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莹  乔春娟 《文教资料》2010,(12):73-75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本观用辩证的哲学观去看待文本意义,认为文本意义是无限性和方向性的统一。这种文本观打破了译者必须追寻作者原意的魔咒,冲击了作者至上的权威地位,破灭了"终极译本"的幻想,同时也动摇了"忠实"传统翻译标准的核心地位。伽氏的文本观让我们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译者,充分肯定了译者作为"创作者"的新角色,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界定翻译标准,并应该持有哲学阐释学文本观来对待文学翻译。本文作者在系统阐述了伽达默尔的文本观之后,从这个视角对《当你年老》的四种译本从意义层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哲学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所提出的三大阐释学原则之一“视域融合”旨在剖析阐释者如何与原文互动并进行理解的过程。在翻译中当译者带着自己的视域进入文本的视域中时,需要使自己的视域与原视域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本文将根据视域融合理论,从形式、内容和意象三方面来分析比较苏词不同译本的视域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3.
哲学阐释学研究的重点是理解的问题,其理论的一些方面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三条重要原则:理解的历史性、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视域与视域的融合为基础来分析庞德诗歌翻译中的误读现象并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所要求的内容,而在于后世阐释者为适应经典的要求而作的阐释。《诗经》本质为诗,是文学的典型,而后代经学家为了自己学说的体系,强加《诗三百》以经学色彩。要理解《诗经》不同时代所作不同阐释,必须填补背景,才能理解各种诗论的意义。本文以《关雎》为例,加上教学实践,运用阐释学理论,解析经典的启发式教学与诗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所要求的内容,而在于后世阐释者为适应经典的要求而作的阐释。《诗经》本质为诗,是文学的典型,而后代经学家为了自己学说的体系,强加《诗三百》以经学色彩。要理解《诗经》不同时代所作不同阐释,必须填补背景,才能理解各种诗论的意义。本文以《关雎》为例,加上教学实践,运用阐释学理论,解析经典的启发式教学与诗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7.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文章探讨韦利英译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的情况,旨在对外国译者英译《道德经》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字词等方面的独特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并肯定视界融合能为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的文本来自德国著名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特奥尔多·施笃姆的重要代表作品《茵梦湖》的三个中译本。通过对比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三个中文译本,证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对文化翻译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玲瑜 《海外英语》2014,(5):164-165
伽达默尔提出了哲学阐释学三大著名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其中"视域融合"很好地解释了"文化过滤"现象,动摇了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证明了同一文本有多元阐释和多重译本的合理性。该文试图运用"视域融合"原则,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比分析《名利场》两个中译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论证阐释多元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之主题历来阐释颇多,不同视域下的研究者相互交流与影响,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争议不断,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论,为我们理解不同学者的不同诠释,以及正确认识该诗主旨提供了系统而理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视域融合原理出发可以发现,《论语》英译中的阐释循环要经历三次视域融合的过程,文本主要在一轮又一轮新视域的形成和一次又一次复译的阐释循环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旨在给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徐溪 《培训与研究》2010,(7):104-105
伽达默尔所创立的哲学解释学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核心理念,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出这一哲学思想。视域融合自身的超越性、特殊性和开放性使其对语文课程的价值产生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翻译理论中,隐匿译者的看法是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写照,"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源于现象学以及阐释学关于意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思潮革新。翻译研究思维方式的进步有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到当下的各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这一历史经验整体来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呈现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进程与经验结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了汉语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学术传统,经典建构、伦理对话是其所具有的汉语文化与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5.
生成性教学所体现的是一种从“预设”到“生成”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学生成的本体论意蕴,也即“教学生成何以可能”这一本源性问题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的“游戏”品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性”的特性;第二,教学面向师生的存在,构成教学生成的本体论基础;第三,教学生成是教学本真性价值的体现,旨在实现师生的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16.
加达默尔的诠释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述了理解问题,使哲学诠释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认为理解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理解具有历史性;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而视域融合又是对效果历史的展示和具体说明。因此,理解效果历史原则是把握加达默尔理解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读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本体论与诠释学的关系,可见语言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中心作用。继而通过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诠释学的关系思想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贯穿这三次思想转变的是伽达默尔对亚里斯多德实践智慧伦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真理与方法》作为伽达默尔的代表性哲学著作,更为典型地体现着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的伦理学特点.借助国内外专家的哲学解释学研究成果,阐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视域融合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生活世界转向的重要一维,其对话解释学的根本就是要超越近代认识论框架中的主体意识哲学,将理解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转换到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解释学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  相似文献   

20.
语言符号问题不是哲学阐释学(主要是德法传统)的全部问题,甚至不是后者要加以解决的根本问题.但是,语言符号问题带来理解或解释直至真正阐释学的问题,已属不争.从本质上讲,哲学阐释学与符号学都不属于狭义上的学科,它们都试图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分母.哲学阐释学强调理解、解释现象之于人的存在的普遍性,符号学侧重为人类认识、使用语言符号提供基本的方法论.它们相交于语言符号意义的阐释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