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到N进K学堂”一句,课本的注释为:“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此条注释对青年鲁迅在南京求学的时、地转换说明准确无误,但其中“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的解释不确。  相似文献   

2.
一、K学堂鲁迅《<呐喊>自序》里有云:“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N自然指南京,K学堂呢,拙著中曾说:“K学堂指矿路学堂(附设于陆师学堂)”(《鲁迅作品难句解》,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129页),后来见高中语文课本注为:“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82年11月上海第1次印刷本第172页)。  相似文献   

3.
“K”疑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我要到 N 进 K 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中语教材选编此文时,曾注“N 指南京,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据《鲁迅年谱》载鲁迅一八九八年五月离绍兴往南京求学,下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由于该校“乌烟瘴气”鲁迅故于同年退学回家。一八九九年一月鲁迅复抵南京,改入江南陆师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科普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主要用文艺创作和政治杂文作武器进行战斗,这是人们所共知的;而他作为中国现代先进的科普工作者,向国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却鲜为人知。 青年时代的鲁讯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于1898年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转入江南水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当时由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出版,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正在南京求学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父母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他要到N进K学堂时,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自便”,为他“办了八元的川资”,“然而伊哭了”。又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鲁迅对哭了的母亲与“亡故”了的父亲是热爱的。那么,现存就让我们对他的父母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6.
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水师学堂,因为不满于它的乌烟瘴气,一学期以后就转学到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一九○一年十月毕业,那时他二十二虚岁。“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上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鲁迅“到外国去”,即东渡日本留学,是在“风雨如磐闇故园”的年代。爱国主义者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为何要到东京留学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呐喊·自序》找到答案,因为父亲的病,家庭日益贫困,需要把家里的东西典当换了钱买药。“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侮蔑”一词,在鲁迅先生看来这是非常屈辱的,但父亲还是“魂系归去”,家庭一下子陷入穷困之中。在母亲的哭泣下,鲁迅先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了在当时人们视为“将灵魂卖给鬼子”的南京水师学堂。总结一下的话,因为处于困境,希望走出困境,鲁迅先生才到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回忆离开绍兴去南京进水师学堂的心情说: 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在《呐喊·自序》里也有类似的回忆: 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十八岁的鲁迅不再继续走他祖父、父亲的读书应试求“功名”的老路,也不象一些读书人家的子弟那样去做“幕友”或商人,而去外地进洋学堂,原因是复杂的,主观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内心有尖锐的矛盾,而初步形成的叛逆性的道德意识和寻求新价值的意志起了主导作用。他与旧环境已经格格不入,对包围着他的污浊世俗已经难以忍受。他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上  相似文献   

9.
高二《思想政治》(下册 )第七课“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这一框为了说明“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是时代的产物”的观点 ,举出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探索理想道路的事例。教材中写道 :“鲁迅青少年时 ,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现实 ,毅然去南京报考了水师学堂 ,后来又转入江  相似文献   

10.
注“鲁迅”     
鲁迅,本名周樟寿。“周樟寿”一名鲁迅用至18岁(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才被“周树人”这个由鲁迅一本家叔祖所代改的学名代替。今天,一般的书(包括教科书在内)都这样给“鲁迅”作注:鲁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1996年10月19日),本刊特选载此文。和许多孩子一样,我认识鲁迅远早于认识其他中国作家。可我压根儿也没想到,这位大文豪竟与我有点联系。有什么联系呢?原来我家所住的这个地方就是鲁迅早年在南京就读的江南水师学堂,  相似文献   

12.
有个学生在题为《从鲁迅的几次改变志愿所想到的——读〈《呐喊》自序〉有感》这篇作文中,写了这样的内容:先写由鲁迅几次改变志愿的经历中得到了意愿的确立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这样的体会.然后再写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的原因: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鲁迅为了“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进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然后又到日本去学医,最后又在东京治文学,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志愿的确立是经过了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因教时的限制,需抓要义,才有收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教学鲁迅的《鲁迅自传》,本人从“转折”入手,展开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鲁迅自传》,呈现了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  相似文献   

14.
胡适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在1930年11月2日写的《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详细叙述了他在家乡接受的小学教育。他说:"我才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我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期第一周的星期二,清华大学研一学生李志强起得很早,因为他安排了今天早上要登录“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学习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KMG)中国区高级营销顾问的《自我营销》课程。他曾因没能到讲座现场聆听专家的精彩演讲而遗憾,现在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就可以自主地安排观看时间了。清华大学“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是在新学期开始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是通过更具传播广泛性的网络课程形式,以智能化定制学习课程和流媒体呈现方式,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视频课程,获得职业指导和帮助的有效途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从小酷爱读书。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这样坚持读书。读书时,他有自己的秘诀,就是坚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有一次,他在读《花镜》这本书时,发现书中写道:映山红这种花只能长在山上,移到家里必须用山上的原土才能种活。为了印证书中的说法,他就从山上移来几棵映山红,栽在自家院子里。通过试验,他发现用不用山上的原土对映山红成…  相似文献   

17.
被孙中山誉为“开国元勋”的蒋翊武,近年来已为学术界所注重,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和评介的文章,诚为可喜。但有的文章,将蒋翊武说成是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如《辛亥革命史丛刊》1986年第六辑所刊漫征《蒋翊武烈士传稿》一文即谓:“维新思潮在湖南蓬勃发展时,蒋翊武深感振奋,于1898年春游学长沙,就读于谭嗣同协助陈宝箴、黄遵宪、江标主办的时务学堂……”。还有一些已刊和未刊的文章亦持同样说法。探究这种说法的依据,多源于《湖南文史资料选辑》1978年第十辑所刊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万武所撰《记蒋翊武之死》一文后面的口述补充材料。在该口述材料中,万武自称:“我认识蒋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F0002-F0002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名樟寿,号豫山、豫才。进汀南水师学堂读书后改名树人。“鲁迅”则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此胃.以此名闻世。他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学识渊博的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郁达夫自传散文的创作意图。从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日起,到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日止,郁达夫在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上一连发表了七篇自传性散文,回顾了辛亥革命以前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书塾与学堂》是其中的第三篇。郁达夫自己在《所谓自传也者》一文中曾经说:“四十岁前后,似乎是人生的一个小段落。”他写这篇自传性散文,意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进行一次小结。  相似文献   

20.
《静夜》《静夜》是闻一多早年写的一首诗,收集在1928年出版的《死水》里。闻一多曾在给臧克家的信里说过:“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读他的《静夜》,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他的胸中蕴蓄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