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婷 《湖北教育》2006,(11):34-37
●片断一 师:自由读第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现在的花园变得怎么样? 生1:寒冷。 生2:没有一点儿生机。 生3:荒凉。 师:是呀!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可是巨人的花园里依旧一片冬天的景象,你们从哪句话中读出了冬天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叫——生:“百合花开”。师:“百合花开”是一种特别美丽、特别神圣的景象,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3.
马士钧 《辽宁教育》2010,(10):54-56
导语:花园与荒原 师:(板书:花园、荒原)看到这两个词,你们想到了什么事物? 生:看到花园,我想到鲜花;看到荒原,我想到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 师:请同学们跳出花园和荒原,看到它们,你能联想到什么东西、人物或心情?请同学们大胆联想,写下你联想到的内容。(生写作,师指导,5分钟)  相似文献   

4.
导语:美,就在你身边 师: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在美好的季节里,请大家抬头看看我,美不美?  相似文献   

5.
一、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现象师:你们见过日食吗?谁能说说日食的过程和景象。生:发生日食现象时太阳从一侧变黑,慢慢发展,最后全部变黑。师:说得对。让我们看看日食发生的过程。(用电脑软件演示日食的动态过程,每一过程,日食的主要部位都会闪动,直至复原。)师:想一想,日食要经过哪几个过程?生:一部分日食到完全日食。师:回答的基本正确。日全食要经过“偏食→全食→偏食→复圆”几个过程。犤评:用电脑软件再现日食的过程,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知日食的景象,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犦二、启发学生…  相似文献   

6.
赵华 《湖南教育》2003,(3):50-51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师:“奇观”是什么意思?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师:你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生不断发出赞叹)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7.
师:谁再来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描述了大榕树的美丽奇  相似文献   

8.
【问题呈现】“相遇问题”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每天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看到公路上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生:看到有很多人在忙忙碌碌。生:我看到有很多车。生:我看到很多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孙瞑的足智多谋,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教学过程师:今天这节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先来听一段动听的音乐,看谁最聪明,能听出音乐表达的内容。(放录音。)生:我听到了马蹄声。师:听到音乐你仿佛看到厂什么景象?生:我好像看到了赛马。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田忌赛马》。(板书)这将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一个关于赛马的故事。师:围绕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田忌为什么赛马?生。:田忌和谁赛马?生c:他们一共赛了几…  相似文献   

10.
《白杨》一文,表面上赞美的是白杨,实际上是赞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课文内容含蓄而深刻,尤其是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一句的理解更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如何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呢?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师:请同学们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师出示展现“茫茫大戈壁”景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师:白杨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谁能用文中的句子说说?生:“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与地都是浑黄一体”。师: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白杨却…  相似文献   

11.
师:这首七绝诗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诗题的意思也已经弄明白了,现在请同学们4人一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对诗的前两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小组讨论) 师:讨论好了?每组推荐一位代表,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诗的前两句有点题的作用。诗题是“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究竟在何处“寻”到“花”的?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两句作了交代。 师:真会读书!老师为你们高兴。生:这两句主要写了黄四娘家花多。师:从何得知?生:第1句“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花满蹊”写的是花把通往黄四娘家的路径都遮住了;第2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  相似文献   

12.
师:从文字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师:一天有几个小时? 师:他睡了几个小时?你从哪里了解到的? 师:怎么计算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一、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 ,今天 ,老师带领大家去北京一起游览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故宫。(板书课题)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师 :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就是长城。(板书 :长城)师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的一项伟大工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城 ,我们先通过一段录像来领略长城壮观的景象。(播放长城远景)师 :谁能描绘一下长城的壮观景象?生 :长城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师 :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样横亘在我国北方 ,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宏伟的防御工程 ,(播放长城起止图)从图上看 ,长城西起哪里?东到哪里?生 :长城西起嘉峪关 ,东…  相似文献   

14.
两位教师教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以自然景观的差异创设教学情境,然而两节课学生的反应却不同,原因何在?请看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师:谁能描述一下窗外的景观?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师:若是秋天,应该怎样描述呢?生:秋高气爽。师:东北地区冬季的景观又是怎样的?生:白雪皑皑。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观差异呢?生:由于气候的不同。师:组成气候的要素是什么?生:(在师的引导下)气温和降水。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的气候。教学片段二:师:放寒假了,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师出示主题图,图略)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男孩有34枚邮票,女孩有16枚邮票。师: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枚邮票?师:怎么列式?生:34+16。师:很好。34+16等于多少呢?请大家独立思考,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还可以列竖式计算。(生独立思考后,师指名汇报)(1)摆小棒。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根和16根合起来是多少?生:50根。师:最下面的这一捆哪里来的?  相似文献   

16.
有位老师执教北师大版教材"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开始的: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师:喜欢吃什么水果?(由于前面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赵华 《湖南教育》2000,(5):52-53
教学目标1 图文结合 ,了解海上日出的全过程 ;2 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3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陶冶审美情操。教学过程师 :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曾从上海乘邮船赴巴黎留学 ,途经红海时 ,他多次观赏日出 ,写下了《海上日出》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 ,谁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海上日出的?生 :作者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板书 :伟大的奇观)师 :“奇观”是什么意思?生 :“奇观”就是指奇伟的景象。师 :文章是怎样描绘海上日出时的“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小声阅读全文 ,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相似文献   

18.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后——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谁?玩什么?怎么玩?玩出了什么名堂? (师板书)  相似文献   

19.
师:小猴子下山来,首先来到什么地方?生:来到玉米地里。师:你们看见过玉米吗?吃过吗?(根据学生回答,师简笔画一个玉米)师:玉米地里的玉米长得怎么样?(相机出示幻灯片)生:很多。很大、很漂亮。师:书上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写玉米的?生:又大又多。师:老师悦前半句,看哪个小朋友能帮老师把句子说完:这里的玉米真大呀?(生:大得比小猴子还大呢!)这里的玉米真多呀!(生:多得数也数不清!)师:看到眼前的玉米,你心里会怎样?小猴子看见了,他会怎样?谁能在书上找出来。生:非常高兴。师:谁来学一学当时小猴子的表情?(…  相似文献   

20.
孟兆山 《河北教育》2005,(23):30-30
案例:一、实践师:同学们,从海滩上能挖出什么来?生1:能挖出珍珠来。师:是吗?生2:能挖出活鱼来。师:鱼在沙滩里能活吗?生3:能挖出玉米来。师:是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