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样,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含混的诗歌语言,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丰富文学意境,凸现审美价值;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语"像形诗"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所在。英语的“像形诗”是英语诗歌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运用文字的巧妙排列,使诗歌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看起来更加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3.
"语体"是先秦时期一种表现"语"类作品的重要文学体裁,是"语"类作品的表现形式。对于此体裁,笔者主要探讨以下3个方面内容:一,"语体"的界定;二,"语体"存在的表现;三,"语体"存在且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文学本身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文化意义的载体。美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把文学——文化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所谓“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理查德·霍加特:《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这对于中外文学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7.
“送板”,侗语称之为“垒”、“晓宋巴”、“阿板送”等,是侗族北部方言区众多民歌类型中的一种。其表现形式是在唱玩山歌中插入一段朗诵性歌调,遣词讲究文采、韵节,散句中夹以骈文对句,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送板”当是侗族北部方言区民众在较长时间内受汉文化影响而滋生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8.
单文华 《文教资料》2009,(28):28-31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一部成功的作品,小说《喜福会》一个突出的语言特征是语码转换。本文用语用学的“选择-顺应”理论分析作品中运用语码转换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之一。中国古代诗歌好比一坛陈年美酒,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流连不已。如何成为一个赏诗的行家?如何坐拥如此绚烂多彩的诗歌阆苑呢?让我们走进诗歌。一、诗的形成诗的形成一般需要三种原料,首先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其次还需要有能感动诗人,使之心动的客观外物和具体事件,也叫感心之物;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能够把“心”与“物”语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语言、结构、韵律等表现形式与技巧。有了这三种成分,诗歌才凝固成一件艺术品体。  相似文献   

10.
与诗同行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进行写作系统训练的最简洁可感的文学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每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与这种艺术所使用的每种符号相适应”(莱辛《拉奥孔》)。绘画使用的媒介符号是点线面色,诗歌使用的媒介符号是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诗歌常常“突破语言这种媒介符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语)。本文以绘画的“平面构成形式”在诗象打造中的运用为例,推介几种诗歌的表达技法,意在呼吁与诗歌的“亲密接触”,让诗歌和诗美与我们一路同行。一、意象特异…  相似文献   

11.
王凤霞 《成都师专学报》2008,27(1):101-103,112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以凝练精粹的语言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含混不是意象重叠,晦涩难懂。含混美是诗歌的理想艺术形态。含混既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又是一条美学原则。含混美与诗歌的含蓄美和朦胧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汉语言文字的结构、表意特征探析诗歌含混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歌的学习方法路径是意象和诗歌语言。课堂围绕“红烛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第一步,听读诗歌,进行红烛意象解构,引导学生分析红烛子意象的意蕴;第二步,品读诗歌语言,引导学生对子意象进行融合,体悟红烛整体的奉献意蕴和情感;第三步,赏读对话,通过知人论世的文学欣赏方法,完成作品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的本体论说一直纠结于对“语”和“文”的探讨中,对“语”的探讨纠结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和言语,对“文”的探讨纠结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中.传统的语文本体为语言文字本体.“语”是本体,文字是“语”的载体,文学、文章是“语”的具体表现形态,文化则是在“语”本体基础上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文章等形态为表现内容的凝结,语文课程可以概括为: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相似文献   

15.
综观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关于诗歌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审美性等特点决定了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含混诗歌语言有其特殊性,它追求表达的凝练,可"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余光中语);诗歌语言追求语义的丰富,它可有比兴义、象征义、双关义、暗示义、隐喻义等;在形式上,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诗歌语言还追求反常,它可以突破逻辑、语法的樊篱,肆意"越轨",可含混、歧义、变形、错位……以追求新奇中特有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文学的“第一要素”,在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代的“语言学转向”,更使语言成为人类的家园和文学的存在方式。既然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语),那么,”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科林伍德宣称: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8.
王飞 《语文天地》2014,(1):33-36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学好诗歌是进入文学的重要一步。而学好诗歌的关键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对于品味诗歌情感的重要性。本文以赵嘏的《长安晚秋》为例,尝试探索古典诗歌的“五读教学法”。  相似文献   

19.
"诚斋体"与"活法"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万里“活法”作诗的艺术实践与吕本中的“活法”诗论不谋而合。“活”的主张与实践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诚斋体”的显著特色。“活”的精神体现在诗歌语言、艺术构思、思维方式以及艺术体验等各个方面,它的实质是对诗坛凝固、僵化风气的矫枉。“诚斋体”表现形式上的俗化倾向,亦“活法”之一方面,正是其艺术个性所在,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诗歌鉴赏     
一、高考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2(XX)年新修订的《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分项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1999年相比,要求上有两点变化不能忽略:一是鉴赏方面增加了“形象”,二是增加了“评价思想内容”(要求比1999年高)。因为“文学”和“诗歌”逻辑上为属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看成是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二、“鉴赏诗歌”的要领: 笼统地看,审美鉴赏所获得的是审美总体效应。但实际上,主体对客体(作品)进行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