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庐剧从乡间田野走进城市,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其表演形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品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仅凭文化层次不高的草根艺术家是较难达到的,正是有了文化艺人的参与才促使了庐剧艺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德兵 《文教资料》2014,(16):67-68
作为安徽地方戏主要剧种的庐剧历史悠久,流派纷呈,上中下三路各具特色,传统剧目、现代小戏一应俱全。虽然庐剧的起源区域和形成年代尚无科学论断,且说法不一。但是建国后庐剧所经历的发展、传承和危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十分明显,人们对庐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此,对庐剧艺术资源的全面调查;对庐剧传统剧目与创作剧目的整理编制;对庐剧的唱腔表演地方特色与美学特征;对庐剧文化的综合价值与发展前景,以及对庐剧文化的生态保护与艺术传承等问题的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戏曲与三农文化——以安徽庐剧考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庐剧的考察与研究,试图从它的流派、流行区域、艺术形式和内容等几个方面阐述其与三农文化之间的关系,解读戏曲艺术的生成环境和人文内涵,简单了解庐剧的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庐剧,进而更好地促进庐剧艺术的振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路庐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主要分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音乐上分析,不论是唱腔旋律,还是演唱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归其美学特征有三大点,即浓郁的乡土韵味、"小家碧玉"的演唱形式、形式多变的传播特色,也正是这三大特征构架出西路庐剧在我国戏曲界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5.
西路庐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主要分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音乐上分析,不论是唱腔旋律,还是演唱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归其关学特征有三大点,即浓郁的乡土韵味、“小家碧玉”的演唱形式、形式多变的传播特色,也正是这三大特征构架出西路庐剧在我国戏曲界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6.
作为安徽的地方戏,庐剧深受当地百姓热爱,亦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通过梳理学术界对庐剧研究的成果,从庐剧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庐剧流派、庐剧与民俗的关系、传承与保护等层面对庐剧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在其基础上对庐剧研究进行了反思,认为庐剧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存在诸如整体性研究不足、理论性研究不够、待研究的领域较多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庐剧作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派分为东路、西路、中路庐剧。其中,东路庐剧流行于芜湖、无为、宣城等一带。本文选取无为庐剧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与生存现状进行研究,解析庐剧发展的困境,呼吁大众重视起对庐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从音乐本体来看,传统西路庐剧的主调音乐的旋法特征主要是旋律的连续下行进行、大二度与小三度的主要地位、旋律音程转位的使用、相同形式的基本音列等;从音乐美学视角来看,地域性、文化性对传统西路庐剧主调音乐旋法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唱词创作的基本原则以及行腔方式对唱词的兼顾,是庐剧创作必须考虑的问题。分析掌握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不仅提高了庐剧艺术的审美功能,也能为庐剧创作打开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0.
黄梅  吴敏 《黄山学院学报》2012,40(6):130-133
西路庐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主要分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其花腔音乐表现风格上分析,其旋律线条粗犷高亢,音乐结构感性和谐,表现意境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西路庐剧流行地那种去声音调的地域语言、口传心授的流传方式以及朴素的小农生活情调。这种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构建了西路庐剧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1.
家班是昆曲有别于元杂剧和京剧的重要特征,明清两代士大夫普遍蓄养家伶的风气,推动了昆曲的普及和流行,同时也促进了昆曲文学剧本创作的繁荣,完善了昆曲舞台演出的体制和表演规范。从审美特征到舞台演出体制,昆曲的很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家班阶段的烙印。这种影响和痕迹主要表现在:尚雅的美学趣味及含蓄优美的演出风格;生旦戏、折子戏为主的舞台传统;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有别于明星制的以剧本为中心的角色制。  相似文献   

12.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湖南泸溪、沅陵、溆浦、辰溪等县的一大地方戏。唱是其主要特色,锣鼓和唢呐是其主要乐器,表演程式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按曲牌分为23类七大母调,剧目形成了下河、中河、上河三个流派。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画图,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画图辰河戏,它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六句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别,在《诗经》时代即已盛行。伴随着齐梁时期格律的不断完善和渐次渗透,六句诗又吸取了新的声律因素,进而发展成为近体诗苑中一种特殊的律诗样式,即六句律。有唐之后,六句律的创作大放异彩。虽然其创作的繁荣程度远远不及五、七言律诗,但作为时人的创作喜好之一,六句律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六句律的创作中,李白自觉地融入了"复古"与"新变"的诗学思想,于其时通行诗体创作之外另辟一片新的艺术天地,成为六句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已故"豫剧皇后"陈素真,以自己质朴淳厚、韵味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和开拓了豫剧音乐唱腔和舞台表演技巧,形成了"陈派"艺术。后因其代表作《三上轿》而被誉为"河南梅兰芳"。她唱腔古朴典雅,韵味纯正而又醇厚;做派端庄含蓄,准确细腻又层次分明。她在台上的念白也被评为"高低抑扬,错落有致,轻重徐疾,相间得体,字正音准,脆甜明亮……"与樊粹庭合作九年,其豫剧表演生涯走进鼎盛期。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豫剧是比京剧更古老的剧种。豫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革新。它在创新和提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间特色。同时,豫剧的编剧与演员,剧本文学与表演艺术,基本上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豫剧的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时刻不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好评如潮。这部音乐剧根据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改编而成,该音乐剧沿袭了作品本身夸张荒诞的风格,以主人公克莱尔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别开生面的黄梅戏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诙谐幽默的唱词,时尚的人物造型描述了一个关于金钱和复仇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的思考和反省。这部音乐剧是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创作的一个大胆尝试,也给黄梅戏这个传统戏曲形式注入了新活力,为其今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本。  相似文献   

18.
后经典叙事注意到叙述媒介的多样性,在叙事学讨论的范畴内,戏剧也被初步接纳。黄梅戏《无事生非》以特有的唱腔演绎了莎士比亚话剧《无事生非》,采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反映了莎士比亚喜剧精神,借助于唱腔和表演展现了其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黄梅戏唱腔、表演之美拼贴于其情节之中。这种改编,在后经典叙事的阐释中不同于作为话剧的《无事生非》的美学形态,实现了后经典叙事、元叙事与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相似文献   

19.
刻画显示民族精神的鲜活人物——读秦腔《白鹿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腔《白鹿原》以白嘉轩与鹿子霖的矛盾为主要戏剧冲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直观而细腻地刻画了白、鹿等人的复杂性格。较之小说,剧中的白嘉轩显得情绪更激动,人情味更浓。但剧本将白、鹿这间的精神格 斗简单地归之于争夺风水宝地,是一种失误,与最后鹿子霖疯说小娥之死一样,浅释了原著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