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四川著名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本纪行诗集。诗人从都江堰到松潘,足历岷江河谷的松茂茶马古道,描写了岷江河谷的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记录与阐释着悠久而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将《松游小唱》置于今天旅游开发以及汶川5.12地震灾后重建的语境之下,其旅游文献价值非常独特,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提高京剧鉴赏能力. 2.欣赏并学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3.通过<唱脸谱>等戏歌.让学生通过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历史天空下的恢宏对话 曹立光(荒原狼)的<大金王朝>中自然地弥漫着浓重的史诗色彩,但这些并不是诗人所看重的,他旨在于还原一种境界--从属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诗人在对这组诗歌截取历史断面的方式方法上别开生面,添加了探讨和实践的欲求,这种愿望如犀利的刀锋,从容地剥开了这个民族禁锢了千年的肌肤,热血和骨骼悲壮地呈现,所有诗人笔端的句子,在这里凝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风骨和力量,成为文明指向中的一束光柱,重新激起一种热情,一种执着,然后昂起头与历史铿然对话.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吁与努力都不断增加.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无论从范围、形式来看,还是从影响力来看,<西游记>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传播中独树一帜,且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由<西游记>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我们很自然地能够在<西游记>中感受到的宗教、英雄、传奇、丰富的想象等要素,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全部或部分地感知与理解.域外的<西游记>改编者正是挖掘出类似的内涵才取得了成功.其次,传播受众的可通约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传播受众更易于接受与自己知识、文化背景中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对<西游记>中不同文化下的共性进行抽取与有效放大,是<西游记>被域外受众广泛接受的关键.再次,大众化、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是<西游记>域外传播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诚然,文化传播中应注意保护文化的精髓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组织安排我到游小担任校长。这个工作变动,对我和游小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节点——2012年恰逢游小的百年校庆。"游小的百年校庆什么时候举办?"在游小工作过的老领导关心地询问。"我在游小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真希望在百年校庆的时候回去看一看!"知名校友惦记着母校的百岁诞辰。"听说游小是百年老校,她的教育方式会不会跟不上时代需求?"不了解游小的家长,有这样的疑问。  相似文献   

6.
吴长晖 《文教资料》2008,(29):120-121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和历史以及诗人自身的经历和灵魂被诗人深情地写入诗中,我们用专题综合性学习的方法解读诗歌,与诗人对话,与历史对话,在获得知识、思想和灵感的同时,又提高了思维力,收获了探求真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安武先生的<普列姆昌德评传>是中国印度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为撰著作了长期的学术积累,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在印度甚至整个东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分析理解普列姆昌德创作的内涵,在纵横比较中把握普列姆昌德及其创作的独特价值.同时又以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和立场,进行中、印文化的对话,体现出中国学者的主体眼光.  相似文献   

8.
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岷江河谷雄奇险峻的山川、秀丽的风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赋予《松游小唱》特殊的地域文化意义;同时,《松游小唱》又留存着、丰富着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特色。研究《松游小唱》,对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抢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裕固族当代作家达隆东智的小说、散文为对象,分析作家保存和弘扬母族文化的使命意识与其文体选择之间的关系.他的<猎豹>、<苍鬃母狼>、<猎人巴伯尔>等小说以深度反思精神"反刍"民族传统文化,真实再现了族群现代化变迁中的裕固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民众在这次避之不及的潮流之中的坚守、无奈、盲从与欢欣等矛盾心理;其<哈日凯勒>、<遥远的巴斯墩>等散文作品,都不同程度具有小说化倾向.究其原因,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民族精英试图建构集体理想的自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正>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1.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不同语言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风俗等,其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就英语教学而言,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都能通过英语语言表现出来,而词汇的直接意义是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陆游不仅是中国古代存诗最多的一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长寿诗人。诗人年近九秩,心明眼亮,运动有常,读写不辍,其乐无穷,延年益寿,养生有道。这不仅在宋代,就是在整个古代诗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诗人虽非养生专家,但他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和实践真知却符合现代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2.
蔡伸是南渡时期著名词人,有词集《友古词》,其词深受清真词影响,笔致雄健,清新淡雅,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是南渡词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蔡伸词也显露出较为成熟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3.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不仅在思想上没有看轻看贱词,而且在创作中大大改变了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以来词的狭小格局和境界,在对士大夫情感的抒发和词境开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苏轼等北宋中后期词人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王洋”条提供了宋代南渡诗人王洋的生平概况,但也存在两点错误。一是生年有误;二是提供的史源中有两个王洋,一个卒于高宗朝,一个则卒于孝宗朝。  相似文献   

15.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著作丰富,今留存诗歌约九千三百首。在这近万首题材广阔、风格各异的诗篇中,流传最广、质量最高,最能代表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是那些爱国诗篇。陆游以诗歌为武器,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投降主义;同情人民疾苦等几个方面在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爱国主义以特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蒋捷是宋朝末年一位多有创作的词人,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蒋捷的白话词数量较大,风格鲜明,独标一格,颇具独创性和艺术性。通过对蒋捷白话词的概要分析,体味其自然之趣,了解其独创性和艺术性,并结合南宋末期词的典雅化、贵族化状况,对蒋捷白话词给予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南宋前期诗人普遍使用杜诗典故较多,陆游是两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南宋末年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较少。南宋对杜诗典故的使用,反映出宋代诗坛的崇杜、学杜风气。  相似文献   

18.
朱秀芳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4):33-35,38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诗上万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九千三百多首,是历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诗人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从中也可以看出陆游爱国情怀从单纯渴望抗金、收复中原,把满腹希望寄托于君主、朝廷,到关心沦陷区百姓,对南宋王朝偏安国策愤然提出质间的产生、凝结、升华过程和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入蜀记》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游记,它记录了作者屡遭贬谪,再度接受君命,携带家眷,从故乡出发,到夔州就任,历时半年的行程。从陆游对沿途祖国壮丽秀美河山的描写;在行船所经之地触景生情,抚今追昔的叙述;对一些于国家民族有重大贡献历史人物的缅怀和歌颂等三方面,透视了陆游崇高、伟大的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20.
戴复古词基本上是慢词长调,展现深挚的人生况味与时事忧情,化俗为雅,气势壮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诗化倾向,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词体的言说空间。但这一成就长期为其诗名所掩。总体上看,戴复古承继放翁衣钵,可以说是宋代苏辛词派的殿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