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熟悉《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  相似文献   

2.
读过《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大家要奇怪了,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要找个看似没多大关系的“谭”来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古代,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长(如祖父)的名字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免念出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避讳”。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是李晋,“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为了避讳,满腹才华的李贺只能放弃科举考试,终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相似文献   

3.
"谭"字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姓氏,二是用作谈话、谈论",谭"同"谈"。但《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什么不写作"谈"呢?《天方夜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本书。"夜谭"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  相似文献   

4.
背景介绍 《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天方夜谭》。因为明朝以后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阿拉伯人喜欢在夜间举行晚会,书中的故事又都是在晚间讲述的,所以就翻译成这个书名。“夜谭”就是“夜谈”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张志达同志在《天方夜谭的“谭”并非避李炎之讳》(见《上海师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四期第27页)一短文中认为“天方夜谭”之“谭”不是避唐武宗李炎之讳。这是对的。但是他认为:因避讳而用“谭”作“谈”,可以追溯到晋朝人陈寿著《三国志》时,即避晋武帝司马炎之讳,并举《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中“此老生之常谭耳”为例,看来此说尚可商榷。  相似文献   

6.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著名的民是故事集。旧译《天方夜谈》或《天方夜谭》。它被誉为“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我国古代称阿拉伯为“大食国”,明代以后改称“天方国”;相传那时的阿拉伯人喜欢举行说故事的晚会,这就是《天方夜谈》译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熟人在您家门口喊您:“××快出来!”您答应人家时会怎么说?大概要说:“这就来!”或“来啦来啦!”之类的话。您在电话里答应亲友愿从您所在的甲地到亲友所在的乙地,通常恐怕也是说:“我马上就来!”或“我某某号过来!”其实,上述说法都是不合逻辑的,按理应该说“这就去!”或“去啦去啦!”或“我某某号过去!”因为“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去”是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见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然而要改掉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却也很难,因为大家已经习惯或已认可或已…  相似文献   

8.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9.
周云 《学语文》2011,(2):70-70
近来讲授新人教版必修1中《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翻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11期刊登的一篇文章.题名为《也谈“夜缒而出”》,文中作者就“夜缒而出”中的“而”字进行了一番辨析.认为“夜缒而出”中的“而”应是作连词,表承接关系,而非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10.
欧录强在《教案检查不能“叫停”》(《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我们坚持了多年的优良传统,因此,教案检查不能“叫停”。笔者以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确切地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写教案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相似文献   

11.
在清乾隆以前文物被称之为“古董”或“骨董”。“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 张萱写的《疑耀·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至南宋朱熹《语类》乃作“汩董”。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总曰:“杂古器物之不类者为类,名骨董。”这一叫法一直沿用到清代初。一说“骨”,取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思是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另有一说,“骨董”,就是杂碎的意思。以前江南人好作“骨董羹”,即将各种食物混杂在一起烹烧,肉类烧的烂化。而骨头还完好的存在。骨董之“骨”就…  相似文献   

12.
“刹那”,是梵语 ksana 的音译汉字,是个单纯词,义为时间极短。据佛经《僧祗律》载:“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间,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我们知道,音译词这种单纯词,不能把其构成词的字单独用来表义,只能合成一个词整体表义。“刹那”只能整体表示一个时间概念,而不能单用某个字或用某个字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两篇内容相似的短文:《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一年第十一期《〈天方夜谭〉小释》和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青年报》的《〈天方夜谭〉避讳》,都说“谭”是避唐武宗李炎的讳,后者还认为“后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一册《皇帝的新装》有这样一个句子:“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我认为,“一群”后的名词 “们”这种形式是不规范的。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里说:“‘们’字并不等于欧洲语言里的复数语尾,不是每逢不止一个人的时候就得加个‘们’。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胡裕树  相似文献   

15.
“的”字从小就养成乱坐位置的毛病。一天,它到句子城的电影院观看喜剧大片《语文世界》,“的”字看见“树枝轻轻()摇晃”中间有一个空位,便一屁股坐了下去。“的”字正陶醉在《语文世界》的精彩情节之中,“地”字来到它的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先生,请起来,这个位置是我的。”“的”字觉得奇怪,难道空位不能随便坐吗?它问:“为什么说这个空位是你的?”“地”字客气地说:“这个位置是语法博士给我安排的。因为像‘轻轻’一类用来形容中心词‘摇晃’这种动作的修饰语后边要用‘地’。”“的”字看见离“地”不远的“欢迎会异常…  相似文献   

16.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7.
避讳,也称讳饰,是一种修辞格。封建时代统治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从而规定说话或写章时.遇到当朝君主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代替。从而产生了“避讳”这种修辞。了解这种现象,对我们解释古代的很多社会现象、阅读言、学习古典学很有帮助。这看似小小的避讳给人们说话做事造成了许多的不便,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于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因而在古代的说话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刊登的《谈谈看图说话、写话教学》一文中谈到,看图说话、写话“具体进行教学时,可分看,说、写三个阶段”。我认为除了应包括这三个阶段外,还必须充分意识到“想”在看图说话、写话中的作用。起码应当把“想”与“看”,“说”、“写”相提并论. 为了说明“想”在看图作文实际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结合一篇具体的看图作文谈起吧。统编小学《语文》第五册基础训练4有一看图作文“习作训练(见右图),其要求是看图回答问题,再  相似文献   

19.
《示儿》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其中有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课本对“元”的解释是:“元”同“原”。很多学生提出:为什么“元”同“原”,为什么不能写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古代的“元”和“原”字是泾渭分明的:“原”字只有“宽广、平坦的地方”之意,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平原、高原之类;而“元”字包含“最初、第一个、最早”等义项,如元旦等。到什么时候有了变化了呢?据载朱元璋刚刚当皇帝时,元朝在北方还有残余势力。他在批阅奏折时,每次看到“元来”的字样,就大…  相似文献   

20.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