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作财产权的本质权益是传播权,即控制向公众传播的利益.明确著作财产权的传播权基础,可以为划清著作财产权与个人使用之间的界线提供必要的参照.个人使用应采广叉的理解方式,视同私人使用,包括个人复制及个人演绎行为.同时,在对个人使用界定时,应强调使用者的非营利目的和使用的非公开范围.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业务与复制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靖 《图书馆杂志》1994,13(6):14-15
一、复制权与图书馆业务的关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复制权是著作财产权中的一项权利,一般是指复制作品的权利。复制权是作者首要的基本的专有权利,作者行使著作权(版权)亦集中体现在复制权上,因为复制是使作品能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重要手段。当然,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于2011年年初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正式列入当年立法工作计划。在当今的数字传播时代,著作权权利体系已经从以复制权为基础逐渐转变为以传播权为中心,以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被遗忘权的讨论,从权利属性的角度分析了被遗忘权争论中的冲突矛盾关系。本文以法学中人格权和财产权二元体系权利思维为起点,理清作为民事法律权利的被遗忘权由于法律属性带来的权利冲突和司法困局,总结被遗忘权对新闻传播领域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出版者权指出版者在出版过程中对其资金投入和风险承担所应获得的"相邻著作"的权利。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出版需要的投资越来越大,资金回收周期越来越长,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为了保护出版者的权利,相应的法律规定也逐渐向出版者倾斜,核心则是保护出版者的专有出版权。专有出版权应该包括数字化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版者权的保护主要有技术保护和法律保护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杨 《出版科学》2013,21(1):15-21
作品的非物质性、非稀缺性与非竞争性、有益外部性与互文性表明,著作权对象具有公共效用属性,具有一定财产内在结构缺陷,难以确立并保持稳定的财产权界限。著作权在给权利人激励与必要回报的基础上,最终以实现作品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公共福利为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文化参与功能和民主政治功能两个层面。在确立著作权的边界时,应从著作权人的单一主体模式转变为著作权人、传播者、使用者的多元主体模式,进而实现著作权作为财产利益的"分配伦理"。仅从作品出发,期望能人为设立"独创性""思想/表达二分法"的著作权对象保护标准的想法,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著作权的权利作用"焦点"困境。为了确立著作权的边界,在权利作用构造上既要考虑作为对象的作品范围问题,更应侧重于以"使用行为"作为权利作用"焦点"的切入点和核心依据。"传播"是著作权人实现作品利益的主要利用方式,即传播权是著作权体系的基础性权利。  相似文献   

7.
孙栋 《青年记者》2017,(28):73-75
著作权财产权在理论上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复制权、演绎权、发行与出租权、公开传播权.复制权、发行与出租权所控制的行为均以载体的产生和转移为核心特征,公开传播权控制的则是以不转移作品有形载体所有权或占有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使公众得以欣赏或使用作品内容的行为.①在我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中,并没有公开传播权或类似的法定权利,立法实践中传播权通常以权利束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公开传播行为包含若干项具体行为.  相似文献   

8.
1.公共档案馆的信息权利 信息权利是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行使权利的法律权利类型.它包含有信息财产权、信息知情权与获取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环境权、信息管理权、信息秘密权、信息安全权(主要指载体)等子权利.  相似文献   

9.
王辉 《中国出版》2012,(5):67-69
通常所说的版权,也就是著作权,其主要内容是指作者对特定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以及全面支配该作品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网络版权,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这个法律术语,一般是指著作权当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在互联网中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1]当版权人的  相似文献   

10.
台湾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急于修订经贸法令,以符合该组织有关知识产权协定。今年4月著作权委员会便在著作权法修正草案中废除第七十九条“制版权”登记。消息公布后,出版业者及版权学者多感到震惊和愤怒,纷纷谴责这一举动轻率,是以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文化前程,忽视了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所谓“制版权”,按台湾现行著作权法第七十九条第一项规定:“无著作财产权或著作财产权消灭的公民之文字著述或美术著作,经制版人就文字著述整理排印,或就美术著作原件影印首次发行,并依法登记者,制版人就其排印或影印之版面,专有以印刷或类似方式重制之权利。制版人之权利,自制版完成时起算存  相似文献   

11.
谷歌"侵权门"事件是由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质内涵所决定的.其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巨大的产业利益.谷歌数字图书馆并非图书馆,它涉嫌侵犯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版式设计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本文对谷歌涉嫌侵权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介绍了类型化的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于著作权权利类型和制度构建中,分析了著作人格权与财产权二分类型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著作人格权和财产权去类型化的观点,建议以传播权为中心重构著作权类型,并指出了其制度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最早设立出版者权的英联邦国家的版权法,以保护图书出版者在制作版本上的投资为目标.随着制版技术的发展,该权利的效力经历了从扩张到式微的转变.以保护出版者在制版上的投资为逻辑起点,出版者权应为图书、报刊出版者专有复制、发行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版本的权利.进入21世纪,媒介融合纵深发展,新闻产品成为出版者与市场竞争主体利益争夺的焦点,欧陆国家因此设立了保护新闻产品的报刊出版者权.由于我国暂不存在该类利益纠纷,且没有有效的立法例可资借鉴,故暂不设立报刊出版者权为宜.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立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使信息资源共享受到了冲击,如何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信息共享之间建立起动态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借用知识产权界所提出的权利弱化与利益分享理论思想。分析了该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使权利人主体及其相关权利不断增加,版权客体范围也不断扩大.网络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技术措施、权利管理信息等成为了数字时代版权法律赋予版权人的新权利.出于权利限制目的的合理使用制度在法律和技术双重挤压下呈现弱化趋势,空间不断缩小,功能逐渐弱化,以至于无限接近于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6.
<条例>第七条蕴含着复杂的权利博弈,该条款的设置符合"三步检验法"的立法原则,其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复制权构成了双重限制.然而,<条例>第七条的施行并不能在图书馆领域达成谨慎的利益平衡,图书馆行使该条款赋予的合理使用权存在着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传播权与大学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的应用,对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信息网络传播权制度应运而生。但该制度在著作权利平衡上已经向版权人一边倾斜了,从而对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从一定角度看,现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某些规则设计尚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郑文明 《新闻界》2014,(3):55-59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遗忘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由此导致了"数字遗忘权"的产生,数字遗忘权是数据主体享有的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关涉自己的个人信息,以防止其进一步传播的权利,"数字遗忘权"的提出对于完善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一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立法活动.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对现行法律体系的修正.图书馆界在知识产权领域所诉求的是民众的权利.图书馆界所诉求的主张是国际教育、科学和文化界的共同诉求.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20.
“三权”困境与数字图书馆版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网络时代获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条发展之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版权问题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本文分析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遇到的版权问题——“三权”困境,即复制权、公共借阅权、公共传播权困境,讨论了在现有的版权框架上图书馆如何规避版权风险,以及为图书馆创造一个宽松的版权环境所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