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课文,写得很好,但看来看去又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好讲,教学计划安排的一两个课时不知怎样才能用掉。还有一些课文则是另一个极端:可讲的东西太多,这个要讲,那个也要讲,教学计划安排的一两个课时根本不够用。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教师。在办公室讨论这个问题时,有教师打趣说:“我看,干脆不要讲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两遍更好些。”听了这话,我不由得心里一动,偷偷试了几次,效果还真不错。而且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了,考试成绩也有了提高。于是我便常常偷起懒来。为什么学会了“偷懒”…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课文,写得很好,总感觉可讲的东西太多,教学计划安排一课时、两个课时还不够用。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老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课文,写得很好,总感觉可讲的东西太多,教学计划安排一课时,两个课时还不够用。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老师。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种颇有“偷懒”嫌疑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可以节省教学时间,防止盲目教学或面面俱到。我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将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合理分散到讲读课文中去。有时一篇课文有几项教学目标,我再将它分解,分配到每个课时中去,做到每篇课文的教学有重点,每个课时的教学有重点。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以后,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只能抓住一两个重点,那又怎样才能让单元教学目标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多读多写”这个传统经验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从各报刊介绍的经验来看,每学期讲读课文猛增到四、五十篇,甚至七十多篇;作文不是七、八次,而是二十多次三十多次。令人读后,惊叹不已!钦佩之余,又不禁疑窦陡生。这么多的读写量,师生双方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它是否切实,是否可行?有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多”法,会给学校教育工作的全局造成怎样的后果?宣传这种。“多”的经验,究竟向语文教学工作指导了一个什么方向?……拿初中一、二年级语文教学时数来算一算,每周六课时,每学期十六周,共计九十六课时。学生写一篇作文通常花两小时,则二十篇作文需花四十课时,如果两次作文评讲一次,又需十课时。这样,阅读教学仅有四十六课时,如果要教四十篇课文,则一篇课文只教一课时,这样能谈得上什么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倩 《黑河教育》2013,(1):36-36
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阅历、学习态度不同,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采取分层调整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调整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的调整。譬如一个语文教师带两个班,一个快班,一个慢班,同一篇课文,在快班可能只需一个课时,只讲这篇作品的一两个地方;而在慢班可能花上两个课时,要把作品的多个地方讲到,此外还可能增加其他辅助性材料的解读。对于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层次学生亦是如此。总之,分层调整教学要依据语文教师所面临的特定班级、特定学生而开展。  相似文献   

7.
讲读课文怎么讲?这是一个不大好回答的问题,但又不能不弄清楚。我们曾以小学语文第七册十九课《太阳》为例,进行了一次探讨。讲读课,按我们过去的教法,或者说传统的教法,是以字词句篇为中心,讲深讲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字词句篇方面得到扎实的训练。象《太阳》这样的课文,起码得用四个课时,其中用两个课时来分析课文。我们通过钻研大纲,研究教材,感到过去的教  相似文献   

8.
一、以读带讲,借助朗读 较长的课文,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边读边讲,做到思路清晰,印象深刻。由于课前的良好设计,精讲精读,节奏紧凑,过去需四五个课时的长课文,一般只需两个课时就可完成(包括练习)。 如《回忆我的母亲》是篇文字朴素感情深挚的传统教材,适合朗读。在教读这篇课文时,可分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先让学生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大体感  相似文献   

9.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犤传统教学设计犦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  相似文献   

10.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传统教学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就…  相似文献   

11.
《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我上小学学习本课时,学到的知识如此,我走上三尺讲台十余年,向学生传授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也一直如此。前些日子,我教学本课时,学生的认知出现了“节外生枝”,才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篇课文,也让我对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看法。那是一次公开课,事先没有通知学生教学内容。在教学《穷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旨…  相似文献   

12.
肖莉 《小学语文》2012,(7):51-54
中年级的精读课文,一般都是两课时来完成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两课时分别应该做什么,很多老师并不很明白,而是跟着感觉走,跟着人家走。致使一些第一课时的课教学效率低。第二课时又变成了理性的分析与讲解,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人文色彩的开掘。有些老师干脆把一篇课文一分为二,第一课时学一部分,第二课时再学剩下的部分,其理由是因为课文太长,一课时讲不完。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每周六课时,去掉两课时作文,用于阅读教学的,不过四课时.一篇课文,一般不能超过两个课时.超过了,你就得从其他课文里省,不然,你就没时间做练习、搞复习.这是教学现实,必须引起重视. 中、高年级语文有不少长篇幅课文.教学时总觉得时间不够,自然要去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学生负担加重了,教学效果却不见得好. 必须找到长课文"短"学的办法,领着学生将比较长的课文一两课时学完.总结有经验的教师和自己的体会,试谈自己长文"短"学的几种做法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一线语文教师最清楚语文课堂是保底的教学,不管课改怎么改,最终学生的语文成绩还是要通过那一张语文试卷来体现。但是,事实又证明,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只占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特别是在风雨飘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改大潮中,一线小学语文课堂的路究竟在何方?问题一:分析课文。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一篇课文,教师要讲解两个课时,再用一课时完成练习。一学期讲完一本语文书,课文讲完了,就不停  相似文献   

15.
文如其人是不假的,但一两篇文章,只能反映一个人的一两个侧面,当不得真的,要想读懂这个人的心态,这个人的表象,是要看他几万字或十几万字的文集的,这一点,学生做不到,教师是要日积月累来做的。学生要一捧水,我们要做长流的清溪,不学无源,常学常新。好在高中语文就那么几篇课文,涉及到的作家也就那么几个,常在语文一岗,有的是时空,比的是耐力,沉潜下来,必有所成的。一、目击其物,以心击之打开一篇课文,除了看题,就是看图了,看  相似文献   

16.
《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的第七节应该是课文讲解的重点,但是以前讲这课时,并没有把这个重点讲好,没有把作者那种热爱抗日军民的深厚情感、这一节中反问排比句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又因为面面俱到,也无法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练练反问排比句这一修辞手法。这次,我想无论如何得突出第七节。不要什么都讲到,什么都讲得浮光掠影、不痛不痒。我把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安排:第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不  相似文献   

17.
一、取舍恰当,突出重点一篇课文要讲的东西很多,字词句篇似乎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教材,精心钻研。一节语文示范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做到取舍恰当,突出重点。我在讲授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一课时,通篇权衡,列出了一个教学目标:体会作者用细腻、生动、真切的心理描写展示“母亲”的性格及其心理变化的发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1 学会5个生字和1个词语 ,认识1个偏旁和1种笔画。2 认识8个生字。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知道课文讲的意思 ,感受人和自然的和谐 ,产生要保护植物的强烈愿望。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钢琴曲《怀想曲》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 ,先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朗读) ,谁听出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从课题可知道课文讲了谁和谁?爷爷是人 ,小树是植物 ,为什么把人和植物写在一块儿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1 自由读…  相似文献   

19.
文言课文好教,又不好教,为何呢?因为好教,是说可教的东西多,随便一篇文言课文,不管是在词语的解释上、句式的理解上、虚词的归纳上,还是在文章的整体翻译上,都有讲不完的东西,教师只要略微地备备课,讲一二节课下来,还不是吹灰之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既要精讲,又要多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这一步究竟应该怎样走呢?大家还在摸索中。即以“多练”来说,学生课外语文自修的时间不多,可不可以在课堂内练呢?十年制高中第一册课本中选有苏洵的《六国论》(十二年制高中第四册也选有此篇),我会于高一两个班各以三课时作了尝试,对于可不可以在课堂里练和怎样练这个问题,开始略有所悟。这篇课文,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如此安排的:第一课时,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默讲,当堂预习全文。简略解题之后,我即范读全文,要求学生识字、断句,粗知文章大意。然后令学生对照注释,默读、默讲全文,尽力弄懂课文,并提问难懂的词句。第二课时,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预习效果,教师有详有略地解说全文,扼要指出全文各段的论述关系。第三课时,学生翻译、朗读。指定句、段,令全班翻译,几个学生上黑板;当堂订正。然后由一个学生领读,随时纠正字音语调。要求三天以后背诵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