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事后证明,四川芦山"4·20"强震所造成的灾害远低于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它是中国进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时代后,发生的最大灾难事件,提供了一个意义堪比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典型案例。作为一名报道的组织者,新华社芦山地震报道中形成的"虚拟编辑部",给我感触尤深。  相似文献   

2.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世界瞬间聚焦四川,大批媒体和记者蜂拥而至,我们的抗震救灾境外媒体记者管理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我还来不及为那么多失去生命失去家园的四川同胞去感伤、流泪,甚至来不及回家照顾还在余震的淫威中惶恐的老人和孩子,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成都,亲身感受到了这次强震给当地带来的灾难。地震后第一个夜晚,我和成都人一样,度过了一个恐惧的不眠之夜。我的任务原本是去熊猫栖息地卧龙采访。由于地震导致交通阻塞,经与编辑部联系后决定就地采访抗震救灾。第一站决定去灾情严重的都江堰市。  相似文献   

4.
5月12日晚上,收看上海综合新闻电视频道,才知道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那一个个镜头无不在感动和震撼着我,让我悲痛揪心,泪流满面,也更让我立刻牵挂着家在成都的二妹。一种要与她联系的强烈冲动,促使我给她打去电话。不知怎么的,电话成了一个“废物”,无论是打二妹的手机还是座机,  相似文献   

5.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汶川大震,灾难骤降。不平静的地球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大自然的暴虐。但一场灾难过  相似文献   

6.
事实上,芦山地震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进行地震报道。五年前汶川地震当天,在总社负责首日外文英文全天滚动报道到凌晨,看着不断入库的图片和素材,我不后悔我在这里,但希望能在那里,直到事了,未能成行,总觉得欠下一笔债。到芦山,作为记者,是还愿来的,而身为川人,是还债来的。写什么呢?我不担心。只要走出去,就会有故事。我喜欢关于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让成都这座城市迎来史上最大的挑战。在第一时间里,成都一家专业广告公司配合成都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中国城市史上最大的危机公关——成都震后城市形象提升。他们不但进入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公司负责人樊剑修先生还担任了策划组组长。可以说,这是外宣工作一次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春雨 《生态文化》2012,(3):42-43
《踏着春天的脚步》是一篇成熟的短篇报告文学,这篇四千多字的报告文学读得我热血澎湃,揪心,感动,喜悦,复杂的感情和作者的文字纠结在一起,和辽西北那骇人的风沙纠结在一起。初中教材里曾有竺可桢的文章《向沙漠进军》,这是一篇说明文,有理性但是少震撼心灵的激情;我在读师范的时候,听广播里每天播讲的《唐山大地震》,听得我泪流满面;看到汶川地震的一条条新闻,我内心无  相似文献   

9.
传媒书屋     
《大爱无疆:我们和汶川在一起》海啸汤松波南方狼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日前,一本全景式反映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灾难场景,讴歌浴血灾区一线英雄们事迹的图书《大爱无疆——我们和汶川在一起》由新世界出版社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我看一次,流一次泪,赵普的真情流露打动了亿万观众。这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优秀主持人!"5月14日,央视主播赵普在报道四川地震灾情时,面对汶川灾区民众的状况,声音哽咽,潸然落泪。与此同时,网友们通过电视和网络看到了这一幕,并在网络上记录传达了这样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8,(8):6-6
中国网张梅进入外宣岗位工作以来,我就成了《对外传播》的忠实读者。进入一个新的月份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新一期的杂志。我工作的对象国是日本,所以对有关日本的消息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的强烈地震,震撼了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巨大的灾情,揪扯着白河人的心。自从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白河人就在反复思索着自己该为灾区做点什么。5月13日,就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白河局在没有得到任何上级部门通知的情况下,立即行动起来。局党委召开了书记办公会,  相似文献   

14.
国珍 《文化交流》2008,(10):2-6
住在解放军总医院病房的97高龄老人季羡林,时时牵挂着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灾情和受灾群众。"至少有三次,季先生合上双眼,眼泪大滴大滴地滚落……"季羡林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季先生正值牙龈发炎而伴有低烧。从那一刻起,季先生总是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荧屏,让工作人员用特大声音  相似文献   

15.
观看旅顺     
我在大连当兵期间却没有去过旅顺,因为那时旅顺作为军事要塞区是限制进入的。今年初春时节,我的战友王秀山带我专程到旅顺口游览。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中国的危机传播树立了一个典范。大地震发生在同年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和拉萨"314事件"之后。这两件事,一个被外界指为"政府反应迟钝、救灾不力",另一个被国际社会批评"驱赶媒体、信息不开放",这让汶川地震后政府与媒体的作为更加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7.
陈立华 《职业圈》2008,(10):73-73
多年前,在懵懵懂懂之间,我进入了一家民营企业工作。这家民企非常注重企业管理工作,我也从此开始苦苦思索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汶川三题     
几天来,骤然而至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让真切的疼痛,一瞬间辐射到我们的全身。它撼动了大半个中国,它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大灾大难,考验着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政府应对突发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考验着一个民族遭遇可怕梦魇时的自信和坚定。全世界都在点击中国,全世界都在点击汶川,  相似文献   

19.
娄琛 《对外大传播》2008,(12):11-12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新闻事件,也因为经历过艰难、悲伤、振奋和坚强后每个人心灵的成长。作为一名中国国家通讯社从事对外报道的年轻记者,这一年我的经历也随着新闻脉搏的跳动而跌宕起伏。这其中,有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风暴般的洗礼,有汶川地震时的挑灯夜战,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08,(6):16-18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七天,人民画报社2008年第6期"汶川大地震特刊——一切为了生命"出版。2008年5月31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人民画报社承办的《一切为了生命——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大型图片展开幕。人民画报社策划的抗震救灾大型画册也正在紧张的编辑出版中。这就是人民画报社为抗震救灾报道快速反应打响的"三大战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