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每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闻吸清幽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溢着一股欢欣与愉悦。取出一册.慢慢翻阅,怡然自得。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无法感悟到如此精深,但也痴书切切,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2.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味书屋”的“三味”,有三种说法。据许饮文先生说,是把经书比作米谷,史书比作蔬菜,子书比作点心,这是一说。(见《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第二说是:“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寿镜吾先生亲人寿洙邻先生所述。据此,有人将“三味”释为“米饭、肴馔、调味品”;亦有人将“醯醢”释为鱼肉  相似文献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如何解释?历来不尽一致,现试作寻绎:“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意思无非是劝勉学子利用“三余”之时以刻苦勤学而已。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改为“三味”。那么这“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周遐寿认为“书有三味”:经书味如米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参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林辰认为这“三味”一词的取义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参见《…  相似文献   

5.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大家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取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  相似文献   

6.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7.
古人曰;“读书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虽无法感悟其中的内涵,但也痴书切切,无可言喻。记得儿时,妈妈给我买了很多连环画和童话书,譬  相似文献   

8.
潜心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称之为沉浸。 范成大有诗云:“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寄题王仲显读书楼》)他认为书酒同一,都能从中品出美味来,不同者,一在精神上,一在味觉上。嗜书之深,这就是沉浸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辨味”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末司空图的诗论,包括《与李生论诗书》等几篇杂著和一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篇幅不多,看似散漫,但却自成体系,纲目昭然。依我个人的愚见,这个论诗的体系,一言以蔽之,可称之曰“辨味”说。而所谓“辨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辨味之有无,划清诗与非诗的界线;二是辨味之浅深,即分别“咸酸之味”与“咸酸之外”的“醇美”、“全美”之味——味外味,把好诗与一般的诗区别开来;三是辨味外味之形形色色,表达了好诗“不拘于一概”的思想。这三层意思,《与李生论诗书》都或详或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读书,有些格言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灵魂高尚的人对话”。小朋友正处在读书求知的最佳时机,所以读书是大家首先要面对的课题。而读完一本书,最好是写一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有条件的还可以写成书评,对书作出自己的评论。本期“多味书屋”栏目刊出一组读后感。从这些习作中可以看到,小朋友读的书很广泛。有的是大家都读过的,如《水浒传》、《西游记》、《神笔马良》等等!有的则比较陌生,如《生命的亲吻》等。“奇文共欣赏”,无论是熟悉的书,还是陌生的书,写出读后感既是自己读书…  相似文献   

11.
少年鲁迅所读的私塾,名曰“三味书屋”,其“三味”为何呢? 对此,人们有不同理解。周作人认为,“三味”是指“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周芾堂认为,“三味”是指“经书如米谷,史书如蔬菜,子书如点心”;寿洙邻则把“三味”理解成“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1998年第7期《“三味书屋”命名缘由三说略评》一文说“三味”有“三说”:一是指读书有味,书屋后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二是指“读书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是指“再三体会玩味”。《略评》认为一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起,失之于牵强,故不  相似文献   

13.
“最初发现脚能辨味就如当头挨了一棒”27岁来自内布拉斯加奥马哈的船运公司职员布莱莫曼表示,“以为自己是个怪物,不敢向他人吐露实情,包括我丈夫,最后我终于鼓足勇气向医生讨教。医生翻阅一本书让我看。称每一千人中就有一例像我这种情况,更奇怪的是书中提到脚底这种觉味能力通常到稍年长时才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酿而为酒”,在咸酸之外,有着醇美之味,从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味,唐代司空图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5.
张玲初 《中国教师》2008,(20):24-26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在笔者看来,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如何让这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上飘溢,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呢?笔者根据个人及同事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彰显“语文味”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三味书屋》一文备课和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 些疑问。正确解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课文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现综合这些问题并作简要解答如下。 问:寿镜吾先生的书斋为什么取名“三味书屋”? 答:“三味书屋”在绍兴鲁迅故居附近。“三味”是指三种味道。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一书中写道:“诗书,味之太羹(gng),史为折俎(z),子为醯醢(xhi),是为书三味。”这里是用三种味道的食物比喻古代的三类书,即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寿镜吾先生将他的书斋取名  相似文献   

17.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歌很讲究“余味”。什么是“余味”呢?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意有余味,就是要求一首诗不仅仅具有诗题字面以内的诗味,还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诗味,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理论已不只是主张诗歌本  相似文献   

19.
追求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就是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圈点批注、摘抄书作”,“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词味、句味、读味、品味、.书写味。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味”论“艺” ,是中国古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先秦时期 ,“味”与文学艺术及其审美特性联系起来 ,首先体现在音乐理论观念之中———产生了“声亦如味”这一理论命题。本文通过这一命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力图对中国古代以“味”论“艺”的传统作出科学的说明和新的理论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