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有关方面了解到,2006年的语文考试大纲有如下一些变化: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原来的“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改为“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这一改动说明:2006年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类试题将更加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4,(3):10-11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1、识记A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2、表达应用D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相似文献   

3.
2006年语文考纲较之2005 年更加凸显了科学性和人文性,变化不大,保持了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下面就几处变化予以简要解说: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改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这就进一步把考点具体化、规范化。备考难度将随之有一定降低。近几年,高考研究专家及一线教师在语言训练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语言创新题型”层出不穷.有效地训练了考生的语言技能,但个别题型的设计缺乏广泛性和实用性,如“校园魔鬼词典”、“撰写墓志铭”等。使考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根据这一变化,考生在备考时可抓住常见题型,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4.
话说歧义     
《考试说明》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语言表达则要求简明、连贯、得体。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某些词语本身含有多义性,或者句子的语法结构不同(包括词序不同),或者缺少必要的语境交代,往往会出现语  相似文献   

5.
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要求能识记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这方面的考查要求,着眼于语言的识记和运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中考在即,怎样开拓思路,改进语文“积累与运用”的复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在考查目标上没有变化,要求仍然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1.识记A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从试题看,这一项内容的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也以常用字为主。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包括对写作的要求),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2.表达应用D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7.
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是高考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考查要求。应当说,对于大型选拔性考试来说,《考试说明》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范围和运用的能力层级,要求更明确,更具体。字音、字形、标点、词语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语句的扩展和压缩,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均为语言实践中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和操作性的内容。减少识记、加强应用的试题设置则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思想。因此,复习时应从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素质着手,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放到具体的语言应用环境中,以培养学生对词语使用、语句表达和表达效果的感悟能力,并教给学生一些识记与应用的方法、规律。  相似文献   

8.
读写新闻     
2005年语文高考大纲出台考试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理解浅易的古代诗文。四、现代文阅读。能阅读、理解、鉴赏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五、写作。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1.基础等级。A符合题意;B符合文体要求;C感情真挚,思…  相似文献   

9.
1.不断加强对语言运用的考查。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2005年许多省市增加了语言表达试题就是明证。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估计2006年一些省市的高考试卷会尽量减少非能力性考查的题目,一大题的小题4—5题,主要针对词语、病句设计考题,拼音、字形和标点题会轮换出现;而语言表达题即六大题会适当增加,在3—5题之间,分值12-16分,甚至更高。适当减少纯知识内容的考查是今后高考的发展趋势,但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识记与掌握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把考试内容分为五大块: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将分A、D两个能力层级来对考生进行考查,前为“识记”级,后为“表达应用”级。在“表达应用”级中有两点明显的变化,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一是  相似文献   

11.
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能力层级均为A级。语音和字词这两个考点,分值约占“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三分之二,但这一部分内容涉及面广、复习量大、基础性强,考生复习时应做到巧识记、重辨析,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训美 《考试周刊》2010,(51):95-96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主要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教师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教学语言并不仅仅局限在言语语言表达这一块,事实上语言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言语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3.
面对21世纪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信息环境的变革,对当代图书馆员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五个方面:态度方面应有对变革充满热情和主动接受改革的意愿;技术方面应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与网络知识的应用;语言方面应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及本国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方面应注意拓展浓度与广度;社会礼仪方面应掌握公共关系知识和技能,提出了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主要技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章,掌握中心大意,了解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能根据听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了解作的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课文背诵这一看似简单但很重要的方法进行了剖析,认为背诵课文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众所周知,但方法各不相同,背诵课文有利于语言知识的识记,语言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考查包括两个层面,“识记”与“应用”。“识记”考核的内容是汉字的字音、字形。识记,靠的是平日语言知识的积累,是长期课内学习、课外阅读,日积月累的成果。在此我们略去不谈。“应用”属于“语言表达”的范围。从近年高考试卷的实际来看,《考试说明》所列这一部分的考查内容分别在“客观型题”和“主观型题”两大类别之内,见如下  相似文献   

17.
要重新认识“死记硬背”、“机械识记”在小学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认识汉语学习的特点,发扬汉语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小学语教学应该合理利用儿童的机械识记能力,在他们机械识记能力十分强的时候,就让他们识记尽可能多的语言素材。语言学习、语言积累就如同牛羊反刍一样,有一个先机械识记知识、占有知识、日后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反刍。  相似文献   

18.
随着 2 0 0 2年《考试说明》再度把“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列为“考试内容”,背诵又成为应考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实际上 ,考试就从来没有放弃对识记也即背诵的考查 ,在《考试说明》中 ,识记是要求掌握的最基本的层级 ,是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识记也是语文阅读的有效手段 ,更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试想 ,一个头脑中没有材料 ,没有贮存知识 ,没有语言积累的人怎样能达到材料、知识的运用呢 ?虽然有人说 ,2 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 ,一敲键盘、一点鼠标就什么也出现了 ,电脑代替了人脑 ,人们就可以不必识记 ,不必背诵了 ,写作也进入了…  相似文献   

19.
卢迪 《中学文科》2005,(10):14-14
英语课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培养语言技能就是培养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用英语口语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境。自从任教以来,本人一直采用口语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高职艺术院校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了解汉语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知识;了解文学的性质、特征、产生、演变、题材、体裁、创作、风格、流派等基础知识;掌握最基本的语言技能;掌握重要作家、艺术家及其主要作品。教学要以培养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塑造人格魅力为重点,掌握学习艺术所需要的语言知识、技能,为学习其他各科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针对性,结合不同专业的需要侧重讲授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