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小学版)1963年第五期发表的《育苗人》,宣扬了资产阶级的“爱的教育”思想,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来了十分有害的影响。这一期刊出了本刊编辑部写的《〈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一文,同时还发表了一批对《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批判的文章。希望全省教育工作者和读者们进一步开展批判和讨论,清除它们的恶劣影响。近几年来,我们还发表了一些观点错误的文章,将陆续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2.
当报刊上发表了批判“爱的教育”思想的文章后,在我们学校里引起了争论,但不久就平静下来,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读过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更没有研究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资产阶级教育家的言论,就是有一些影响也不严重,何况学校里正在进行阶级教育。最近《江苏教育》编辑部发表了《〈育苗人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对这两篇文章中所宣扬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大家又议论开了。通过讨论,我们认识到“爱的教育”思想在我们学校也是存在的。比如,有的教师平日对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1963年10月号刊登了许宗实、王泰然、敢峰等同志批判超阶级的教育思想的文章。他们尖锐地揭示出“母爱”、“爱的教育”、“童心”等教育观点的错误性质。接着,《人民教育》12月号发表了两篇与许宗实等同志的批判意见相反的文章。可见,维护“母  相似文献   

4.
《江苏教育》小学版在1963年的第六期上,发表了一篇《以心换心》,采访地介绍了沙进芳同志改变一个顽皮儿童的经过。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中所介绍的经验与资产阶级教育家们所提倡的“用‘童心’爱‘童心’”的“母爱教育”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文章介绍顽皮儿童陆维弘开学以后到校时,教师爱抚地摸着他的头,教师检查陆的暑假作业时,虽然发现他作业完成得很不好,还是称赞说:“不错,暑假作业都完成了,这是好的。”并且亲切地鼓励他:“我知道你是很聪明的,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好学生……”这时候,教师“看到他两颗眼泪……落了下来,便拉着他的手边谈边送他回家去。”当陆学习上由于怕困难而逃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编輯部和本刊編輯部,最近联合邀請南京市五所中学和七所小学的校长、教师共十五人举行座谈,讨论《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这两篇文章,批判资产阶級“爱的教育”思想。教师們应以鲜明的无产阶級的立场、观点,批判资产阶级“爱的教育”思想座谈会上,大家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对于《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所宜扬的资产阶級“爱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场兴无灭资的斗爭,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应該有鮮明的立场,积极参加斗爭。許多教师谈到,《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在报刊上发表后,一些教师錯誤地认为这两篇文章中所宣扬的“母爱精神”是正确的东西,并目貫彻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这说明  相似文献   

6.
两点感想     
读了《育苗人》、《斯霞和孩子》,又读《<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有两点感想在这里谈一谈。一、“爱的教育”不能代替阶級教育。《育苗人》中强調“童心”是“純洁、稚嫩的”,“象水晶一般的明净”,因此,宣扬教师要以“童心”去爱“童心”,“和孩子們在一起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快乐的笑声,为小白兔的死而流出眼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教育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超阶級的“人性论”,是向学生灌输“人类爱”、灌輸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是要学生“爱”,爱小鸡,爱小白兔,爱父母、兄弟、姐妹,爱“和他們一样天真、一样活泼的老师”,而不讲阶級爱,更不提阶級恨。这样长大起来的学  相似文献   

7.
“爱的教育”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一百多年历史沉淀所创造的教育哲学。“爱的课堂”是指以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基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为基本理念,以爱的方式和策略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为主旨,在尊重、赏识、支持的环境中建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过程。学校2008年9月开展“爱的课堂”实验,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一面在讲“为共产主义培育优秀的接班人”;一面又在鼓吹“爱的教育”,把“母爱”作为儿童教育的指导原则,说什么“孩子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要我们的教师“象一个辛勤的园丁”,“给我们的幼苗带来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还要保持永久不变的“童心”,以“童心”爱“童心”,等等。这就不能不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爱的教育”能不能“为共产主义培育优秀的接班人”呢?要能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一下“爱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我们看十八世纪的卢梭(公元1712--1778年)吧,他大肆宣扬“爱的教育”。说什么“扩张爱自而爱他人,这就变成为道德,而这  相似文献   

9.
《新化日报》编辑部和《江苏教育》编辑部,最近联合邀请南京市五所中学和七所小学的校长、教师共十五人举行座谈,讨论《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这两篇文章,批判资产阶级“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三年十月号《人民教育》发表了许宗实的《我们必须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界线》、王泰然的《从用‘童心’爱‘童心’说起》和敢峰的《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三篇文章以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我们就收到近千件的来稿来信。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领导干部,从高等师范院校教授到各地中小学教师,从内地教育工作者到边疆教育工作者,都纷纷发表意见。多数同志赞成这些文章的论点,但也有少数同志提出种种的问题和责难:——现在教师爱学生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为什么连“爱”也批判起来了?你们把问题抓错了。——儿童是“纯洁”的,对儿童进行阶级教育会  相似文献   

11.
在批判宣扬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母爱能否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呢?我们说,绝对不能。因为“爱的教育”是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根本对立的。让我们先看看资产阶级宣扬的“母爱”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那样不遗余力地宣扬“母爱”呢?我们认为“母爱”是一种私爱,它是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孩子归社会共同抚养,虽然有亲子关系,但还没有什么母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家庭产生了,养儿育女就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来进行,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子关系这时才有了特殊的意义。一个母亲不再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爱,而只是对自己负责抚养的子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斯霞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童心母爱”不仅适用于过去,更能影响和引领当下与未来的教育发展。研究“爱的课堂”,是对斯霞教育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爱的课堂”追求儿童“活泼泼”的生长状态,强调让儿童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遵循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原则,提出了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等基本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3.
《福建教育》一九六三年第十一期轉載了《誰說教育战綫无战事?》(敢峰),《我們必須和資产阶級教育思想划清界綫》(許宗实),《从用‘童心’爱‘童心’說起》(王泰然)三篇文章。该刊今年六月号辟“資产阶級教育思想批判”专栏,发表了金澍荣的《一切以‘对儿童的爱’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见到有些报刊和教育杂志在介绍优秀教师的教导工作经验时,强调教师和学生在一起,跟着学生为小鸡出壳而欢笑,为白兔病痛而流泪。使学生像个“小尾巴”似的,老是跟在老师的后面,甚至称呼老师为“妈妈”。他们认为孩子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  相似文献   

15.
"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斯霞老师七十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主张"和儿童打成一片","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俱乐部课程是"童心母爱"原色课程中"彩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构建源于童心,坚守儿童立场,课程管理注重体现"爱"的特色、目标和表达。它既是学校俱乐部课程构建与管理的典范,又具有鲜明的校本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最近,对于“母爱”和“爱的教育”问题,不少同志写了文章,开展了争论。读了这些文章,受益不浅。但也有些不同意见,写在下面,请同志们指教。“母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概念有的同志提出,资产阶级教育家或有严重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人所提倡的“母爱”是指抽象的爱、超阶级的爱,这个概念,是一种超阶级的概念;对于这种“母爱”,应当批判。另一些同志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母爱决不是一种‘超阶级的概念’”。(参考《人民教育》1963年12期第21页) 我认为:抽象的、一般的提“母爱”,没有具体规定“母爱”的阶级性,显然指的是抽象的爱、超阶级的爱;  相似文献   

17.
有位同志,谈起最近几个月来《人民教育》批评“母爱”的文章的时候,他说:“大家都不否认教师应该热爱儿童,儿童也应该尊敬教师.可是对教师用‘母爱'以及像‘园丁'一样的热爱儿童,却一致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所表扬的模范教师,那一个不是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热爱儿童并为儿童所热爱  相似文献   

18.
1988年,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曾进行了“体能分组”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江苏教育》(小学版)1989年第4期发表了我的文章《“体能分组”教学结构改革的尝试》。 通过“体能分组”教学,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但通过不断的实践,我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从去年十月以来,连续发表文章批判“母爱”与“爱的教育”,使广大教师进一步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界限。但是,也有人说,现在的问题不是对学生爱得太多而是爱得太少。他们把“爱的教育”与简单粗暴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神圣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全身心的付出和给予.它不同于母爱.却胜于母爱。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蹒珊学步时,却找不到父母搀扶的肩膀.他们开始上学时却只能靠一根长长的电话线联系.当别的孩子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却像荒草一样孤独生长。人们给这些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