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王念 《新闻世界》2013,(7):346-347
【摘要】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介起着再现事实本真和重塑现实,引导舆论的功能,并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究分析兰考县“袁厉害事件”始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从而探讨媒介的框架建构在社会事件报道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4.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为争议性事件的价值澄清和不同观点的博弈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本文以2014年“玉林狗肉节”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考察对象,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厘清全媒体景观下争议性事件的媒介呈现与扩散路径,以期为探索新时期新闻传播规律和促进社会稳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漪 《新闻世界》2012,(2):96-97
大众媒介对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受众如何想象当今世界图景。因此,研究不同国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国家在某一国际新闻事件上的民意形成。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以中国的《解放日报》和英国的《泰晤士报》对2011年3月19日爆发的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来考察中英两国媒体在构架国际事件媒介现实上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这对于我们认清客观现实世界,改进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自80 年代兴起的框架研究近年来在国外已广受重视,为研究媒体与舆论关系建立了一个新典范。本文选择国内媒体报道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为个案研讨主题,首先对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三家电视台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究各电视台的新闻框架。随后,我们又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团体接收媒体报道的特殊框架为何。最后通过比较新闻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了我们的预先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的特定事件时,会固定呈现此一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阅听新闻媒介报道时,也会依照过去经验表现出一定的面向,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10.
陈刚 《新闻传播》2009,(11):17-18
争议性新闻事件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针对争议性事件报道的现实语境.探讨和分析争议性事件的特征、社会影响以及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模式和框架等议题。  相似文献   

11.
余丽丽  潘娜 《今传媒》2011,(9):32-33
本文以国美电器的"大股东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家财经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是怎样设置新闻框架、影响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最后分析该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框架。  相似文献   

12.
新闻框架作为新闻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不仅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态度和判断,也是媒体机构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研究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随着新闻框架研究的不断增加,新闻框架的概念却变的越来越模糊。其结果使得新闻框架效应无法与其他说服效果相区分,丧失了其理论特色。厘清新闻框架的理论起源,坚持以“一般框架”为研究导向,是明确新闻框架的概念,推动新闻传播中框架理论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张帆  李辉 《新闻界》2013,(17):21-24
框架理论被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后对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以及受众对接受新闻事件及其认知的固有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新媒体在新闻建构中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方式。从框架理论和新闻叙事两个层面着手分析媒体的新闻建构过程,展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从而分析新闻事件中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台湾媒体对大陆新闻的“选择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前人多注重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本文以言论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言论文体的特性,分析台湾3家主流媒体在汶川地震期间如何运用评论报道来选择与建构这一新闻事件,以传达其媒介立场与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台湾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孙杨药检风波已成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争议事件。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选取新华社、《检察日报》、财新网、《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和新浪体育六家媒体的孙杨案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与历时态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媒体的报道框架存在明显变化,不同媒介属性催生框架差异并彼此影响;媒体在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下于事件伊始直接选择"污蔑-回应"框架,可能造成主题遗漏与错位。今后媒体应更注意客观全面,增加主题丰富度,注重分析式报道与专业意见,在同类争议性议题上扬弃历史宣传语境,做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环境下,大量跟风报道导致同质化新闻充斥各大媒介,与为受众呈现后续新闻事件进展的跟进报道不同,跟风报道“一窝蜂”式的重复报道,在形成新闻舆论场的同时,极易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客观理性评判.  相似文献   

17.
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从剖析媒介的消费行为出发,研究受众如何通过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影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以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互动剧的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发现互动剧在模式、形式和价值上并不完美,还只停留在弱互动层面.通过受众和粉丝文化理论挖掘互动剧潜在的深层次互动价值,以增强交互体验为核心,对互动剧加以创新,增强其持久的创作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李亚男 《新闻世界》2010,(7):148-149
本文基于媒介框架理论,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以新华网为代表的主流网络媒体在2008年9月11日到2008年9月30日之间的"三鹿奶粉事件"报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主流网络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框架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新闻数量庞大;消息来源有所偏好;新闻报道呈多主题化趋势;新闻发布与更改具有随意性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的是中国不同类型的媒体对日益兴起的都市集体行动的报道策略.文章对传统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符号争夺战场”论调有所突破,强调了媒体在报道集体行动议题时自身的利益考虑,并提出“媒介框架整合”概念以描述这一符号再加工过程.经由“媒介框架整合”,一方面媒体再现了事件意义;另一方面,也将集体行动纳入“合法争议领域”.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我们总结了媒体在面对不同议题倡导者提出的框架时,所进行的三种媒介框架整合方式:框架延伸、框架对立和框架独白.以此,本文考察了不同政经坐标下——特定媒体市场竞争环境、特定媒体的政治环境与特定媒体的媒介角色——媒体会如何采用不同的媒介框架整合策略来建构集体行动事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日益嵌入我们的生活,其关于新兴和争议性科学的报道也影响着我们对于新闻事件的认知和理解。"韩春雨事件"自2016年5月以来持续发酵,本文将以澎湃新闻客户端关于"韩春雨事件"的报道为个案,探讨新媒体关于争议性科学的报道方式和策略。本文研究发现,新媒体新兴和争议性科学的报道偏向于"重报道,轻科学"以及科技报道的新闻价值让位于娱乐价值。假如要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加强新媒体科技记者的专业素养,其次需要规范新媒体组织自身的运营,缩小受众的兴趣、需求与报道内容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