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34小时,从乙地回甲地又用了20分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1:摇根据已知条件,首先把20分钟换算成13小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路程(60×34),加上从乙地回甲地行驶的路程(60×13),就等于这辆汽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列式为:60×34+60×13学生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还可以列式为:60×(34+13)课正要往下进行,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嘴里不停地小声喊到:“老师,老师!”此状表明他一定发现了“新大陆”。学生3:老师,…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新课,展开讨论 出示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师巡视,板书学生的解法,并让学生说出列式的理由。 ①140÷2×5(归一法) ②140×(5÷2)(倍比法) ③140×5/2或140÷2/5(分数方  相似文献   

3.
[片断]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34例2:一辆摩托车13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探讨如何计算18÷130时,出现了下面的教学片断。师:18÷130等于多少,怎样算?生:18÷130=18×130=60。师:你这样想的依据是——生:我是根据上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推测的。师:这样推测正确吗?谁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生1:18千米是130小时行驶的路程,先计算18÷3,求出110小时行的路程,再乘以10就求出了1小时行驶的路程。列式为18÷130=18÷3×10=18×31×10=18×(31×10)=18×130。师:你运用解整数应用题的知识,推导出了18÷…  相似文献   

4.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了一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其中一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2小时行8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6小时,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86&;#247;2&;#215;6=258(千米);(2)86&;#215;(6&;#247;2)=258(千米)。这时,老师诱导:“看谁最聪明,还能有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有些数学问题,根据其自身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策略,可获巧妙解法。下面就结合例题,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巧思妙解的策略。策略一:化实为虚例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送货,每小时行驶45千米,11/2小时送到,返回时的速度是原来的6/5,问几小时可以返回?[一般解法]45×11/2÷(45×6/5)=11/4(小时)。  相似文献   

6.
张冬梅 《江西教育》2001,(10):49-49
策略一鼓励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开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似乎有些离奇,但这样培养的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有这样一道题目: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距中点35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学生在练习时基本上都是这样解的:先根据工程问题的思路求出两车的相遇时间再求出路程,即1÷15+17=352小时,35×2÷3512÷15-17=420千米。…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以下是我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一课的实录,供研讨,请指正。一、激趣引题上课开始,老师要求学生先来个写算式接龙比赛,老师写出24÷2÷3;24÷(2×3)这样两个算式,请学生接着也写出类似的两个算式。学生写的算式:60÷6÷5,60÷(6×5);360÷6÷6,360÷(6×6);……学生在接龙的过程中,感觉到这样的算式有很多。老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组算式,并让学生相互说说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经过思索学生纷纷说:我想知道这两组算式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我…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分数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简便算法的练习时,我出示了教材后的“练一练”,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3247÷4,我随意让两位学生板演,却出现两种不同解法:学生甲:3247÷4=(32+47)÷4=(32+47)×14=32×14+47×14=817学生乙:3247÷4=(32+47)÷4=32÷4+47÷4=817勿庸置疑,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都运用了简便计算,可是第二种解法却令我感到很意外。因为,教材上的演算过程并不是像这样的,这样做的学生是否真的知道这样求解的依据?如果这种演算过程教师认可之后,…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毕业班的一节数学总复习课上,教师出了一道题目:“某车间计划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上在前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算,可几小时完成任务?”学生经过思考,多数人列成了算式1200÷(1200×40%÷3),找到了正确的解答。教师又要求他们用其他方法解题。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找出了“1200X(1-40%)÷(1200×40%÷3)+3”的新解法。但教师还要学生再想新方法。这时,多数学生已无能为力,只有少数几人找到了“1÷(40%÷3)”的新算法。然而,教师却仍未得到满足,还要求学生找出一种最简单的解题方法。在绝大多数学生愁眉苦脸的情绪中,好不容易才有一名学生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十分艰难地找出了“3÷40%”  相似文献   

10.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静态的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的动态探求。  如在教“商不变的规律”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把下面的八个算式分成两类:① (36× 5)÷ (12× 5) =3⑤( 36÷ 2)÷( 12÷ 2) =3②( 36× 10)÷( 12× 10) =3⑥( 36÷ 4)÷( 12÷ 4) =3③( 36× 2)÷( 12× 6) =1⑦( 36× 2)÷( 12÷ 2) =12④( 36÷ 6)÷( 12÷ 6) =3⑧( 36× 4)÷( 12× 4) =3 …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五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商不变的规律”的一个教学片段为:  准备环节:通过基本训练题(略)让学生理解并巩固“扩大”和“缩小”的概念。  新授环节:(注:为便于教学,教者将教材第85页例10从数到形作了完全改变,新授是这样引入的)  师:被除数是48,除数是8,商是多少?  生:商是6。  师:对。但是如果老师将被除数48和除数8分别作些变化,同学们有信心很快把得数算出来吗?  生(跃跃欲试):有。  (师出示下列各式)  (1)(48×3)÷(8×3)=  (2)(48÷2)÷(8÷2)=  (3)(48×5)÷(8×5)=  (4)(48×10)÷(…  相似文献   

12.
听爷爷说过:“大数学家高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上小学的时候,计算过这样一道题:1+2+3+4+……+99+100的和是几?他想了想就很快说出了答案是5050。原来他总结出一个求和公式:总和=(首项+尾项)×项数÷2。我也用这一方法解了不少数学题。今天我又计算一道数列题,题目是这样的:(2+4+6+……+2004)-(1+3+5+……+2003)=?按照高斯的解法,原题=(2+2004)×(2004÷2)÷2-(1+2003)×(2004÷2)÷2=2006×1002÷2-2004×1002÷2=1005006-1004004=1002。这样计算数目太大,非常麻烦。我又仔细观察这道题,终于发现:前面括号里的各项比后面括号的各项相应多…  相似文献   

13.
解题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而变换解题方法,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五年级数学复习时,有这样一道习题:修一条长2400米的马路,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修完?学生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考后列出了下面的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5)=20(天)解到这里,教师为了启发学生多想,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修它的20%要用5天,还剩下(1-20%)要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了倍比的方法,列出:(3)5×…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 ,笔者为一所学校六年级数学计算能力测试命题 ,其中一道题是 ( 3÷ 1 1 +2÷ 7+1÷ 2 )× 1 54,学生计算情况如下 :1 .( 3÷ 1 1 +2÷ 7+1÷ 2 )× 1 54  =0 .2 ·7·+0 .2 ·8571 4 ·+0 .5)× 1 54=……2 ( 3÷ 1 1 +2÷ 7+1÷ 2 )× 1 54  =( 31 1 +27+12 )× 1 54  =( 421 54+4 41 54+771 54)× 1 54=1 631 54× 1 54  =1 633 .( 3÷ 1 1 +2÷ 7+1÷ 2 )× 1 54  =( 31 1 +27+12 )× 1 54  =31 1 × 1 54+27× 1 54+12 × 1 54  =42 +4 4 +77=1 63据统计 ,有 54%的学生采用方法 1。究其原因 ,是学生受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相似文献   

15.
小编热评     
《广西教育》2012,(48):29-29
小学数学题命题也要“合法”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这样一道数学题,你的答案是?“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这是小学4年级学生“阿仔”(化名)给出的答案。(10月19日《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16.
有些较复杂的应用题,用一般方法求解,有时可能思路曲折、计算繁琐。若打破常规,变换一下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便可以获得比较简捷的解法。例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4小时,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5小时。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离两地中点10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一般解法:按常规思路从“工程问题”的角度考虑,把两地全程看作单位“1”,先求出两车的相遇时间:1÷(14+15)=229;再求出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多行的路程:10×2÷229=9(千米);然后根据两车每小时的路程差与分率差的对应关系求出全程:9÷(14-15)=180(千米…  相似文献   

17.
例 某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开始的2小时内以5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中途停下来装货用了半小时,然后又以7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1小时到达乙地,问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4平方米(如图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思考片刻之后纷纷举手)生1:84-(84÷6+8)×6÷2=18(平方米)生2:(84÷6-8)×6÷2=18(平方米)生3:我画一条辅助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如图2),列式为:(84-8×6)÷2=18(平方米)生4:还可以在平行四边形上画一条辅助线(如图3),列式为:84÷2-8×6÷2=18(平方米)教室里安静片刻后,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我还可以这…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第六册“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单元,包括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及用综合算式解答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等内容。为使学生复习好本单元的知识,提出以下复习建议,供教师参考。一、混合运算式题复习内容及方法 1.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在复习中,教师可设计一组数字相同、运算符号不同的式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如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180÷(3×6)……这一组题包括了运算顺序的各种类型。由于题中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及其结果也就不同。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能使学生加强对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的理解和应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计算能力。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复习式题计算时,如果单纯地进行数字  相似文献   

20.
一、案例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在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2: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18÷2/5。师: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计算。生1: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即:18÷2/5=18÷0.4=45(千米)。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