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业集群具有竞争优势,是安庆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市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是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使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千亿安庆"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主要有企业通过市场力量自发形成和政府引导培育形成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要实现农民的小康,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数量,要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2002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15%左右,但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因此,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城乡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凸现。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镇化程度太低,积极稳妥地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西部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西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式,有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推动市场开拓、推动区域经济规模扩张等功能。它包括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基于知识共享的产业集群等。各地应结合区域生产布局的条件,找出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做好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制定全面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培植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营造有竞争力的区域环境。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产业更倾向于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内的集聚。产业集群化的原因主要有国家作用的弱化,区域作用的强化,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创新与扩散的本地化趋势,以及本地化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产业集群的产业范围,延伸了产业集群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区域网络的连接范围,增加了区域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区域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国家很重视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早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就指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趋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去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八大任务之一,它不仅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赵淑玲  曹康 《红领巾》2005,(2):136-138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产业集群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城市化整体水平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途径是要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基层民主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国家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贯穿经济战略与政策始终,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组织的代表.区域产业集群产业要素的集聚、集约、创新与专业化,是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果,要求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的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也要走协同创新之路,集聚、集约,创新服务方式与组织模式.区域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的建设是高职教育组织模式的战略创新,必须从专业集群建设的理念创新开始,全面推进区域高职专业集群贴近产业集群服务的体制机制与模式的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城镇的现状,认为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不仅支撑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研究辽宁省产业集群的现状,明确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和升级的有效对策措施,对于提升辽宁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充分显示出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实施信息化人才强国战略是加快中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加快中国信息化进程的需要,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战略: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集群化发展是一种比较成功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就是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产业主体,地方特色为支柱,以企业间的网络化为基础的一种产业组织.内蒙古产业集群既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又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发展产业集群,实现内蒙古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加快的势头。但是,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明显滞后。因此,加快推进城镇化,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产业的群聚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化趋势构成了当今产业发展的主旋律。面对中国即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历史机遇,处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打造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加快产业信息化,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两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标准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标准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标准化的滞后必然影响产业集群的科学发展.文章对湖南产业集群发展在标准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实施标准化战略可以促进集群在技术上层面的协调,优化集群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产业集群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为背景,分析产业集聚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促进人口集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等方面。因此,要科学规划,调整产业布局;整合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力气发展外沿,提升竞争力,从而加强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沟箱包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市场需求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力量,共享机制降低了产业集群的成本。公平竞争环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条件。白沟箱包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城镇化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及区域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空间载体与产业内容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与依存,具有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促进农村市场发育、加速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协同发展效应和以龙头企业模式、市场网络模式、专业区域模式为主导的协同发展类型。以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三大策略是发展产业集群、建设专业城镇和推动区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确立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的经济纲领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个经济纲领是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