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竞争上有诸多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荆门晚报》以其新鲜感、归属感、亲近感赢得了本地广大受众的欢迎,为地市晚报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途径。一、在时间上贴近,让读者产生新鲜感新闻讲究时效性。在本埠新闻的报道上,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时效性上有一定优势:本埠新闻发生在当地,地市  相似文献   

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地市晚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市晚报之间发展却极不平衡。有的不断发展壮大,有的举步维艰,甚至有的已经成为集团或母报的负担。细究起来,虽然当地的经济土壤肥沃与否是根本原因,但整体办报资源、实力和观念与体制受限也是重要的原因。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可能使地市晚报获得新的发展。四川省《泸州晚报》自2002年创办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泸州晚报》筹备之时,我由《泸州日报》调入《泸州晚报》并工作了一年多,对如何办好地市级晚报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时间上贴近,多发昨日新闻、今日新闻,让读者产生新鲜感。新闻讲究时效性。对纸质媒体来讲,昨日新闻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而今日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新闻报道在时间上的贴近性,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新鲜感。在本埠新闻的报道上,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时效性上有一定优势:本埠新闻发生在当地,地市媒体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省级晚报的叠数、版数比地市晚报多,  相似文献   

4.
如果将全国的报业比作“金字塔”,地市晚报正处在塔基的位置。和省级晚报相比,她的影响力弱、发行量低;和地市党报相比,她完全走市场,经营任务重。地市晚报的从业人员曾用网络语言戏称自己“鸭梨山大”。的确,最近几年面对省级晚报的步步紧逼和广告增长的乏力,地市晚报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发展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地市晚...  相似文献   

5.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在省级都市报和广播电视网络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地市级晚报,要在事业上有大的发展,必须在办报理念、采编手段、报业经营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势。而加速提升地市报人的整体素质,营造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报业人才队伍,则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而现在大多数地市晚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晚报事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新主流媒体:地市晚报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晚报协会会员单位有152家,其中地市晚报占2/3强。从数量上看,地市晚报在中国晚报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地市晚报经历过发展的阵痛之后,迎来了新的机遇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新主流媒体形象,是地市晚报在新世纪的发展取向,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当然,这一概念目前尚无权威、完整的描述,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探讨,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7.
地市晚报是率先走入市场的“弄潮儿”之一。然而,现实给地市晚报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观念的更新和机制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那种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报思想和方法,只能让地市晚报走入歧途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8.
对地市晚报来说,本土新闻既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又是参与竞争的重要筹码。精耕本土新闻,是地市晚报自强的一大法宝。《上饶晚报》自2013年5月以来通过精耕本土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活动新闻,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与市场期许。  相似文献   

9.
报业文化是一种较之与经济实力而言的一种软实力,是一家报纸得以可持续发展并保持长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地市晚报发展到眼下这个层面,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形成具有地市晚报特色的报业文化,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市党报发展到今天,大多已经形成了“一社两报”的新格局,即一家地市党报社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的日报,一种是作为地市党报子报的晚报。地市党报社“一社两报”格局  相似文献   

11.
《天中晚报》是一张创刊于2000年的地市级晚报,创刊仅七年,就在2002年、2004年、2006年连续三年蝉联河南省十佳报纸,其广告、发行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地增长。本文试对《天中晚报》的管理体制、新闻思想和经营思路作一浅析,对中国地市晚报选择发展路径与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报业的快速发展,地市晚报在省级晚报、都市报、行业报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日子越过越艰难。为此,笔者所在的地市级晚报《天中晚报》及时调整办报思路,于2006年1月创办了一份以新闻文摘为主打内容的、精致的、雅俗共赏的、男女都爱读的文摘类周刊——《天中晚报·天下文摘》。创刊伊始,《天中晚报·天下文摘》就积极实施文摘类周刊“新闻化”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晚报的各类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地晚报的厚度在不断增加,各类新闻的内容和分量也大大增加。业内人士有言:报纸要用新闻“招客”,用副刊“留客”,可谓一语中的。新形势下,怎样“转轨变型”办好地市晚报副刊,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副刊只有与晚报总体架构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时代,地市晚报如何化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走出一条发展新路?本文作者认为,必须努力挖掘并发挥地市晚报自身特有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充分融入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法,把晚报从一张"新闻纸"(newspaper),打造为一张"有用纸"(usepaper)。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带动了全国报业的兴旺发达,其中晚报异军突起格外引人注目。2001年8月12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16届年会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召开,据统计当时中国晚报协会的会员单位已达到141家。加上未入会的,总数达到170多家,其中地市晚报占90%以上,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地市晚报现象”。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6.
陈泳 《新闻采编》2005,(3):36-37
由于人力、财力、精力以及经营范围的种种限制,一些媒体特别是地市晚报很难把采访报道的力量向本地之外延伸,以致一些好的策划思想只能局限于在本地范围内操作或干脆束之高阁。而与此同时,许多大报乃至报业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常常“大兵压境”,到这些地市级城市来抓新闻,派驻记者站,动辄就组织十几个版的“地市专版”,给地市晚报的经营造成明显威胁。地市晚报不仅对外地新闻“鞭长莫及”,甚至连“守土一方”搞好本地的新闻报道也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晚报副刊的转型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华 《传媒观察》2004,(4):48-50
晚报的各类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地晚报的厚度在不断增加,各类新闻的内容和份量也大大增加。业内人士有言:报纸要用新闻“招客”,用副刊“留客”,可谓一语中的。新形势下,怎样“转轨变型”办好地市晚报副刊,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副  相似文献   

18.
吴刚 《传媒》2004,(6):40-42
地市晚报的成功因素 地市晚报发展的三个阶段 地市晚报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创办初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晚报以其区别于党委机关报的鲜明风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90年代中期,地级城市逐渐打破一城一报的格局,创办了地市晚报.这个时期,地市晚报定位于日报的补充,供市民茶余饭后休闲之需.由于在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很多地市晚报躺在日报的怀抱里吃大锅饭.  相似文献   

19.
从1997年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停刊,到老牌晚报《羊城晚报》被《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远远抛在脑后,如火如荼的内地晚报业似乎被敲响了衰弱的警钟,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更令地市晚报的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重的挤压。地市晚报真的陷入四面楚歌了吗?  相似文献   

20.
在报业发展与竞争的激烈环境中,地市晚报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报业市场无情的摔打和洗礼中,一部分地市级晚报能及时进行战略的调整,以适应竞争和挑战,在办报与经营上实现了协调健康发展,成为当地具备报纸品牌影响力和经营活力的主流媒体。但仍有少数地市级晚报由于在办报和经营上观念陈旧,思路模糊,方法落后,出现两难问题,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在艰难中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