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13条规定:“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档案馆移交。”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要求政府机关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呼声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2.
笔者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十七年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档案馆重复接收档案情况严重,下面,就如何避免这一现象讲几点想法。1有关档案法律法规《档案法》第十三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交档案。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  相似文献   

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为了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更好地为连山区各项工作服务,连山  相似文献   

4.
接收档案进馆工作是档案馆主要业务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立档单位应当白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国家档案馆移交”。黄河档案馆作为治理黄河的专业档案馆,1987年开始第一次接收黄委所属各立档单位1966年以前形成的档案,1992年底完成,共计接收84个立档单位的16683卷档案。  相似文献   

5.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2003年联合下发的《福建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暂行)》明确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单位应适时将形成时间巳满5年的.属永久保管的电子档案移交至同级国家档案馆.进行集中保管。”按照文件要求.福建省档案馆应当在2008年开始接收省直各机关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  相似文献   

6.
观点集锦     
我国现行文件开放利用模式的现状目前存在3种模式:三级服务模式,是指依托各级政府公共信息系统,开展政府机关、机关档案室、档案馆为主的三级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主要包括政府机关通过网上政务系统公开文件为社会提供利用;机关档案室将保存的现行文件向社会开放;地方综合档案馆对主动收集和发文接收的现行文件通过文件阅览中心对社会服务。二级并存模式,指以多元化中间性档案保管机构(机关档案室、(类)文件中心)、档案馆为主的  相似文献   

7.
一、入世后.机关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档案保密与政务公开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入世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向世界承诺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离不开机关文件和政务档案的公开,而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档案》2003,(12):9-11
(续上期)9归档电子文件的移交、接收与保管9.1移交、接收与保管要求对归档电子文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认真检验。在检验合格后将其如期移交至档案馆等档案保管部门,进行集中保管。在已联网的情况下,归档电子文件的移交和接收工作可在网络上进行,但仍需履行相应的手续。9.2移交、接收检验9.2.1文件形成单位在移交电子文件之前,档案保管部门在接收电子文件之前,均应对归档的每套载体及其技术环境进行检验,合格率达到100%时方可进行交接。9.2.2检验项目如下:———载体有无划痕,是否清洁;———有无病毒;———核实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50多年来实行的档案管理模式和制度,它的基本要求是:各机关产生的档案分别集中到机关档案室保存,10年之后,各机关档案室将长期保存的档案再移交综合档案馆保管,专业、部门档案馆的档案则要30年移交档案馆,实际上,大多数综合档案馆没有接收专业部门档案馆的档案。这种管理模式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档案的有效集中管理,档案长期分散在各单位、各专业部门档案馆,如果信息流通不畅,极易形成"信息孤岛",影响档案信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盛顿国家文件中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档案工作体系中,文件中心(Records Center)是非常关键的中间环节。根据美国档案界通行的文件“生命周期”(Life Cycle)理论,非现行的机关文件在“立卷”之后,并非马上“归档”给档案馆,而是先移交文件中心代为保管,并提供利用,直至文件保管期满以后,  相似文献   

11.
现行文件开放,有的称为政务文件公开、"红头文件"公开,实际上都是指可以公开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向社会公众提供利用.据<中国档案>2004年第2期管思的文章载,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共有480家档案馆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仅机构名称就有79种之多.新华社在2004年6月22日发表了<"红头文件"直面百姓,档案馆架政策桥梁>的文章,报道了全国已有1000多家档案馆建立了各类文件利用中心.另据报道,今年年底之前全国绝大多数档案馆要普遍建立现行文件利用中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对现行文件开放模式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国斌 《湖北档案》2008,(12):11-11
12月8日,武汉市斫口区文件档案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接收行政中心20余家立档单位的现行文件、档案、资料和电子文件,实行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一、信息公开对政府档案工作的影响1.信息公开对政府档案开放时间的影响。政府档案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档案价值,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宏观角度出发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而现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所针对的对象是现行文件信息,相关信息公开后就已经被社会各界人士获取。当时这些文件在进入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归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河南省18个省辖市以及县、市、区档案部门已全部成立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各级档案馆都已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 1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基本情况 1.1河南省各级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概况.河南省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于2008年5月在河南省档案局保管利用处设立,主要接收省直各单位2008年以来形成的规范性、无涉密、可向社会公开的红头纸质现行文件及政务信息.  相似文献   

15.
王晓 《山西档案》2003,(1):25-26
文书立卷改革是将以卷为保管单位改为以件为保管单位。立卷归档是以“件”为单位进行整理、归档、保管、利用和统计 ,其档号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卷”改“件”后 ,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机关档案室、档案馆“卷”、“件”并存的新格局。那么 ,如何使各个单位的档案井然有序 ,并保证移交进馆时档案室与档案馆在档号编制、档案的上架排列等方面衔接良好 ,值得我们档案工作者认真思考。一、档号编制是档案馆室工作的基础档号包括着档案室和档案馆两个阶段在管理档案时的各种标识符号。这是因为档案的形成、积累、移交是经过产生档案的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以及公民知情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揭开了政府信息的神秘面纱,使很多过去不能对外公开的文件在现行阶段就对公众实行开放,有力扭转了文件形成单位因担心文件安全而拒绝将半现行文件移交文件中心保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干青青 《海南档案》2009,(4):16-16,20
归档文件提前移交是指各单位在第二年将上年度形成的文件整理归档后,移交至文件管理中心,并由文件中心进行统一保管并提供利用。这一做法打破了传统的档案移交方式,把原来的10年、20年一交,变成现在的隔年一交,较好地解决了文件信息滞后与人民群众对政府文件信息需不求之间的矛盾,也标志着机关档案管理方式改革的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对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子文件归档包括了电子文件的整理、鉴定、移交和接收等主要工作过程,电子文件的整理工作内容主要是指在文件移交前,要将现行业务工作以及信息化系统中形成的大量电子文件,按照文件形成规律、密级、保管期限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展开分类、筛选、编目、著录等一系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档案业务中心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措施和制度来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档案室、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托管机构是我国现有的四类档案保管机构,作为内部机构的档案室是档案事业的基层组织,但不一定是过渡性机构;永久保存档案的档案馆是独立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其"公共性"存在局限性;文件中心和档案托管机构是性质不同的过渡性档案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20.
王建姣 《浙江档案》2000,(12):27-27
档案接收是档案馆的一项基本任务.《档案法》第十一条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五章对档案移交和接收作了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历来重视档案接收工作,制定接收计划,建立科学的进馆序列,依靠当地党委、政府下发接收文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接收,档案馆全宗和案卷逐增加,馆藏不断丰富,档案馆作为全社会永久档案保管基地和档案史料利用中心的功能进一步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