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尼赫鲁的不结盟思想在印度外交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外交思想发展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考察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产生的背景、不结盟政策的内涵以及在尼赫鲁时期印度不结盟外交的实施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对这一政策的实质、意义进行了历史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尼赫鲁的不结盟思想在印度外交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世界外交思想发展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试论印度的大国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前,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就表达了做“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强烈愿望。近十年来,印度政府为实现强国心愿,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并不断增加军费,军事实力日趋雄厚,而“全方位务实”外交更使印度增加了跻身大国的筹码。尽管当今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印度是潜在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5.
印度之所以在独立之后确立了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印度大国情结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打上了尼赫鲁本人鲜明而深刻的烙印,是其大国情结和国内外形势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是发展经济,并使印度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从而最终实现其大国的宏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中,对我国外交政策作了如下表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高中三年级《思想政治》(全一册)教材也有类似表述:“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主要表现在……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两学科教材共同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但是历史教材中,却又有1950年初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表述,这说明中国曾与苏联结盟,这种结盟是否违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呢?两学科教材对结盟与独立自主的关系都没有说明,究竟结盟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7.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外交政策由不结盟政策转型为多向结盟政策。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及分析框架,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到国际体系层次和国内单元层次的影响,加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议题式结盟、与美国敌视的地区国家强化务实合作、强化与邻国的传统关系。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印度莫迪政府外交政策大概率会选择延续多向结盟政策。由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及印度国内政局演变,未来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试析尼赫鲁的追求大国地位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领导人尼赫鲁 ,以倡导不结盟运动而闻名于世。然而 ,他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追求大国地位 ,即以印度民族复兴为己任 ,努力使印度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尼赫鲁是现代印度大国梦的始作俑者。本文着重分析尼赫鲁大国梦形成的原因、实现大国梦的战略 ,并对其结果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激烈争夺。南亚地区也未能幸免。而印度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置于本国外交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地发展了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印度与苏联所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是以双方互为需求为基础的。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的这种关系至今对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外交战略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印度国际关系研究起源较早但发展并不充分,高校与智库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智库比高校更为活跃.印度国际关系研究大都基于现实导向而缺乏理论建构,考底利耶的国际体系思想、印度教的非暴力思想、尼赫鲁的不结盟主义是其理论遗产,但并未受到印度学者的充分重视.在印度,国际关系研究与地区国别研究并没有明显区分,学者们较为青睐在全球层面对全球治理尤其是金砖机制的研究,在地区层面主要关注南亚研究,在国别层面愈加热衷于中国研究.印度学者已经开始反思国际关系研究,并期望为国际关系学科的知识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60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先后实行了"一边倒""、一条线"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多边外交事务,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外交格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Ontological politics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within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particularly as a support for the notion of policy enactment. While policy enactment offers serious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ward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takes up ontological politics as a concept that extends beyond implementation and holds consequences for policy formation as well. Analysing the different uses of evidence in recent policy documents from Aotearoa New Zealan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n ontological politics of evidence grounds policies in ways that define what can and cannot be enacted, what this paper terms policy enablement. The analyses illustrate an ontological politics of evidence that excludes non-experts in the first instance, and that sanitises the critical elements of enactment in the second. Both analyses highlight the ways policy enablement emerges from ontological politics and offers a supplement to policy enactment. Following these analys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provisional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ablement and enactment as an approach that attends to context as a constitutive element of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3.
第五次"围剿"期间,蒋介石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将"围剿"定位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战,强化国民党政权的行政控制力。"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对"围剿"的最终走向发挥了一定作用,第五次"围剿"的最终成功更强化了人们对这一政策的印象。但究其实,这一政策真正效果实属有限,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的成功主要还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结果,并不完全由此政策而来。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富农采取逐步消灭的政策。这一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变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1年,在经济上保存,在政治上进行中立;第二阶段,1952—1954年,在经济上予以限制,在政治上则开始孤立;第三阶段,1955—1956年,在经济上消灭,在政治上斗争。而其中的第二阶段,则是党对富农的政策由保存走向消灭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5.
曲博 《教学与研究》2007,52(1):77-83
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研究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内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背景以及近30年来的理论进展,比较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不同视角,概括了两种视角下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关注焦点,认为目前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研究已经在打通国际和国内界限,结合经济和政治要素的学术方向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来分析和认识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中,舟船的制造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宋代是造船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造船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化、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这一时期,宋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对造船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同时,宋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也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策系统,为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对当今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成为政治中的重要因素,传统政治学的国家,权力,政策三个主要方面在网络影响下发生了根本变化。章分析网络在政治的主要方面即网络政治体系,网络政治权力,网络政治政策和世界网络政治的影响和作用,叙述了网络时代政治学的新内容,提出构建网络政治学的设想,它包括网络技术体系,网络政治化,网络政治运作,世界网络政治等。  相似文献   

18.
Charlene Tan 《Prospects》2010,40(4):465-480
This paper critically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policy trajectories of Singapore and Cambodi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Drawing upon David Johnson’s five metaphors to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forces that shape educational policy trajectori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Cambodia’s current educational policy trajector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olitics of compelling” while Singapore’s situation is more akin to the “politics of selling”. In Singapore, the politics of selling intersects with the politics of gelling, in which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are encouraged to work together to strengthen the new economy of knowledge. The paper raises a common challenge for Singapore and Cambodia: to shift from a traditional teacher-centred and textbook-based approach to a more student-centred and ICT-based approach in a globalized world.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addressing this challenge through gelling, by setting a new agenda for education, one that combines foreign and indigenous sources of knowledge from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相似文献   

19.
回回包银是元代向散居全国的回回、也里可温、竹忽、答失蛮所征收的一种税收,虽是包银的一种,但实施的时间较晚,这与元朝实行特殊的政治、宗教政策及元中后期的财政形势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实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在政治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圣王与暴君是古代政治人范式的两种典型代表,尽管二者对于政治是否需要道德有着根本性的争论,但是,二者都是私人政治时代特有的政治人性范式设计,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治专制,维护帝王的利益。现代政治本质是公共政治,与私人政治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公共政策是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最高统治者的权术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