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吴玉梅 《考试周刊》2009,(40):27-29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教育语言应当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现在,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说话人在用语方面都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语言暴力”,不经意间将影响下一代的成长。本文将试图着重探讨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转型时期,语言暴力就像隐形杀手一般毁坏着社会和谐。语言暴力现象出现背后暗含了社会文化的心理机制。从语言禁忌、语言歧视、伦理道德、反传统情绪、审美心理、迎合心理六方面探讨语言暴力出现的文化因素,意在解决语言暴力,构建和谐语言。  相似文献   

3.
教师语言暴力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未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以致教师语言暴力的伤害性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从儿童心理视角出发,对小学生遭遇教师语言暴力情景后,心理所受伤害性进行分析,认为教师的权威角色、家长的无视、小学生心理无助时教师语言暴力具有严重伤害性的重要原因。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师自身、法律制度、生命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考虑,全面保障学生不受语言暴力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可以体现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不同国家的语言可以折射出不同背景下的文化。本文就日常会话中的称呼用语、招呼用语、告别用语等几个方面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语言与文化。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及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师生双方沟通的过程,作为沟通的重要媒介——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语言暴力现象,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本文就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进行描述,进而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为消解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暴力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师生双方沟通的过程,作为沟通的重要媒介--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语言暴力现象,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本文就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进行描述,进而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为消解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暴力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校园暴力事件却层出不穷,这严重影响着校园未来的发展。校园暴力中语言暴力出现的频率远比肢体暴力多。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纽带,是叩问心灵的钥匙。语言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是难以磨灭的,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校园中的语言暴力现象。本文将校园中的语言暴力分类并探究其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保护未成年人、防止校园暴力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8.
本就当前新生词大量出现这一社会现象,从当代青年流行用语的实例,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态度三个方面,大量运用例证法进行分析,以期对语言字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语言石化现象是指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介语石化的现象。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高中英语教师而言,当英语教学语言僵化甚至出现错误时,即已出现石化现象。具体特征为:课堂用语方面,随意性大,口头禅多;讲授用语方面,指令含糊,有表达错误;师生交流用语方面,母语思维,语境误用;教师反馈语方面,评价错位,缺乏针对性。为缓解这一现象,应当增强语用意识,规划语用学习;立足课堂研究,加强校本培训;优化培训方式,突出专题培训。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本文从英文姓名、禁忌语与委婉语、习惯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一些语言现象,折射出了英语语言中的英美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11.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典籍代表之一,《道德经》一书文约而义丰,思想深邃,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诠释空间。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湛约翰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一书,是为《道德经》英译之滥觞。从语言层面来探析湛约翰对"夷"、"希"、"微"这三个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提喻修辞的诠释、对汉字"道"之比喻义的诠释、对汉字"水"之联想义的诠释,聚焦译者对翻译的能动和制约作用,进而对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素养对翻译的影响问题做出思考并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唐 《沧州师专学报》2012,(4):63-65,103
“hold住”是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它在汉语中广泛传播,尤其是在网络和报纸中。而且在汉语中出现了三个不同读音形式共用一个书面形式的特殊现象。“hold住”是一种语码混用现象,与汉语的规范化相违背,它在汉语中的发展还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4.
"囧",因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遂在网络语中迅速窜红,并被主流媒体关注,形成一种网络风尚。许多人认为,流行字符"囧"是个"复活"的古代汉字。古"囧"今"囧"是同一个字,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语。对于这种古字新用现象,我们要客观、理性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时刻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与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他们是一些创造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年轻人,善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网络语言才会不断推陈出新,但这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文学带来了不大不小的冲击。我们应看到网络语言的时代性,辨证地看待它,积极地迎接它。  相似文献   

16.
"港味普通话"是普通话在香港流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源于港人在说普通话时对粤普两语中同形异义词的借用和对外来词的借用。与香港本土文化及港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港式粤语词汇,经由"港味普通话"被内地的人们在普通话中广泛使用,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外壳形式,是表达思维的符号系统。汉语以质定文,以情做经,以辞为纬,形、声、情三结合,声情并茂,五情发而成辞章;英语也是一种思维符号,它同样应用语音修辞、语义修辞等修辞手法。然而,汉语有两个缺点,一是"话不够用",二是"语法的不精密",致使翻译"必有失"。据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英汉翻译中的"失"现象,笔者分别从英语与汉语词形、构成、表意特征、文化载体四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失"之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与维吾尔语密切接触,相互影响。汉语借词的借入对维吾尔语构词方式、词义以及词义演变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章总结并分析研究汉语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维吾尔语发展和演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网络语言不仅流行于网络,也快速地走进了现代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它的产生,一方面,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的现有内容,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又对现代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构成了冲击,也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基本词汇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网络新词构成了教学中的具体矛盾,现有的一般词汇教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实际交际需求。为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对网络新词采取有效的教学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东乡族汉语中,有汉语西北方言(主要是临夏话)的成分,也有从东乡语或蒙古语中借用或变用的成分。本文探讨了东乡族汉语中的"些"、有"、啦哒/哒啦"、阿哈"四个词语的用法及来源,认为它们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源语言的深层语法特点会在习得的另一语言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