在同门公认推手功夫技术第一,获得推手功夫绝妙赞誉。杨先生品行高尚,敬师长,爱晚辈,尚友情,以诚信待人接物,一生为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2.
姚宗勋先生是我国划时代的拳学大师,在意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自1937年,姚宗勋先生从学于王芗斋先生开始,他抱着坚毅不拔、力学精研的治学态度,在站桩摸劲的过程中,他也遇上困难,据姚老先生后来说:王老之技力已臻化境,要做什么得什么,信手拈来都可发人丈外,以浑圆力为例,初学者  相似文献   

3.
张长林  张顺林 《武当》2013,(4):16-17
李宗有先生,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人。年轻时在山西太原做生意,曾拜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赵振绪为师学习赵堡太极拳。赵振绪老先生是赵堡太极拳名家李作智的门下。赵老先生传授了赵堡太极拳大功架、小功架、发功架等几套拳路,还有三十六捶、七十二擒拿等技法。李宗有先生曾一再强调,此拳系形意神三合一,它是先练形,再练意。即先练外形,再练内形。练内形,实质上就是练丹功。三合一太极功夫就是结合外形和内形丹功而统一完成的神意发挥的动作。  相似文献   

4.
留阳道人 《武当》2000,(5):16-17
太极拳理法中,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这一组阴阳统一关系的技法,在太极拳拳架、推手和散手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这一组变化多端的技法直接影响着太极拳风格和功夫的层次,故本人特根据太极拳原理和拳经技理,对其辅助手法和特色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6.
宋聚辉 《精武》2009,(7):49-49
洪均生老先生在其《太极拳品并序》中写道:“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在追随恩师李驻军先生学拳两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吴氏太极拳简介创造人吴泉,北京大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家学,并在其你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改,加以泣色,形成一个新的脊流。吴氏太极以化著不断。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又不显拘谨。推手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安动,以化风长。吴氏太极拳当代主要传人:王培生。今年八十岁的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老师仍不服老,每天忙着著书立说,授徒课业,记者采访他时,都难以谋面。王老师受业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还得过师爷王茂斋老先生的传授,故年轻时就出类拔军,技艺出众。他十几岁进就开始教拳,至会已传拳六十年,所授学生不…  相似文献   

8.
吴剑锋 《武当》2013,(1):7-9
内家三拳,一般指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以圆为基本特征的内家三拳,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运动风格,而且形成了一套圆运动理论拳法。虽然三拳在演练风格上各有特点,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布学宽先生生前常说:“太极拳划圆,八卦掌走圆,形意拳打圆。如能三拳交替习练,用心体悟圆理,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千万不要忽视。”  相似文献   

9.
意拳曾名大成拳,是由王芗斋先生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王芗斋先生(1885—1963年),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人,名政和,字宇僧,别字尼宝,号芗斋,晚年自号矛盾老人。自幼8岁随我国拳学巨擘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因芗斋先生从小聪敏过人,又锻练刻苦,故很受郭老赞许,得其拳学真髓。正如三十年代出版的《国术名人录》中所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唯王芗斋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0.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11.
王选杰先生,是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高徒,中国当代著名搏击家。曾受聘干中国佛学院任武术教师、北京爱士搏击馆任总教练,现为中国王芗斋大成拳研究会会长。王选杰,现年55岁,北京人士,出生于书香世家。他自幼体弱多病,为祛病健身而走上了习武之路,曾随著名拳师何德泉先生学练弹腿,随跤坛名宿熊德山先生学练摔跤,还曾在北京华严寺,随月朗禅师学过禅学、气功和点穴疗法。月朗禅师不但是中国佛界名僧,也是武林高手。经过数年锻炼,王选杰不仅体质变强,在拳学方面,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王选杰得以接触大成拳,遂转而从大成门高手李永宗、杨德茂二先生学艺。大成拳,是中华武苑中的一枝奇葩,为著名拳术  相似文献   

12.
唐豪先生曾有断言遗世: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安徽中医学院太极拳研究所李滨先生通过考证认为:唐豪之论,颇为武断。其证有五:①王廷无诗文遗留,②《家谱》旁注非乾隆十九年原谱文字,亦非道光二年接修之正文,而是陈槐三之笔墨;③王廷无造拳之才能;④陈家沟的太极拳由蒋氏子蒋发继承家技又得王宗岳太极拳技艺而传入;⑤陈沟《长拳谱》之名目与歌诀,其为炮捶,乃忠义拳之易名者而非太极。  相似文献   

13.
流传在我国间的拳派众多,太极、形意、八卦……不仅国内老幼皆知,在海外,它们的影响也逐日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然而,大成拳却不似以上几种拳那样为人所知。大成拳是一代武术宗师王芗斋老先生,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及柔化之力,又吸收了八卦拳中舒展的身段、灵活的步法,以及少林派拳法中的立禅功诸精华,创立的  相似文献   

14.
马虹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师之一,在太极拳教学、理论、传播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针对马虹先生的拳架特点以及拳架背后所包含的拳理知识进行总结与提炼,希望能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对于拳架、拳理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传承、传播太极文化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孙德兴 《精武》2008,(11):15-15
山西车氏形意拳术,传自车毅斋先生。车毅斋(1833~1914年),名永宏,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氏,师承清末武林之魁、形意拳名家、河北深县李洛能(字飞羽),并兼得戴家秘传。车毅斋先生精研拳理,精炼拳技,形成了其形意拳的独特风格和气魄,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先生也因此成为形意拳的一代宗师,无人能敌,故人称“神拳”车毅斋。车先生也因此被清王朝授予武官四品官带,其拳技深奥、神妙莫测,拳势古朴文雅、  相似文献   

16.
郭宝洪 《武当》2003,(9):16-17
懒扎衣拳式是太极拳拳理中“太极生两仪”中的第一仪,它上承金刚捣碓拳式,下连六封四闭拳式,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拳式之一。该拳式亦能完整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技击特点,是非常值得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探讨研究的拳式。  相似文献   

17.
哈达 《中华武术》2005,(8):37-37
我的恩师自幼从学于意拳名家王斌魁先生,几十年来练功不辍。在练功的过程中还有幸得到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的指教,我的老师经常讲多亏这些老先生的栽培和谆谆教导,自己才得以步入意拳殿堂。意拳实是集养生、技击于一体的上乘实战拳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想掌握意拳的要义,就要多多深入研究王芗斋宗师所留下的拳论,还要了解以姚先生为首的这些意拳二代名家留下来的练习方法和心得。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够逐步走向成功,这样练出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意拳。  相似文献   

18.
封面人物     
姚承光,当今意拳重要代表人物,1953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随父亲姚宗勋(王芗斋先生之衣钵传人)先生学习意拳。由于其才聪思敏,刻苦钻研,善于思索,并得到严  相似文献   

19.
木子 《中华武术》2004,(3):27-27
我是马虹先生《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三本书的读者与后学者。我喜欢陈式太极拳表现的劲力和刚柔相济优美的拳架风格。因此,我研究了陈派太极拳的历史。陈式太极拳强调技击时既要用意,又要用劲或力,当然,强调的是用阴阳相济的巧力(没有拙力、笨力、蛮力、直力,而是松活弹抖的整体力),“用意”或  相似文献   

20.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