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校园卡系统的投入与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扩招、院校合并、校舍扩建,原本几千人的学校增至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学校的教务管理、后勤管理、消费管理难度都在增大,以往人工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校园一卡通的应运而生,实现了以卡代证、以卡代币,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其不断完善使得院校师生真正享受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畅通无阻。同时校园一卡通也成为提升学校形象,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高校对校园卡有着巨大和迫切的需求,但由于资金投入较大,校园卡的投资模式一直是学校所关注的焦点。在2005年5月“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研讨会”上,各高校领导展开了对校园卡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探讨。如果说2005年校园卡投资模式向多元化转变已初显端倪的话,2007年这个趋势就愈发明显和备受关注。学校资金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投资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这是许多高校领导心中的疑问。本刊从4月开始与新中新集团联合推出专题,深入探讨“校园卡系统的投入与回报”。本期选登了对几所高校用户进行相关调研的文章,希望读者有所借鉴。各院校在实际工作中选择融资或其他模式自行建设校园卡之前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核算分析,以保证投资模式的稳妥有效。  相似文献   

2.
新中新集团     
一卡通市场发展的整体环境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日益重视,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一卡通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之一,校园卡成为学校实现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也成为评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的校园卡系统建设呈现“火爆”局面。主要表现:一,重点高校“你追我赶”,相继进行校园一卡通工程的升级改造或全新规划建设;二、高校扩招、院校合并、新校区建设等对信息交流和智能管理的迫切需求促使校园卡应用逐步普及;三、大学城校园卡工程,如广州大学城和上海松江大学城等也引人注目。四、民办院校、职业高中、中小学…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目前各大学在校园卡应用系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园卡实行“一卡通”管理的思路,并以华东理工大学校园“一卡通”系统为例,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情况,从而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各种高科技管理工具在全国很多高校中得到普及应用。特别是近几年,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各个高校积极开发的项目,也是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小小的一张校园卡已经涉及了后勤、图书馆、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实验室等部门。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网络》2011,(10):78-79
有65%以上的学校建设了校园卡,并逐渐丰富了校园卡的功能。目前,很多高校都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推出了“移动信息平台”、“校内电子支付平台”等新型信息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规格与技术的管理卡。学校内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分别建立本系统的管理卡应用系统,由于其采取的技术与规格不统一,造成了各种校园卡应用系统无法兼容的问题,为学校的统一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 北京三立永和网络公司设计开发的“校园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综合了先进的 IC卡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针对学校不同管理层次的需求,解决了各种规格管理卡的兼容问题,使校园一卡通得以实现。 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7.
李波 《教育技术导刊》2017,16(4):177-179
校园一卡通是国内高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基础性和前导性工程,当前校园卡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理念与校园一卡通深度融合。在分析滨州学院校园一卡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管理机制、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云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一卡通关键移动应用开发和引导社会资源进校园等角度阐述了可行的“互联网+”校园一卡通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8.
"一卡在手,走遍校园"。这几年,作为"数字校园"系统的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各个高校积极开发的项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校园卡能够为全校师生服务,让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便利。由于校园卡在各个高校建设的时间长短不一,经验也各有不同,本期主任沙龙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计算中心主任肖波,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邸德海,中山大学财务处校园卡中心负责人郑琦,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沈叶忠等来介绍经验,谈谈本校的建设情况及其侧重点。  相似文献   

9.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学校在诸如收费管理、考勤、图书借阅等方面建立了卡的应用系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没有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学校各职能部门在管理上不能统一,导致学生同时持有多张IC卡。随着各校校园网的建成,为校园一卡通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另外IC卡应用技术的日渐成熟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校园内实现一卡通已成为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一、校园卡的工作流程从IC卡数据角度出发,通过对IC卡应用流程的系统分析,可将整个校园卡的网络系统划分为五个层次结构,即IC卡数据的采集、转发、传输、处理、应用。I…  相似文献   

10.
"一卡在手,走遍校园".这几年,作为"数字校园"系统的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各个高校积极开发的项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校园卡能够为全校师生服务,让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便利.  相似文献   

11.
校园网的建成投入使用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射频IC卡应用系统的日渐成熟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校园“一卡通”管理已成为校园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工程的建设,为从传统校园向数字化校园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架构本方案主要是针对地方高校的建设规模进行设计的,为保证各校区间信息传输的安全快捷,本着节约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利用现有校园网上的设施与校园“一卡通”网络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建设“一卡通”专用网。第一,可利用校园网已铺设的光纤建立“一卡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网络》2014,(Z1):68-70
正高校校园一卡通的电子钱包功能已经覆盖到学校的餐饮、购物等各类校内支付。为师生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校园卡充值服务也是校园一卡通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学校身份识别以及校园金融支付的基础平台。作为校园一卡通系统最核心的功能之一,电子钱包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校园卡进行餐饮、购物、机房上机、生活服务(如洗澡、洗衣、泡水等)、诊疗付费、图书馆扣款等校内消费,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户要使用校园卡进行消费,首先必须先  相似文献   

13.
校园卡照片上传系统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一卡通系统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大大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从高校迎新校园卡制作现状出发.阐述了校园卡照片上传的技术思路,并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园卡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平台。本文在明确高校校园卡系统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中南大学校园卡系统建设,详细研究了高校校园卡系统的建设模式策略、技术选型策略、信息整合策略、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维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卡系统建设相关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卡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平台。本文在明确高校校园卡系统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中南大学校园卡系统建设,详细研究了高校校园卡系统的建设模式策略、技术选型策略、信息整合策略、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维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一卡通”系统在高校管理中优越性的显现,国内许多高校都纷纷投资建设,中南大学也是其中之一。中南大学有四个校区,校园一卡通通过连接四个校区各部门间的各个终端,将四个地方的老师和学生的工作生活连为一体,将学校内的所有证件(如教师证、学生证、借书证、医疗证、就餐卡、游泳证、洗衣卡、洗浴卡、水卡等)功能、钱包功能都集中在一张卡上,四个校区通用,  相似文献   

17.
校园一卡通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体现。浙江大学一卡通系统建设,打破以往两卡合一、银行掌控、独家管理等局限,建立分层次管理、开放性合作、自由独立采购的管理模式,形成浙江大学特有的一卡通建设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上行之有效,取得良好效果,并将融入下一代一卡通建设中。  相似文献   

18.
试论“校园一卡通”的运营模式与网络安全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高校普遍实施的“校园一卡通”工程的几种运营模式的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并对校园一卡通的网络安全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分析北财院校园一卡通和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学生卡的使用现状,为方便学生使用,提出二卡合一的优化解决方案。并通过建设实现与校园卡二卡合一,优化了办卡等流程,增加部分自助设备,从根本上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加快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学校都建成了校园网,为“一卡通”系统提供了网络基础;卡片应用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一卡通”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各个学校的卡系统的应用现状对“一卡通”系统提出了现实需求。“一卡通”技术的推广运用,是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