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校(号庄渠)转手老师胡居仁(号敬斋)的心与理一思想,提出理体气用、天下一心的"天根学"哲学思想体系.在涵养端绪的心性功夫下,魏庄渠继而提出体仁、主静、主教、发勇猛心与透生死关等道德修养方法,并重视收敛摄密与讷言敏行等向内用力的践履操持.其主静体仁功夫论与罗洪先(号念庵)、聂豹(号双江)的归寂主静说相契.魏庄渠思想坚持传统朱子学,反对阳明心学,其学术思想体现出明代中期部分儒学家试图使明代心学向传统理学(实学)回归的趋势.分析魏庄渠的理学思想,可以看出阳明心学笼罩下传统理学家的学术努力.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追求"小脸通红,小手直举"的课堂,认为"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尽管有时这种"动"只是学生对浅显问题反应后的肢体或口头表达;我们也崇尚课堂上的"静",认为这是学生在进行思考,尽管有时学生只是出于对问题的畏惧而被动地选择安静退缩。形式上的动与静不应该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追  相似文献   

3.
圣童博士建构的"客观诗本体"和"客观美本体"理论系统从"第一哲学(形上本体哲学)"的"本体(形上本体)"入手,揭示出该"本体"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两种属性,并以"自在"性属性为"诗本体","自为"性属性为"美本体"。"自在"的"客观诗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诗意";"自为"的"客观美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美感"。"诗意"是"美感"的"诗意";"美感"是"诗意"的"美感",两者一个因"自在"而"静",一个因"自为"而"动",在这一"动"一"静"的辩证关系中,"形上本体"建构了自身作为"存在者(beings)"个体式的运作之过程。  相似文献   

4.
策划人语从反对灌输式教学到质疑无序混乱的课堂,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感时,析出与之对立的词语——"静"。课堂是生命体机能与心志的特殊运动。课堂中到底有没有"静"?课堂中的"静"是否只是传统意义的"安静"?课堂中"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怎样处理好课堂中动与静的关系,为实现课堂目标的达成服务……  相似文献   

5.
明代李承箕曾数次远赴江门师从陈献章问学,深得白沙之学的真传,黄宗羲《明儒学案》将李承箕列入白沙之门。李承箕在诗文创作或与友朋的书信中,彰显出其对心与理、动与静、名与实、出与处、孝与义、义与利等理学方面的考究,强调"动静有同功,内外无二致""本然之心"及"教有义方,一本于我"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复式班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简言之,就是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搭配,即通常所说的"动""静"搭配.就纵向讲,"动"和"静"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处于辩证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由"静"而"动".这里的"静",主要是学生独立地学,按"动"的发展而学.学生经过自学,可初步明确探索新知的目的、意义,掌握与新知有联系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动"前的  相似文献   

7.
<正>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动是永恒的,而静是相对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动主要是指课堂气氛活跃,而静指的是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课堂上既需要动,又需要静,只有动静结合,学生才能在激发情趣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教师要合理调控,让课堂动静结合,使教和学达到良性循环。一、培养学生"听",让课堂动静结合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诲人不倦让学生受益匪浅,听贤人教诲如沐春风,教师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动态几何问题,是指以几何知识和图形为背景,渗入运动变化观点的一类问题,常见的形式是:点在线段或弧线上运动、图形翻折、平移、旋转等,解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有:一、动静互化"静"只是"动"的瞬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动静互化就是抓住"静"的瞬间,使一般情形转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学术转型的过程中,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学说受到了当时学者的关注.在晚清学者中,康有为与刘师培都十分重视对董仲舒学说的研究,由于思想倾向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于"董氏学"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关于"董氏学"中的"微言大义",康有为是借助其来阐述其变法改制的思想,并进而以当代孔子和董仲舒的身份自居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刘师培则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察汉儒研究经学的功用情况.对于"董氏学"中君民关系的看法,刘师培认为汉儒有着严格限制君权的思想,这种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某种契合之处;康有为则侧重以此来阐述"董氏学"中的"改制"、"变法"思想.对于公羊学中"夷夏之辨"、"种族之分"的理解,刘师培严明"夷夏之辨"和"种族之分",其目的在于"以种族之说倡革命",康有为则尽量弥合"夷夏之别",认为划分夷夏的标准不是种族,而是文明进化程度.康有为、刘师培关于"董氏学"分歧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学术论争的时代特色以及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职工教育》2014,(14):119-120
干部教育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一直是干部教育培训的软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影响现场教学的环境因素、内容因素以及主客体能动因素,通过精选现场教学点,精心设计和凝炼教学主题,深入实地编写现场教学教材,讲解点面结合,注意引导和调节教学氛围,教学方式由"静→动"模式再向"动→静"模式转换,使学员在"动"中思"静",在"静"中思"动",极大的巩固和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用兵之道囊括了"以静制动、时机未到静若处子,沉心定气、时机成熟动若脱兔"的谋略;养身之术有"静养观"、"动静平衡"之说,强调心静神凝、意守丹田的练气与舒展筋骨、运动肢体的健身相结合;建筑上檐牙高啄、描龙绣凤的装饰使得静态的建筑显示出一种飞腾之势;琵琶演奏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反倒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书法中的"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绘画中的"方拟去而弗来,乍欲行而弗止"均是静动结合的典型。而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是静与动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逻辑包括"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两个传承,玄奘法师先后译出《入论》、《门论》,建构出汉传"因明"体系,在汉语系佛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为核心文本的具有大乘佛教唯识宗之理论特色与取向的注疏研习系统。由于玄奘法师依唯识宗而确立见地,因此汉传因明与印度大乘唯识学有着密切关联,但陈那所创新因明体系在本质上应是"佛教量论",而"因明"一词的确切所指应是弥勒唯识学的"七因明"学说,是故玄奘以因明一词加于本来题名为《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之前,实质是以"唯识因明"来限定作为独立认识论之逻辑学体系的陈那"量论",由是导致了汉传因明作为"论议道"性质之逻辑学的基本走向。但唯识"七因明"与陈那"量论"并不一致,且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总结出了学习的三字方针:静、兴、恒。所谓"静",就是"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学习。所谓"兴",就是"兴趣",在学习上培养浓厚的兴趣。所谓"恒",就是"恒心",学习贵在恒心。一.静学习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先做到"静",即"静下心来",这是前提,是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静下心来学习,就是一心一意、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的“实字假借”包含名字假借、动字假借、用如静字与状字假借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解为字的本用、一字多词、词的兼类、词的转类和词类活用。从指称与陈述互转看,名字假借多数都是自指。少数是转指;动字假借中自胨与词类活用相当,少数是转陈;转指、转陈与真正的字类假借性质相符;用如静字应当取消;状字假借中,部分属实词虚化,其他属本用。因此,《马氏文通》字类假借内容芜杂,造成了词类问题上的混乱,它与后来的词类活用在内容与性质上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中很多时候需要安静和倾听,但是在低年级很难做到。那就不妨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课堂上,细细观察,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语言。不妨让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走进课堂。低年级"动""静"要有机结合,"动"出些名堂",动"出些乐趣,打动孩子的童心。  相似文献   

16.
虚壹而静     
在众多的学习原则中,我想着重谈一谈荀子的"虚壹而静"说. 和其他先秦哲学家一样,荀子也把"道"视为人的认识亦即学习的最终归宿.但人如何认识和掌握"道"呢?荀子认为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他强调说,若想得"道",只有"虚"才能进入;若想学习"道",只有"壹"才能学得彻底;若想研究"道",只有"静"才能看得清楚.最后,一个人如能做到了"虚壹而静",就可以达到认识上的"大清明",即一种极为透彻而毫无偏见遮蔽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探究几何中的动点问题。解这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不要被"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静",化"动"为"静",抓住它运动中的某一瞬间,寻找确定的关系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蘑菇,你会动吗? 1735年,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奈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的第一版.在这本仅仅11页的小册子中,林奈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分成了三"界"(直译就是"王国"):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按林奈的看法,除掉无生命的矿物之外,一种生命如果不是动物,那就一定是植物.动物的特点自然是"动",所以可以靠移动身体吞食别的生物为生;与之相对,植物的特点自然就是"静",它们不会运动,所以要么靠光合作用自力更生制造食物,要么就只能靠寄生不劳而获了.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江雪>是他在永州长期苦闷、抑郁心情下的向山水寻求精神寄托的真实写照.诗中一切景物都被定格在静的氛围中,这种"静"使人感到不安,有一种跃跃欲动的感觉,在"静"的背后蕴含着强烈的生命的律动.动与静的对立构成了江雪的主要骨架和意蕴.诗人运用恰当的手法让表面的静与内在的动互相渗透,动静交融,体现了<江雪>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