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上世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余秋雨本人对戏剧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带有戏剧性。本文将结合《观众心理美学》、《戏剧十五讲》等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文化苦旅》为例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2.
《信客》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该作品集的代表作之一。《文化苦旅》一书是余秋雨在访遍了世界各地风光景色、文化古迹后所作,正如他在旧版的序言中所说,这本书是站在历史的足迹上进行的思索,因此《信客》这篇文章渗透着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这是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现代关注,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的关注。本文以"信"字为切入点,解读《信客》一文所蕴含的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寻觅中华》作者:余秋雨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对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许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比较少有人提到《寻觅中华》这本书,事实上,《寻觅中华》可以看作余秋雨创作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2008年,余秋雨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文化苦旅"命名的丛书,作者在这套书的自序中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九十年代中,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文坛上十分巨大的轰动,开创了当代散文史的新范例,其散文语言注重节奏的合拍、韵律的谐美、句式的整齐,堪称中国当代文化的榜样。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的许多散文都着实令人喜欢,这些散文散发出来的美让人感觉韵味浓浓,也让人感觉到了文字的强大支撑力量。对于《文化苦旅》的阅读,人们通常怀着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而去阅读的,的确,文化是一场苦旅,需要认真地、努力地走走这段苦旅,方知道其中的真正内容和意义。而余秋雨《文化苦旅》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则再现了我国的文明史,见证了文化奇迹,让人们对于文化怀有一种敬意。本文主要就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废墟》(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原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  相似文献   

9.
《文化苦旅》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开创了我国现当代散文的新范例。与其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山水题材的游记散文,不如说作者通过对我国山水的深入探寻,实现了对我国文化的探究。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书讯     
《寻觅中华》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之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著作长期位于全球华文排行榜前列,同时被不  相似文献   

11.
读完《文化苦旅》,掩卷长思,自己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在中国的人文土地上周游了一圈。品味着这一路的文化,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13.
李文 《华章》2011,(31)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阐释了别具一格的人文山水,将中国文化浓重的脚印和苦难的命运落实在山水之间,带来人文山水文化意义上的厚重感和人文情怀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学者,散文家。《山居笔记》《文化苦旅》等作品曾仵社会上广泛传读,引发了一场“文化大散文”的写作热潮。随着《道士塔》《废墟》等作品被选入教材,余秋雨也成了很多中学生心中的偶像作家。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16.
一、文本解读《都江堰》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人格构成。因此《都江堰》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通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我们高二年级将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作为本学期必读书目。上个星期,我们已组织了余秋雨作品笔谈。我们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评论余秋雨的文章,贴在班级文化长廊内。有了这么多的铺垫,相信这次讨论会一定会成功。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只要谈出独到观点就行。第一板块,先请陈新辉同学介绍背景资料。陈新辉: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文化学者、教授、作家。其主要文化散文集有5部,它们是审视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及其续篇《山居笔记》,审视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审视欧洲文明…  相似文献   

18.
<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历史中取材,行文上表现出诗意的激情以及强烈的个人情绪,以文化角度关照历史,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反思,充满了理性的凝重,其散文被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文化散文"。从语言上来说,《文化苦旅》摆脱了干巴巴的历史表述,代之以让人如临其境的历史场景,这是它区别于一般的散文,也区别于一般的历史材料的地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把《文化苦旅》作为名著阅读的篇  相似文献   

19.
唐旭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07-108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20.
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余秋雨散文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人面临着跨世纪的选择。在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重塑健全的文化人格成为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课题。作为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在散文系列《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触探了文化人格这块民族心理的暗礁,以知识者的深广与博大出色地构画了现代中国文化人格的草图。故而,女作家王安忆准确地指出,余秋雨散文承载了同时代散文无法负担的“重大的心灵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