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将“语用”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如何凭借现有的文本资源,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们结合《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做法及思考。  相似文献   

2.
方亮辉  刘充 《小学语文》2013,(11):40-4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称“语用”)的意义及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何为语言文字运用?广义的“语用”是指在学习和生活等情境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经验来处理问题、解决现实矛盾;狭义的“语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阶段,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显然,以语用作为起点,是语文教学脚踏实地的根本。落实语用,强化语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扎实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思考。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应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言运用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积累“语用”经验,才能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如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如何完成这一“独当之任”,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三反一”进行语用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举三反一”的“一”指的是地道规范的言语范式,“三”是围绕“一”进行的多项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运用掌握“一”。  相似文献   

6.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在于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作为语言材料的词语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呢?笔者透过几则教学案例,管窥几个语用视野下词语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文课程性质”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于是,各种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理论家在谈论“语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实践“语用”。如果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论证和实践,值得提倡,但如果只是“跟风”怕落后,就会走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另一个极端——重视“语用”,忽视“内容”。  相似文献   

9.
赵秀燕 《教师》2015,(10):7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并迅速成为课改的精彩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误解语用教学,导致一些课堂看似热闹,喧嚣之后,平静思考,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培养。教
  师该如何有效结合“语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使命。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语用的机会,开辟语用的渠道,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学”和“做”的完美融合呢?在这一点上,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就是例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用元素,促进学生的语用学习。本文立足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实际情况,尝试为学生构建“1+X”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围绕教材这个“1”,生发出“X”个写作角度,从而在读写结合中培养语用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徐丹阳 《教育文汇》2014,(21):27-29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下关于“语用”的讨论可谓轰轰烈烈。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翻开当下所有关于语文的杂志,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语用”的大讨论。可见,当下的语文教学正走在回归语用的路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一直在畅想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境界,那就是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实施积极“语用”。因此,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指向儿童”的“语用”观。  相似文献   

12.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一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本体,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语用教育,以“语用素养”为本,以“语用技能”为要。语用观讲求“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训练,强调语用训练与文化涵养的融合,坚持语用教学方法的人本理念,反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功利教学。从语文本体出发,明确“语文教育是什么”,树立语用教育观,可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教学调研课进行"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理念下的语用点的设计和实施"专题观课,从两则案例中剖析原因、探寻方法,探讨如何通过一年级下册《识字4》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形声字规律并学会运用规律识字,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就是要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语文教学的根,可以简称为"语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也就是语用教学。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运用的程度?从教学现状来看,基本上处于教师个性化解  相似文献   

16.
杨帆 《教学月刊》2014,(11):42-44
一、"语用型"教学实施的难点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中更是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什么?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成为实现语文课堂目标的重要策略。教师如何直面语用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语用教学的内涵和语用教学实践的策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道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王崧舟老师教学的《去年的树》(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正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并将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一、以"学习语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用训练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纵观当下阅读教学,教师充分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各种语用练习也逐渐落向实处。但细细考量,却又不难发现这些语用策略在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从而制约了语用训练的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成为新课改后的热门名词。语文课堂如何基于"语用"展开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